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时间:2022-08-26 08:49:50

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中高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及其社会适应性,拓展高职教育生源等具有实践意义。它在衔接内容上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质量监控等方面,在衔接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转段”考核标准、专业衔接口径以及中职学校与技工类学校的差异问题。在实践中,要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选择适合的衔接专业,突破体制壁垒,兼顾中职学校与技工类学校,适当确定高职院校对口中职专业的布点范围。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三二分段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管弦(1980- ),女,四川眉山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广东 广州 51148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广州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管弦,项目编号:11B07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11-03

众所周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和今后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首先依赖于二者之间的内涵式衔接。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探索中,已产生了多种类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如对口招生模式、分段贯通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等,其中“三二分段”模式是分段贯通模式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值得进行反复的研究。

一、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实践意义

所谓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概括地说,就是指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相应专业,统筹安排中职3年、高职2年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学生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完成三年中职学段学习,各项考核指标达到标准,并符合相关条件和要求的,在三年级参加高职院校的转段选拔考核,通过考核者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两年,掌握相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时可以获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专文凭。“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获得文凭上与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差异,在学制上要比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短一年。基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提供一部分升学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长期以来,我国的中职教育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制上是脱节的,即二者之间没有衔接的通道,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一般没有升学的空间,这就使中职教育成为一种终结性的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中职教育吸引力日益降低,生源萎缩,发展日渐困难。构建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中职与高职之间的衔接,为中职学校毕业生提供一条升学的渠道,无疑有利于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也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其次,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拓展生源渠道,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生源。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不少高职院校已开始出现生源不足的问题,即使入学分数一降再降,生源短缺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而从中职学校招收部分学生将成为补足生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生源的要求又迥异于普通高等教育,理想的生源是既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由于培养方式及培养目标的差异,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比普通中学教育的高中生,必然能更快适应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①毋庸置疑,生源的优化对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来说,又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从整个社会来说,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和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推进,社会对人才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单纯依靠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中高职“三二分段”的衔接教育,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层次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主要内容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指出:“要积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②事实上,中高职之间的衔接还有其他方方面面,如招生政策的衔接、学制的衔接、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等,但以下几个方面应成为衔接的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和依据。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种层次不同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二者各自为政,我国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乃至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本文统称“技工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一直比较模糊,或者说都定位为“高技能”人才,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从理论上讲,这些学校在培养目标上是有差异的,统一定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培养目标上的混乱或模糊不清,导致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缺乏依存性和互补性,成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主要障碍之一。与此同时,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中职教育又强调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其毕业生在文化理论知识上相对于高职院校的主体生源即高中生来说要弱一些,这就导致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在那些并非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由于从未建立过中职基础上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目标上与中职学校的衔接和协调就更加重要。因此,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要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进行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衔接。2012年6月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新的界定: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规定对中职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区别,对推进中高职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的衔接。专业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具体体现。毋庸置疑,中高职“三二分段”模式是在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衔接的,专业是中高职衔接的载体,专业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具体体现。由于中职学校、技工类学校与高职院校的专业目录是不完全对应的,因此在中、高职专业衔接环节应该采取“相近对接”“拓展对接”“宽口径对接”等方式。③ 这些对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招录时的对接,另一方面是指专业面的对接。在招录时的对接中,“相近对接”可以理解为专业对专业的对接,例如: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对接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拓展对接”可以是专业对专业小类的对接,例如:高职院校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可以面向中职学校的相近专业包括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美容与装潢等专业招录学生;“宽口径对接”是指专业对专业大类的对接,也可以说是专业对专业群的对接,例如: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可以面向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类”所有专业招录学生。在专业面的对接中,主要内容应包含专业课的对接和文化基础课对接两部分,专业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通道的宽窄与衔接的深度,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最为重要的方面。

3.课程的衔接。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内涵。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专业的衔接最终也要通过课程的衔接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某个中高职衔接项目是否真正做到了内涵上的衔接,关键就在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否做到了有效的衔接。在中高职课程还无法做到一体化设计的情况下,中职与高职在课程上的衔接要么是高职院校根据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情况调整课程计划,要么是中职学校根据高职院校入学的要求调整课程计划,但这种相对单方的调整还不能实现中职与高职在课程与教育资源上的有效整合,也不是真正的内涵式衔接。为真正实现课程上的“内涵式衔接”,中职与高职在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上应有一个五年一体的规划,可以专门为中高职衔接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和编制教材,形成既能体现中职教育专业特色,又有利于高职教育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基于我国现行中高职课程的差异和衔接中存在的困难,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要同时注意基本素质课和职业能力课的安排,在中职阶段应适当增加基本素质课的比例,以便学生能较快适应高职的文化课程的学习,可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选择,而高职阶段应该根据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强的特点,增加职业能力拓展的课程。

