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有效性的思考

时间:2022-04-22 11:21:40

关于语文有效性的思考

语文有效性,应当包括“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总体教学而言的,即如何使它达到“低耗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对每一堂具体的语文课来说的,即如何实现“保质保量”。“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试从以上两方面谈谈语文有效性的问题。

一、关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属于宏观层面,应该从战略上把握。

(一)“大语文观”的确立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举措

用“大语文”做语文的事,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教学不会受“时空”限制,可以“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B·科勒涅斯·华特语)。语文教学一定要发挥好这个优势。

“大语文”是课堂语文、课外语文和环境语文的“总和”。可用公式表示:

大语文=课堂语文+课外语文+环境语文

1.课堂语文是有具体“规定”(如时间、空间)的语文。有规定就该有规矩。应该有些什么规矩呢?容笔者在第二个问题中阐述。

课外语文属于“开放”(如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学习内容开放等)的语文。课外语文的实施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兴趣为本体。

课外语文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其内容是“五花八门”的。

①课外阅读。这是课外语文的主体。

②趣味游戏。以趣味为主旨,以游戏为承载方式,让学生在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学习语文,享受快乐。如猜字谜,编字谜,加、减笔画成为另一个字等。

③竞赛评比。先比赛,后评比,优胜者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如记成语比赛、背古诗比赛、演讲比赛等。

④主题集会。按照某个主题,定期或不定期地搞一些集会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信息交流会等。

⑤报刊采编。以文字或书面的形式举行活动。如出墙报、编小报、出专集等。

⑥文学社团。将写好者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活动。组织范围可以是班级、年级和校级;写作的基础层次也可以是高级的、低级的。

⑦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近“名流”,在切身体验中感悟语文的功能与价值。如文字打假、人物采访、新人新事报道等。

⑧研究发现。汉字是创造性的文字,汉语是智慧性的语言。汉字、汉语不仅美不胜收,而且奥妙无穷。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汉字特点、汉语现象和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如对联、修辞等)进行“研究”,就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语文知识,引发语文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情感,进而把学语文当成自己的事业。

……

2.环境语文是“影响”的语文。环境语文虽不能让学生直接“习得”语文的本领,但学生一旦置身其中,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文气质”的改变。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环境语文的真正价值。

环境语文的实施,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①充分利用母语特征,让“语文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与强化。汉语是母语,学习汉语有环境,有基础。有环境,说明“到处”都可以学;有基础,说明可以很自然、很有效地学。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特征。语文教师要经常用言语向学生暗示,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这个特征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

②充分利用“舆论”工具,让“语文意义”得到有效地理解与同化。学习语文是有重要意义的。基本意义是可以掌握表达的工具;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是崇尚智慧、爱民族,甚至爱国。环境中需要有这种舆论的承载物或者支撑点。

③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语文意象”得到有效地呈现与内化。学校内的墙壁、柱子甚至空地都是资源,都可以开发成语文的“天地”,让学生游走其中。教室内的黑板通常是教师上课的“专利”,其实,完全可以将其多功能化:利用两边写些词语、警句、古诗词和精彩片段,让学生诵读、研习。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开发利用资源。环境语文便可在这方面展示它的用武之地。而空间资源则又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面。

(二)“实践观”的确立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二是语文教学要着重进行“语文实践”。前者说的是目标,后者说的是手段。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手段的高明。按课标所说,语文教学的手段极其简单——“实践”便是。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即获得言语的技能。技能的形成当然离不开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确需要“求简”。我喜欢用四句话来表达语文教学的“简法”:“听”来之于听;“说”来之于说;“读”来之于读;“写”来之于写。

如果以上“说法”成立,那么,接下来可考虑四点:

1.实践的“序”。技能是逐渐形成的,实践自然应该有“序”。就某一种技能来说,不仅要有“纵序”,还要有“横序”,使之成为纵横交错的立体的网。

2.实践的“趣”。只是一味地实践,或者就实践而实践,肯定会让学生“疲惫不堪”。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趣”的介入。如何使实践内容变得富有情趣,如何让实践过程变得有滋有味,需要教师精心策划。

3.实践的“度”。这实际上就是“量”的考虑。在实践中,要力求“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

4.实践的“路”。这是指方法。实践的方法非常重要,“得法者事半功倍”。方法要优选。古人说“取法乎上得其中”。因此,如果不注意方法的优选,很可能会落得事倍功半。

二、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说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得不关注两个词:效果与效率。“效果”是指实践的客观结果;“效率”指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课堂教学既要考虑效果,也要考虑效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看,“效果与效率”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效果有效率;二是有效果无效率;三是无效果有效率;四是无效果无效率。很显然,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求第一种种情况,即“有效果有效率”。

课堂教学的“有效”应该从“课”的构成上考虑。任何一堂课都该回答三个问题: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教(学)得怎样?对应于这三个问题的就是“内容与目标”、“过程与方法”、“反馈与评价”三个维度。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对这三个维度的有效控制。

(一)内容与目标

1.内容即课的容量。要考虑两点:①适宜。根据年级不同、对象不同、教学材料的深浅不同,合理安排一节课的所教与所学的内容。②宁“少”毋“多”。这是就策略而言的。课堂变数很大,“生成”无时不有,内容“少”了,教师就有了主动权,课堂效果也更容易保证。

2.目标即课的“标的”。这也要考虑两点:①要明确、具体。“明确”就是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就是目标具有可检测性。②要集中。“集中”的意思有二:一是指目标要少而精,便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二是指目标与目标之间要有“联系”,能够合成为一个符合“三维”要求的大目标。

关于目标,此举两例:

例一:六年级“语言与个性”习作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明白“语言”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②让学生“写好人物的语言,反映一定的个性”。

例二:三年级《买梦》习作教学目标:

