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6 04:01:19

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为原则。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主体性体现三个层次,即参与、主动、创新。创新性是主体的最高层次,它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和培养开发出来。

1 教学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导性原则 课堂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否则是一盘散沙。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得恰到好处,是关键时刻的点拨,是争论时的调节,真正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任务性原则 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很好的诠释,任务的安排要合情、合理、有新意,最好能来源于身边,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征。

探索性原则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输,而是一种接受和再现,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要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消化知识,进而创新。

个性化原则 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新,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才不会扼杀他们思维的火花。教师一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提倡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二要和学生建立真诚、平等的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化。

2 实施策略

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

1)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言对于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工具,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知识点有不同的讲法。往往精彩、幽默的话语更让人接受,做个形象的比喻可能比单纯的说教更易于理解知识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枯燥的书面知识形象地展示,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另外,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很多种功能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第一条金科玉律就是:给学生以劳动的快乐,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学会某种知识,可能成就感不是很强烈,当能够利用这种知识去获得某种成功时,这种成就感是很难忘记的。给学生一个不是太难的任务,让学生体验一下成功的感觉,可能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巧妙设疑、合理布置任务是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就会积极思考,努力探求进而获得真知。教师创造性的任务能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其兴趣,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留给学生多一点儿的创新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只有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合理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课堂中要提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任务,既富有挑战性,又难度系数适中;既涵盖教学内容,也不要照搬课本;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步步深入以实现教学目标。要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任务还要紧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于探索成功的学生,别记忘记表扬,创造良好的回答气氛,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比如在讲数据表格加工多元化时,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家工厂的老板,面对一系列的数据,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数据,思维方式的拓展对学生终身学习也是一种帮助。

2)教师要善于启发,要有预见性,从而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提示、引导,要充分预想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旁敲侧击,而不是大包大揽,要使学生既不受任何思维束缚,又不至于无从下手或偏离教学目标。通过学生主动练习、操作,启发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归纳;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表达能力和论证能力,从而有效获得知识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善疑、善问、善思的学习习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疑、善思,启发性的问题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敢于提出问题和新见解的品质才能培养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意义、有质量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 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学习的核心。

1)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外界输入的,而是由学习者与外界环境交互中建构而成的。在探究式学习环境中,学习是逐步积累、逐步熟练的过程,原有知识的激发可以减轻获取新知识的难度。学习是思考的过程,探究式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是正确答案。面对问题,学生可以独立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教师的作用是一个协作者,主要任务是引发学生思考,并保证问题的解决。

2)协作学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协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这个集体是密不可分的,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获得的学习心得成为共享资源,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常需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这种对所学知识的语言表达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根据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促进了对教材的深层认识。

3)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技术是一门年青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上课的环境不同于其他传统学科,上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出真知,要给学生勇气,要鼓励他们敢于动手、勇于动手,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书本,消化知识,进而创新。

4)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对其终身学习是有益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能,培养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是培养其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所必需的。

培养创新思维是目的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

1)给学生信心敢于突破传统,求新求异。课堂教学中,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允许课堂中有不同的声音,正确的加以表扬,错误的加以引导,不要挫伤其积极性。

2)改变评价机制,不惟答案论。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特别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同一个结果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只要结果是正确的,过程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寻找其闪光点。

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坚持个性化。发展个性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对学生吸引力大,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较之其他学科,更能以独特的魅力作用于学生心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创新是永恒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的国家肯定不会有生命力的。作为教师,面对的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把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一部分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更符合国家的需要。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所传授的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新知识,面对信息科技的飞速更新,就更加必须把创新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欧新良,方逵,戴静芳.信息技术教学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妙用多媒体 活化英语课 下一篇:语文教研既要创新更要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