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时间:2022-08-01 03:20:14

生命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196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作家杰·唐纳·化特针对唯物教育的缺失,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将生命教育定义为一种倡导学习者认识与珍惜生命、尊重与爱护生命、享受与超越生命的教育活动。杰·唐纳·化特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在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基础上促使其获得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的最高追求即是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凡是符合人性需要,与人性发展共融共生的教育思想,都应成为教育的核心使命。

一、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关联性

(一)语文教学与生命认知的关系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意识的教育,旨在使学生了解生命特征,认识生命现象,熟悉生命法则,建立对生命的基本认知。小学语文教学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对小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了广泛的对多元化生命存在的解读。比如,以自然界生命为对象的教材内容有《看》、《青海高原的一株柳》、《蒲公英》等,以动物界生命为对象的教材内容有《狼与鹿》、《天鹅的故事》、《金蝉脱壳》等,以人类生命为对象的教材内容有《海伦·凯勒》、《永远的白衣战士》、《艾滋病小斗士》等。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生命认知的重要资源,通过对不同生命的呈现,帮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二)语文教学与生命情感的关系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情感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同时,珍惜、尊重与热爱生命,逐步脱离自我中心主义,发展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怀的精神。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动语文课程的功能性转变,由单纯关注学生的知识习得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以及人格养成。语文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民族文化情感、审美情感在内的生命态度与价值观。小学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相吻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所获得的真善美、假丑恶等情感体验,将发展成为学生对生命的理性思辨,最终影响学生的心智、品性与道德,彰显学生的生命个性与追求。

(三)语文教学与生命践行的关系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践行的教育。学生具备对生命的认知与情感还不够,还需要切实地去履行生命存在的职责与义务,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为别人的生命尽一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践行生命教育的关系在于:语文课堂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感染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思想,树立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进而激励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大量的实验证明:榜样的力量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小学生的行为学习力以模仿性学习为主,且喜好模仿受到尊敬、欢迎、敬佩的对象。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对小学生行为的示范与激励,不仅能起到对小学生践行生命教育内涵的导向功能,其践行本身也是提升小学生生存技能与生命质量的根本途径。

二、生命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语文的生命认知教学

小学语文的生命认知教学应以建构小学生生命认知内容为主。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以苏教版为例)的梳理,笔者针对小学生生命认知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并列举了相应的篇目。如下图所示:

教师在构建小学生生命认知内容时,可将其划分为“认识与珍惜生命”、“尊重与爱护生命”、“享受与超越生命”三个维度,整理相应的素材实施教学。合理的维度划分是生成教学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前提。

(二)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的生命情感教学应突出情感取向,开展主题式情感教学。比如爱国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民族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生存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道德情感取向的主题教学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应向学生重点阐述某种情感取向的思想内涵。以生存情感取向为例,比如《金蝉脱壳》一课,小学生能从课文中直观看到的仅仅是金蝉由卵变为幼虫的过程,教师应重点指出: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背后是金蝉为延续生命所付出的代价。这样,通过明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有利于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使情感教学不流于表面。

(三)语文的生命践行教学

小学语文的生命践行教学,又称为生命激励教学,旨在将小学生的生命认知与生命情感,通过激励手段外化为行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为榜样激励法。教师可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人物展开集体讨论评价,讨论的话题应具有思辨性。比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站在普罗米修斯个人的角度上考虑,普罗米修斯不应该去盗火,因为盗火触犯了天规,使其不得不面临残酷的惩罚;从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角度上去看,普罗米修斯为了整个人类的利益应该去盗火。学生们只有通过对比讨论,才能真正挖掘人物的行为内涵,懂得个体生命价值与集体生命价值的取舍。只有在心理上认同与接受,才有可能以此为榜样,建构自身行为的思想与道德标准。

上一篇:在深层思辨中寻求阅读提升之道 下一篇:把握整体 关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