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脸”在悄悄地变化

时间:2022-08-26 06:26:09

课堂的“脸”在悄悄地变化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课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创设学习情境,巧妙点拨,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让他们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多观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会逐步走向高效,就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走进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当教学触及学生情感的琴弦,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学生才兴奋得起来,他们智慧的火花才会被点燃。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上智慧的火花成为燎原之势,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低年级课文大多配了一些直观形象、色彩鲜明、学生喜爱的图画,课文也生动形象,富有童趣。在教学时,我就常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直观教具(图片、模型、实物等),与教材相配套的、清晰的投影,故事等,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北风和小鱼》一文时,我先配乐演示投影,边演示边讲故事导入课文,学生两眼盯着图片看,津津有味地听着:寒冷的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它向草地吹一吹,青草变了颜色……北风的本领很大,小鱼怕它吗?为什么?通过看、听,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一下子就对这两个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课文之中,很快找到问题答案。接着,我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北风得意的神态:大雪纷飞、冰封河面的景色和小鱼在水下尽情嬉戏的情景。随后,我引导学生讨论,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争着回答。最后,我出示北风、小鱼的道具,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更是“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眼发光”,跃跃欲试,争着参与。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能力。面对枯燥而乏味的识字教学,怎样化难为易呢?在教一年级《春到梅花山》一课时,我就让低年级学生在阅读中随文识字,将生字分散到课题中、句子中、儿歌中,通过重点句子、生活体验、朗读感悟来识字。这样将识字教学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没有单个的识字,达到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的。再如,教《江南》这首古诗,学习“鱼”这个字时,我让学生记住“鱼头小(撇刀头)”,引导学生分析“鱼身扁(田)”,最后记住“鱼尾长(一)”。在这个字的教学中,我向学生充分地展示了中国文字的形象神奇,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强调要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要让新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眼发光”,还要让学生“小嘴常开”,以读为主线。朗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对巩固字词和提高表达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朗读对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好处。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学生从不会读到读正确、流利,从读课题、读词语、读重点句子再到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每一步都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汗水。朗读的形式有自由读、默读、浏览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等,每一种都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例如,教《夕阳真美》时,先齐读课题;再轻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夕阳的美景?(2、3、4自然段)接下来引导学生品读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太阳西斜、下沉和落山的美景。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最后,根据学生的感受,抓住关键词语学习重点句子,让他们反复地读。同时,要相机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你们看,此时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就像 。太阳圆圆的脸涨红了,像 。太阳公公 。

2.积累表示云朵美丽景色的词语:美丽、艳丽、壮丽、绚丽多姿、色彩斑斓、五颜六色……

3.同义词互换:“轻轻地”还可以换一个词?(悄悄地、偷偷地 )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整节课以反复齐读课题“夕阳真美”贯穿课堂,课文学完后,再配乐朗读全文,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样,语言文字的美在学生心中像泉水一样幸福地流淌,夕阳的美景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再如,《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描述了蝴蝶谷美丽的景象。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蝴蝶谷的美,课前我准备了几种蝴蝶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共有3句话)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接着问:你认为哪句最美?读给大家听一听;你喜欢哪句话,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随后,采用同桌读、男女生读、小组比赛读等形式,通过师生评价,读好“金光灿灿”“十分壮观”等词语,读好重点句子,读出蝴蝶谷壮观奇丽的景象。看到学生意犹未尽,最后我让大家也变成一只快乐的蝴蝶,配乐齐读,使文中的景象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全文讲解结束后,为了让学生再次领略蝴蝶谷神奇、壮观的景象,我再一次让学生怀着兴奋的、激动的心情配乐朗读全文。这样,不仅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合作探究,自主创新

1.合作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序列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组建学习小组。要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组,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组内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等。同时,角色应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些什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自主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发展的过程;同时,要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有所体验和领悟,在习得方法中提高和发展。这是因为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中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中也曾论述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就是倡导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作出结论。所以,我们既要重视眼前的教育结果,更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终身的发展,时刻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新课文第一课时的时候,在反馈预习环节,我们可以请学生当小先生教大家:①在读音上,你想提醒大家要读准哪些字的读音?②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③你已经理解了哪些生字新词的意思?由于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已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学生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在课堂上会跃跃欲试,自由表达,这样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再如,教《古诗两首》时,第一首《庐山的瀑布》可分三步:知诗音、明诗情、悟诗意。先让学生谈谈对读古诗的感觉;教师再配乐诵读,让学生谈谈自己听懂了什么并评价老师读得怎样;接着提问:你们愿意读吗?学生自由读后,教师相机点拨,并说出这样读的原因;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怎样学习古诗?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学习中去,让学生轻松地自己学会第二首古诗。

四、情真意切,和谐共鸣

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一首流动的诗,语文教学需要浪漫主义的情怀。我们的语文课,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教师诗意的语言时时刻刻在课堂上流淌,尽情挥洒,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想象、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诗意的语言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记忆力,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出口成章,随口诵读相关的文章。和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是透过美的声音、美的语言让学生获得感受和体验的。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送元二使安西》后,说了这样一段话:“‘唯有杜康’的酒是消愁的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友谊的酒,‘劝君更尽一杯酒’是离别的酒。这难舍难分的离别情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所有的悲伤、无奈都溶于了这杯酒中。”这段诗一样的语言,让学生耳濡目染,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语言也会富于诗化。这位教师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即兴创作一首诗歌。有个学生写了一首《南门大街送王老师之扬州》:“老师北辞南大街,蝴蝶十月下扬州。朝夕相伴一年半,这份情意记心中。”诗中的“蝴蝶”让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都不知所云。学生解释说:秋天落叶像蝴蝶一样飞舞。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不得不赞叹学生想象力的丰富。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技能,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上一篇:关于语文有效性的思考 下一篇:情境,阅读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