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效率分析

时间:2022-08-26 10:39:57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效率分析

【摘要】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然后选择了我国两家发生跨国并购的大型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整理了银行并购前后连续5年的若干指标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进行跨国并购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说明,中资银行进行跨国并购会导致整体效率的降低。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源整合,负面影响因素或逐渐消除,其管理水平、规模状况和金融服务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动因银行效率DEA

当前,金融自由化程度愈加深化,众多国际金融集团力求抓住世界经济高速融合的机会,扩大自身服务范围和领域,掀起了一轮银行之间相互持股、参股乃至全球银行业整合并购的大潮。国内银行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纷纷展开各种形式的银行并购活动。然而,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硬实力的提升?其效率变化是怎样的呢?这些都是理论界及银行管理层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跨国并购动因分析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己经掀起了多次并购浪潮,但是对中国银行业而言,跨国并购仍然处于刚起步的发展阶段。我国商业银跨国并购主要动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合理配置资金,提升盈利能力

我国得银行业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上市融资和政府的注资。相比国际上其他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有着绝对的优势。收益是企业扩张的根本动力,大量的资金需要多元的投资渠道来获得盈利。中国的银行业通过跨国并购这一对外投资方式来合理配置剩余资金,不仅规避了汇兑方面的损失,也提升了盈利能力。

2.完善银行布局,走国际化道路

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它所服务的客户。近年来,我国很多大型企业都将其业务领域向国际扩展,逐步成长为大型的跨国公司。如果中资银行不走向国际化道路,那么其在国内的相应业务也会逐渐失去。同时,一些力图开启国际业务的企业在海外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等障碍,且没有在当地建立良好的信誉,无法得到当地金融机构的服务和信任,业务开展举步维艰。越来越活跃的国际活动激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神经,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跟随企业“走出去”,提供相应的金融咨询、企业融资以及结算方等面的海外服务。

3.把握市场机遇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海内外资产大幅贬值,而动荡不安的金融市场信心不足,一轮轮撤资的接连发生,可谓是雪上加霜。此轮危机中,由于中资银行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不深,受影响相对较小,有充裕的现金和外汇资产,所以市场上客观上存在的投资空档以及相对低廉的资产成本,恰好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提供了一个好时机,能够为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事半功倍的成效,而海外并购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二、并购效率研究方法综述

社会资源是普遍稀缺的,经济学的最核心内容就是研究如何有效的配置资源,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并购效率理论着重考察并购活动对企业效率的改进,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收益。针对并购效率的研究的那功法,目前主要有财务比率分析法和前沿分析法两大类。早期的研究大多采用财务比率分析法,简单的通过横向比较发生并购和未发生并购银行的财务数据以及纵向比较并购发生前后的财务数据,分析并购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由于简单的采用财务比率来评价效率存在不能有效的区分X效率获利和规模与范围效率获利等缺陷,现在研究着普遍会采用前沿分析法。

DEA方法是前沿分析法中非参数分析法的一种,是集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为一体的一个新领域。DEA方法可以进行多投入和多产出情况的处理。DEA方法的独特优势令其在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将采用DEA方法对我国银行跨国并购的效率问题进行分析。

三、DEA基本模型

DEA基本模型是由Charnes和Cooper等人于1978年开始创建的,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决策单元(简记为DMU)间的相对有效性。根据对各DMU观察的数据判断DMU是否为DEA有效。该方法本质上是通过综合分析投入产出数据,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为DEA有效,并指出DMU非DEA有效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1.BCC模型

DEA基本模型中的CCR模型是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理想的模型和方法。在此模型中假设DMU规模效率不变,则得到最优解θ*即为DMU的技术效率。若将假设放宽至规模效率可变,加入表示规模收益状态的约束条件,则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本文所需的BCC模型。

根据BCC模型得到的最优解θVRS即为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θ*与纯技术θVRS效率的比值θS=θ*/θVRS即为规模效率。

2.结果判断

若BCC模型最优解θVRS=1,则称该DMU为纯技术效率有效,若θVRS≠1,则该DMU为纯技术效率非有效。作为规模效率θS,如果θS=1,则表示该DMU处于最佳的规模状态,称其为规模有效;如果θS≠1,表示该DMU规模无效。

四、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

90年代以来的第5次并购浪潮可谓一场是银行业整合并购的大潮。自此,国内的银行业也开始了跨国并购的步伐。不同银行具体经营业务以及自身特点不同,其并购效率改善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考虑到银行的并购交易与财务绩效的变化有一个时滞问题,并购后的效率改善并不能立即显现出来,因此本将选取建设银行并购收购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和工商银行并购南非标准银行及澳门诚兴银行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数据均来源于各银行的年度财务报表以及《中国金融年鉴》。

2.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

DEA方法输入、输出指标的选择是此方法的关键。综合考虑国内外学者对并购效率进行研究时所选取的指标,并结合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次分析将选取固定资产、营业支出作为输入指标,将贷款、存款、营业利润作为输出指标。

3.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次分析数据均来源于各银行的年度财务报表以及《中国金融年鉴》。数据采用LINDO软件进行计算,得出两家银行并购前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的情况。

根据检验结果,我们将银行进行了类别划分。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都为1,该银行称之为整体有效率银行;若纯技术效率为1,但规模效率低于1,给银行称之为无规模效率银行;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小于1,则该银行称之为正统无效率银行。

2006年度前,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银行表现为整体有效率,位于生产前沿面上。2006年末,建设银行宣布并购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至2007年时,建设银行纯技术效率为1,规模效率降至0.981;同年,工商银行并购澳门诚兴银行和南非标准银行,其技术效率保持1,规模效率降为0.775。从上述的实证分析结果上来看,这四家银行的纯技术效率都为1,因此不存在整体无效率的银行,技术效率的降低原因主要体现为规模效率的降低。银行由于并购后规模的迅速扩大,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2008年时,两家银行的效率又恢复至完全有效率水平,体现了我国两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迅速恢复能力,通过并购活动不仅实现了较快的规模增长优势,同时迅速的壮大了自身的实力,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反映了其将多种资源转化为各种金融服务的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规模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易明阳,易振华.中资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现状、动因与效率影响.货币时论,2011.

[2]向力力,李斌.银行并购与银行效率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上海金融,2003(12).

[3]刘芬.国际银行业并购效率研究.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刘智泓.银行海外并购动机的探讨.发展研究,2011(4).

[5]李世平,许琛.金融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效率实证分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2).

[6]艾婕.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及其效率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2(19).

[7]Lin, Ping wen. Cost Efficiency Analysis of Commercial Bank Mergers in Taiwan: A Compar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2(3).

上一篇:基于粗集理论的投资决策模型研究 下一篇:电力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