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灵动,感受课堂

时间:2022-05-07 02:14:22

追求灵动,感受课堂

拥有一个生机盎然的课堂,是每位教师的心愿。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却常常事与愿违。沉闷的课堂里,学生“恭听”教师的循循善诱,却还难掩一脸的无趣迷茫;热闹的课堂里,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却还美其名曰“合作交流”。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情感的、灵动的课堂。下面笔者以的三个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巧妙地设计教学思路,整体把握阅读教学

请看《用心灵去倾听》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谁用心灵倾听?

生:用心灵倾听什么?

师:谁能用一句话提出这两个问题?

生:谁用心灵去倾听什么?

师: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文,看谁能打响今天课堂上的“第一炮”。

生:苏珊用心灵去倾听“我”的快乐成长。

师:在生活中,什么人愿意用心灵倾听你的诉说呢?

生:我的同学、好朋友。

生:知己、关系很亲密的人。

师:大家介绍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生:彼此之间都认识,而且见过面。

师:说到这,同学们有没有在读文时感到一丝蹊跷呢?

(学生马上读文寻找蹊跷处)

生:发现了,他们虽然关系亲密,但从来没有见过面。

师:从没有见过面,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素未谋面。

师:素未谋面的两个人是怎样相识、相知的?请大家默读课文。

……

疑是学之端。因此,笔者以质疑的形式引入课文,让学生张嘴就问,培养学生敢提问的勇气;然后,引导学生归纳问题,培养会提问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安排了读的三部曲。第一部曲是浏览,在质疑后,鼓励学生快速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其后的学文找到一根主线条。第二部曲是自行读文,在漫谈似的教学对话中,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蹊跷”,为一探究竟情不自禁地拿起了课本。可见,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起,探究便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第三部曲是默读,学生在“发现共同点”“明白蹊跷”后,又进入了对“素未谋面的两个人相识、相知经过”的思考。这是教学的重点,因此要求学生默读,静心感受课文的故事情节以及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我以一个又一个的疑点贯穿整个教学,活跃了课堂。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释疑中体会到思考的价值,感受到学习的。可见,一个凝聚了教师智慧的教学设计,能灵巧地引领学生遨游课堂。

二、灵敏地捕捉思维火花,突破重点句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要善于抓关键词。关键词找准了,往往就能顺藤摸出许多瓜。这就要求教师要嗅觉灵敏,能从学生的交流中捕捉到思维碰撞的火花。下面以《山中访友》重点句的教学为例来进一步说明。

重点句: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教学片断:

师:这句话为什么用“站”来表现老桥横卧水上的情景?

生1:这句话是将老桥拟人化了,所以用“站”。

师:用“躺”“睡”“卧”来替换可以吗?它们也都可以起到拟人的效果啊?

生2:我觉得这些词用上去不太好,老桥是在为人民服务,是在工作,没有休息,用“站”比较符合它勤勤恳恳的形象。

生3:“站”给人以一种顶天立地之感,比“躺”“睡”“卧”等显得有气概。且老桥德高望重,用“站”可以让人感受到老桥的正直、伟大的形象。

在这个实例中,我顺着一个“站”字,帮助学生感受出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运用之妙;感受出了“桥”代表着一种形象,蕴含着一种情感。学生在斟词酌句中感受课文情之切、意之深、文之美。

三、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影响课堂的因素有很多,依据学生、教学环境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之一。如,教学《彩色的翅膀》,在赏读“后来一检查,只有大石头后边的一根瓜秧上,还残存着一个小瓜”一句时,窗外突然响起了鞭炮声,学生无法与我进行交流,我的“有声”教学不得不停止。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用笔写下心里的感受吧”。学生马上领会了我的意图,纷纷拿起了笔。同时,我随机请一部分学生将感受写在黑板上。在嘈杂的鞭炮声中,孩子们静心地感受着这个“残存的小瓜”。黑板上写下了“不幸中的万幸”“九死一生”“脆弱”“珍贵”“奄奄一息”等词语。当鞭炮声停止后,我请孩子们说说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词。

生1:因为这个小瓜对战士们来讲是一种安慰,所以我感到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师:能不能说具体一点?你所指的“不幸”是什么?“万幸”又是什么?

生1:巨浪毁掉了战士们精心培育的一个个小瓜,这是“不幸”; “万幸”指留下来的一个小瓜,这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

师:真是庆幸啊。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份“不幸”的伤感和“万幸”的欣慰吗?

(学生深情地读句子)

师:谁写下“九死一生”?能不能为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想到这样一个词语?

生2:老师,我想到“九死一生”有两个解释。

师:真的吗?说来听听。

生2:“暴雨”和“巨浪”说明天气恶劣,对小瓜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种情况是“九死一生”,这是我的第一种理解。

师:有道理,“九死一生”说明了当时情况危急,掌声鼓励。

(学生纷纷鼓掌)

生2:可是,在其他的瓜都被打掉的情况下,这个小瓜却留了下来,这种幸运是“九死一生”。

师:精彩,再次鼓掌。

(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奄奄一息”是谁写的?这个词是形容什么的?

……

突如其来的鞭炮声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等鞭炮声停止无疑是在浪费时间,而继续进行“有声”教学也是浪费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将表达感受的方式改变一下,既不打断学生的表达欲望,又能为其提供一个更加精彩的交流平台。孩子们积极地交流想法,充分理解句中“残留”一词,为下文“尝瓜会”作好铺垫。

在我看来,每一个40分钟都是我和学生彼此欣赏的黄金时段。看到孩子们因为每一次收获而绽放的笑脸,我的心情也随之明朗起来;当孩子们察觉到我因为他们的成功而喜上眉梢时,他们的嘴角也会扬起,回报以美丽微笑。我们就是如此默契而又欢快地创造我们共同的灵动课堂,享受我们的语文学习之旅。

上一篇:让语文课堂亮点频出 下一篇:紧贴心灵 牵动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