借助童话,创设习作情境,引导丰富想象,编写奇妙梦境。

显而易见,例一的教学目标不仅明确、具体,而且集中,是符合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目标设置的。例二虽然措辞简约,但不明确、不具体,也谈不上集中;更为不妥的,是“借助”、“创设”、“引导”都不是表达“目的”的词。因此,单从目标角度讲,例二的课堂教学将难以保证“有效”。

(二)过程与方法

总体上要牢记两句话:对于“过程”来说,要细、要实,避免“走过场”;对于“方法”来说,要多、要活,力争“事半功倍”。

“过程”与“方法”只是表述上的区别,实际操作上不可能分得十分清楚,因为有的“过程”就是方法,有的“方法”就是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过程与方法的处理上,应作以下考虑。

1.要学会做“减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的“无效”或者“低效”,常常是因为课堂上“加”了一些不该加或者没有必要加的内容。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公开课往往没有平时的课上得实在、上得自然,原因就是公开课常常要承载一些不该承载的东西,也即“加”得太多。所以,专家们都呼吁:公开课要向家常课回归。

有两个方面特别需要提醒。一是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平时上课都不怎么会去用“现代”的教学工具,一到公开课上,却常常变成了“必备”的手段,特别是所谓的“课件”。这是很大的误区。要知道,媒体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表述吗?“辅助”两个字是非常关键的。用了现代(包括“非现代的”)教学媒体,能够对课堂教学有辅助,就用;否则,就不用。不要让课堂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表演或演示舞台。二是资源的开发利用。或许是课标的缘故,有的教师上课很喜欢补充拓展,并美其名曰“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确实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对整个语文教学来说,也的确需要这样做。但是,就课堂教学而言,还是得慎重,因为,一方面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资源也并不是那么好开发利用的。笔者听过一节课,上的是古诗《示儿》,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把《七子之歌》作为“资源”利用了,并联系到台湾尚未回归,意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并提升情感。其实,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台湾尚未回归祖国与中原尚未“平定”、九州仍在“不同”之中是有完全不同的“政治背景”的。台湾未归不是当政者不想或者无能,而中原平定不了、九州统一不起来,根本点便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缺乏应有的“政治抱负”。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很好的佐证。因此,南宋与今天的中国,不仅仅是两个时代的不同,更重要的还是“两种人”的不同,是完全不可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你说,这样的“资源”是利用好还是不利用好呢?

2.要学会做“简法”。“减法”是把课堂上无关紧要的东西减掉,“简法”是求教学方法的简单。课堂教学不要老是想这个法那个法,把它考虑得很复杂,应该越简单越好。譬如阅读教学,我觉得有一种“法”就够了。什么法?“读法”!如何操作呢?从宏观上说,一是考虑如何让学生把课文“读懂”,二是考虑如何通过读使学生“会读”;从微观上说,一是考虑课文的那些地方、那些方面应该“重读”(花大力气读),二是考虑用什么形式读、安排在什么时候读和叫那些对象读。这样来考虑,操作起来很方便,效果也可能会更好。

在教学方法的考虑上,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做法还是很有时代意义的。因此,曹文轩教授提出应倡导“裸课”的思想。

3.教师要学会“偷懒”。教师的“偷懒”是从课堂教学的时间这个“恒量”的角度说的。教师少占用时间,学生就可以多占有时间。有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活动非常凸现的课堂。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读、说、写和动手、动脑的实践中,才能形成令人满意的语文素养。课堂上,教师最需要“偷懒”的是“说”。书面表达上有“惜墨如金”之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惜‘话’如金”,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教师要多运用“哄”的策略。小学生是要哄的,低年级的小朋友更需要。哄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行动策略。哄可以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把学生调整到学习的最佳状态。而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稳定、积极性高、状态佳时,学习效果才能够得到保证。

(三)反馈与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系统。有控制,就一定有反馈与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反馈与评价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而从控制论角度讲,实现有效控制又离不开反馈与评价。所以说,反馈与评价又是有效的根本保证。

反观当今课堂,反馈与评价总显得“底气不足”,不是空白,就是匆忙。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1.反馈与评价要像习作课那样,有具体的“评改”环节。就是说,在一节课当中,要具体设置一个反馈与评价的环节,用“环节”来保证对教学效果的“测量”。反馈与评价的环节可以安排在一个教学内容完成的时候,也可以安排在一节课临近结束的时候。安排可以灵活,但这个环节的设置必须“固定”——课课都有。

2.反馈与评价要及时、到位。反馈评价及时有助于效果的保证。一般情况,提倡“堂堂清”,即每一堂课都作反馈评价。“到位”更重要。反馈与评价如果不到位,自然就失去了反馈与评价的意义。为了保证到位,反馈与评价不能定位在“一次性”上。

3.反馈与评价要以中下生为“目标”。反馈与评价一定要瞄准中下生。所学知识,如果中下生掌握了,过关了,优等生肯定不在话下。这其实也是全面发展观在课堂上的体现。

4.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作自我反馈,自我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反馈与评价环节,虽然对教学效果有了一种“机制”的保障,但说白了还是属于“由外到内”的强制。这种强制手段尽管也能奏效,但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被动”带来的后果,会出现“个体不达标”的情况(因为教师安排的是集体行为,难以顾及个别现象)。如果学生能够作自我反馈、评价,那么,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主动的过程——学生会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达标情况作自我反省和矫正。学生自己的反省与矫正,便是“彻底”的学习。

关于语文的有效性,在作了以上的一些思考之后,笔者想用以下两句话作结:

语文的有效性依赖于语文教师对语文认识的提高。

语文的有效性依赖于语文教师对自身素质的提升。

上一篇:巧用追问策略,唤醒阅读思维能力 下一篇:课堂的“脸”在悄悄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