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开设层次问题探讨

时间:2022-08-26 07:02:40

我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开设层次问题探讨

【摘 要】在读本科生的知识功底和社会经验均有所欠缺,且各种负担沉重,诊所法律课程在本科层次开设会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课程社会性目标难以实现,真实诊所无法全面推行等弊端。应当考虑将教育对象仅定位于法律硕士。

【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 真实诊所 法律援助

肇始于美国的诊所法律教育于2000年被介绍入我国之后,凭借其迥异于传统教学的独特魅力而迅速在国内不少高校铺陈开来。笔者曾在本校开设的第一届法律诊所课程中担任导师,在体验到这一全新教学模式的价值之余,也不免产生诸多困惑。本文拟就一看似微小实则重大的技术性问题即诊所课程开设的层次问题略抒管见。

一、现状与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开设的诊所法律课程主要以本科生为教学对象。但大多数本科学生在知识领域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社会经验则更加欠缺,既无法应对纯粹的法律技能训练,又难以有效承担法律诊所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加之学生负担过重,使得真实诊所教学难以全面推行。

(一)学生的参与能力不足

任何有意义的法律实践训练都必须以足够的知识积累和一定社会经验为基础。但多数在读本科生并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社会经验更是阙如;即使进行单纯的法律分析都不免吃力,更勿论从法律、情理、价值、功利等多种层面独立地对法律事件进行理性而全面的判断。我校已经考虑到这一问题,故选择在大三开设本课程,且采取了择优选取学生的方法,但即使如此,不少学生仍然难以熟练运用法律基础知识并结合社会经验以解决实际问题,以至于旨在培养实践能力的诊所课堂经常演变为传统的理论讲堂或者案例分析室,学生们只是在补课,而非接受训练。

(二)诊所法律教育目标的冲突

美国诊所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背景下诞生的,学生自发为生活穷困的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诊所教育的双重任务――教学和法律援助至今没有改变。我国的诊所教育同样如此,很多法学院开设的诊所都对外开展法律援助服务,或者与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合作。“教学理念和服务功能的冲突是诊所式法律教育与生俱来的内在张力”,而由本科学生作为实际的法律援助者使得这一张力被进一步激化。本科生通常很难获得当事人的充分信任。在真实诊所教学过程中,当事人并不太愿意将系关其重要利益的法律事务委托给“乳臭未干”的学生,而学生基础知识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又增强了这种本能的排斥感。这是诊所“接案率”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坦白讲,在涉及大额财产、名誉、婚姻甚至人身自由的时候,指导老师也并不放心将如此重任交付给本科学生。由此,诊所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服务于下层民众的双重目标便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冲突。要实现前一目标,就应当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处理案件,老师只提供参考意见;要实现后一目标,又不得不担忧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三)真实诊所教学无法全面推行

完整的实践训练包括接受咨询、受理案件、分析、调查取证、撰写法律意见甚至出席庭审,这些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进程也很难提前预测。大三学生面临课程学习、司法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职业规划等多重任务;在诊所课堂上,尽管学生们都尽可能努力投入,但还是能经常体会到他们的力不从心。大四学生遭遇的上述压力有增无减,大一大二学生则在知识功底和社会经验上更显不足。因此,诊所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真实诊所(即办理真实案件)仅被局限于极少数有时间且能力超强的优秀学生,对其他学生只能代之以进程和方案更为可控的模拟诊所。但模拟诊所的最大缺陷在于难以创造出真实案件的紧张感,同时,模拟诊所也无法实现诊所的社会功能。

二、美国的经验

上述问题在诊所的发源地――美国并不存在。美国法学院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学生在心智方面都较为成熟,平均年龄为25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法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参加律师考试之前,通常会留在学校学习一些短期课程。这些特点表明,他们一般有足够深厚的知识功底和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可以应对普通的法律实践问题以及独立承担法律事务,也一般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投入训练和真实诊所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群诊所学生,显然比正在知识积累过程之中的在读本科生更容易获得当事人的信任。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指导老师才能真正起到指导而非替代的作用。

知识精英以法律援助为实践训练和自我实现的渠道,法律援助以知识精英为智力后盾。由此才能真正体现法律诊所与法学院其他部分的区别:“诊所将法学教育转换为一种走出法学院高墙之外的服务于社会的形式”。

三、两点建议

(一)诊所教育的开设对象应当局限于法律硕士,由此既可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由在读本科生接受诊所教育所带来的诸多问题,还可实现法律硕士教学模式的定型化。我校也正在尝试朝这一方向改革。本科生的实践性教育仍适宜通过传统方式即在律师事务所或司法部门的实习来完成;不过,应当改革旧有的实习模式,给予学生以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

(二)如果仍然在本科开设诊所课程的话,则应当考虑完全放弃社会服务目标,专心于教学意义上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方法上,只采取模拟诊所教学,并让案件处理过程从内容到形式尽量接近真实。

【参考文献】

[1]周莳文,梁灯.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价值反思[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2]甄贞主编.法律诊所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9-20.

[3]饶艾,易明. “seminar”抑或“法律诊所”――我国法律硕士教学模式选择[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4]饶艾,易明. “seminar”抑或“法律诊所”――我国法律硕士教学模式选择[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上一篇:如何在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一篇: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