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心灵 牵动情感

时间:2022-06-19 11:34:17

紧贴心灵 牵动情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源都应该来自学生。教师应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教学工具,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环节,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运用他们喜欢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节奏等方式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这其中的教学节奏就是一种高层次活动,是教师在掌握了基本的教学规则之后,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设计教学环节,形成波澜起伏

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相当于文艺演出中的节目安排。选择哪些教学环节,是从导语开始,接着进行生字词解决、文章大意梳理、精读文段、归纳中心;还是直接开门见山,介绍背景、作者,表演课本剧,分析课文内容,布置作业,都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确定。如果是比较喜欢思考、生性活泼、喜欢游戏的学生,采用后者比较有利。因为他们需要释放内心的激情,用表演或游戏来获得学习的欢悦。若学生比较安静,教法也不必有太大的波澜,采用前者比较高效,这有利于学生安静思考、小范围合作。所以,教学环节波澜设计的大小,要视学生的特点而定。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是一篇以比武为中心的小说,突出了林冲和洪教头两个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性格外向,勤思考。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考虑以比较大的波澜来推动课堂教学的进展。首先是导入,以“说书”的方式,让学生们讲讲他们知道的《水浒传》的故事。其次,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气势。第三,让学生提出质疑。在读了文章,大体了解内容之后,利用原来教过的质疑方法,提出自己的疑惑。第四,在精读的基础上,先自主思考,再合作讨论,解决疑惑。第五,请两位学生根据林冲和洪教头的表现进行表演。至此,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第六,归纳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点,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在讨论后由小组长进行总结,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最后,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

总的来看,一、二、三步都是既有思考的深度又有热闹的气氛,第四步就让学生们安静下来,精读课文思考问题,于是形成第一个波浪;第五步又走向高峰,表演的人兴致勃勃,观看的人联系课文点评;第六步又形成一次波浪,要求学生安静思考林冲和洪教头性格,并分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果。这样一个过程,既能让学生释放自己的热情,又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教学语言,抑扬顿挫表情达意

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从内容上传授知识的一个载体,还是从形式上传递情感的介质,它的语气、语调、速度、力度等,都可以传递很多内容。在课堂上,语言的升降、强弱等,能够使学生在疲惫的时候打起精神来,在讨论跑偏的时候及时勒马,在开小差的时候收心定神,在回答问题时获得鼓励,在阅读文本时得到引导……

《二泉映月》是一篇较多描写体验和情感的课文。为了更好地传递课文的感情,我在教学中很重视以声音的高低、轻重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在了解了阿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之后,我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由阅读,从课文中逐一找出描写“二泉映月”美景的句子。

师:发现了美景的同学请举手。请举手,好吗?(我放慢语速,因为看到有学生在犹豫,刚举起又放下)

生:水面月光如银。(终于将手举高,但声音很小)

师:哦,“水面月光如银”很美。(声音轻快地重复)其实你可以用欣赏的语气来读它的,对吧?快试试看吧!

生:水面月光如银。(酝酿了一下情感,带着微笑,轻轻地读)

师:嗯,不错,读出了另一种感觉,很美。

后面的课堂便热闹起来,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

当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进行示范。如果平时上课都能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来传递情感,那么,模仿力极强的学生,就会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学到了知识,这样就能轻松地达到我们的教学要求。

三、创设教学情境,控制快慢详略

中低年级的学生总会觉得文字的表述太过抽象,他们喜欢将文字转化成图片、动画,或者还原成他们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情景,这样他们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其实,这也正是每一个学习阅读的人所必经的道路。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情境的生成,帮助他们将虚拟的想象,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因为从学习过程来看,形象易于抽象;从学习节奏来看,快慢详略交错,优于全程紧张或悉数放松。像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两篇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散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两地的自然风光,用舒缓的节奏来放松学生的情绪。又如一、二年级的拼音和识字课,引进图片、多媒体以及游戏、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仔细感受读法和写法,再结合教师引导,快速完成识音认字的过程。于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教学节奏中,充分享受如音乐般美妙的语文魅力。

教学是一场指向明确的活动。为了同一个目标,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节奏是他们精益求精的结果。

上一篇:追求灵动,感受课堂 下一篇:发挥教材功能 彰显课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