4.质量监控方面的衔接。质量监控方面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难点。相对于单纯的中职教育或高职教育而言,影响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更多也更为复杂,由于质量标准、评价主体和责任主体都趋于多元化,这就使质量监控更加困难,难以保障和提高质量。正因如此,中职与高职之间在质量监控上的衔接就尤为重要。然而,要衔接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质量监控体系也有一定难度,因为质量监控体系是日常运作的、适时调节的系统,而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毕竟是两套人马,两地分割,难免脱节。在这种情况下,以各种途径迅速获取对方人才培养信息,增加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就非常必要。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师生有必要通过定期与非定期的交流进行沟通,学校可以给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培养的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资料,资料中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以及对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等,作为中职学校或高职院校调整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三、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学生“转段”考核标准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但在中职学生毕业拟升入高职院校的“转段”环节存在一个考核标准的问题。从实践来看,许多地方采取的考核方式是笔试加面试,个别专业是笔试、面试加综合技能测试,总的说来还是比较倚重笔试,相对忽视技能测试,尚未从根本上改变普通高考的思路和做法。需要注意的是,考试尤其是笔试只是考核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如果仅仅以考试为主,甚至完全以这个成绩决定录取,在操作上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不可能全面考察出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潜质,也不能从中职学校选出适应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学生,这就减损了入学方式多元化的实践价值。基于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在转段考核中注重技能考核,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在中职学校期间的表现综合考量,这样才能既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又适应中职教育的现实及其毕业生的需求,从而真正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初衷。

2.专业衔接的口径问题。如前所述,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衔接上可以采用专业对专业的“相近对接”方式,也可以采用一个专业对一个专业小类的“拓展对接”方式,或一个专业对一个专业大类的“宽口径对接”方式,但这三种口径的专业衔接是各有优缺点的。如果是专业对专业的衔接,操作方法与过程就相对简便,不仅能使优势专业锦上添花,形成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而且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但是,这种口径的衔接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专业对专业的衔接又使生源面相对较窄,限制了其他专业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又可能漏掉了一些更为优秀或更有潜力的学生。而如果是专业对专业大类的宽口径衔接,在接口上有了更强的相容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却又增加了工作的成本与难度。例如,高职院校的一个专业面向中职学校的几个同类专业招生,就会出现这几个不同专业与高职院校开办专业之间的课程衔接不完全对口的复杂问题,学生之间在专业知识、技能上的较大差异会导致培养成本的增加,一些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甚至无法达到培养目标。针对这种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专业对专业的衔接与专业对专业群的衔接结合起来,不搞“一刀切”。

3.面向中职学校与技工类学校的差异问题。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所面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包括中职学校,还包括各种技工类学校。目前,一些地方的“中高职衔接”只面向中职学校,而有的地方如广东省同时面向中职学校和技工类学校进行衔接。由于主管部门的不同,面向技工类学校的衔接在难度上要大于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主管部门都是教育部门,二者之间除了办学层次不同以外,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相对更容易衔接;而技工类学校是由劳动部门主管的,长期以来,与教育部门主管的中高职院校之间不是融会贯通的,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教育方式方法上有较大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又存在重复或混淆不清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与技工类学校之间进行“三二分段”衔接培养,在理念上有更大差异,衔接起来就更困难,这既需要高职院校有区别、有针对性地推进中高职衔接,充分考虑到技工类院校的特点,又都有待于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进行相关协调。

四、探索与思考

1.学校或政府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衔接专业的不同选择。选择什么专业作为中高职衔接对象,反映了学校对中高职衔接的价值取向。在当前我国实践中,主要存在两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一是从专业在学校的属类来看,是衔接特色专业、优势专业还是普通专业?众所周知,特色专业未必是优势专业,优势专业未必是本校的特色。衔接的专业属类不同,决定了衔接的方式方法存在差异。二是从侧重的职业教育层次来看,是侧重于使中职学校的专业更加有特色或更强,还是重在使高职院校的专业更加有特色或更强?这往往是政府的价值选择问题。如果是为了做“特”或做“强”中职学校的专业,那么就选中职学校的专业作为参照点;如果是为了做“特”或做“强”高职院校的专业,衔接专业的参照点就相反了。因此,要根据价值取向的需要,对中职与高职的专业进行详细评估,作为选择衔接专业的依据。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来看,人才需求高移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高职衔接更应该倾向于以高职院校的专业为参照点,重在做“特”或做“强”高职院校的专业,并根据优化生源的需要选择对口衔接的中职专业。

2.突破管理体制壁垒,兼顾中职学校与技工类学校。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的初衷是衔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建立相互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类学校两大部分。中高职衔接就应突破现有职教管理体制的壁垒,不仅面向中等职业学校,还要面向技工类学校。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各有优势。一般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理论基础强于技工类学校的学生,但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化程度上往往高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这些差异可以为衔接带来新的亮点和突破。目前,技工类学校普遍设有技师学院,但实际上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明显不同,技师学院的高等教育层次也未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如果选择办学条件较好、办学质量较高的高职院校,同时面向技工类学校进行衔接,将增强技工类学校的积极性,为技工类学校的学生提供升学空间,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拓展生源,提高办学质量。

3.适当确定高职院校对口中职专业的布点范围。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需要中职学校、技工类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建立密切联系,这就使高职院校在对口中职专业上应该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布点范围。从当前我国的实践来看,在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探索中,高职院校对口的中职专业一般遵循就近原则,在本市范围布点,这样在操作上比较方便,便于中职与高职之间的互动、交流,也符合职业教育在投入与服务面向上的地方化特点,在管理体制上也容易协调。然而,由于各个城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有的城市的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滞后,这就使一些城市、一些学校、一些专业在本市范围内实现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存在不少困难,这就需要在更大的范围进行中高职衔接的对口专业布点。事实上,这样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技工类学校各自找到更加适合的衔接对象,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优势专业,或增强专业特色。

[注释]

①夏暎.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探讨[J].职业技术,2004(8):37.

②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EB/OL].,2012-06-14.

③参见新浪网2011年5月18日的“加强中高职衔接,优化三二分段教育”一文。

上一篇:“工学结合”管理研究 下一篇:落实“异地高考”还需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