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活质量实施意见

时间:2022-08-26 01:03:43

农民生活质量实施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根据《中共*区委关于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金委[20*]9号)精神,现就进一步提高我区农民生活质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科技化水平

(一)今后五年农业发展目标。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左右,农民人均年收入递增10%以上;保持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年粮食总产量在18万吨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产业化、组织化、科技化、标准化框架;农业组织化程度向更高层次发展,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订单农业(农户)”的组织化模式示范点,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力争达到85%;建成使用奶牛养殖基地;基本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规模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体系、健全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一区六基地”和形成十大农产品产业化格局。

(二)加快“一区六基地”建设。“一区”,即:以*特点、*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为目标,重点建设以科技领先、效益显著,世外桃源、诗情画意,品牌卓越、人才荟萃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园区。以科技含量高、消耗少、无污染的生态型农业为产业导向,大力发展动植物优良品种繁育、生物高科技、蔬菜与花卉、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绿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及都市型农业。打造好“六基地”,即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高品质西瓜蟠桃等瓜果生产基地、标准化集约型生态养殖基地、种质种源繁育基地和休闲农业旅游基地。

(三)形成十大农产品产业化格局。(1)以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规模经营为基础,实施*优质稻米产业化。(2)以银龙蔬菜为依托扩大设施菜田、无公害生产基地,形成蔬菜出口加工产业化。(3)以“皇母”、“施普”品牌为核心,形成蟠桃产业化。(4)以光明乳业为龙头,形成万头奶牛生态养殖和奶制品加工产业化。(5)以“唐龙”、“申漕”特种水产为基础,实施白对虾产业化。(6)以“大昌双汇”猪肉制品为重点,扩大肉制品产业化规模。(7)开发环境友好型的果林养禽业,形成三黄鸡等禽类产业化。(8)开发资源节粮型的松隐肉山羊项目,形成产加销一体的肉羊产业化。(9)开发“多利升”精品西瓜、优质草莓、葡萄、组培花卉,形成规模产业。(10)开发特色生态大色块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培育基地,打造品牌,形成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化。

(四)加大农业政策推动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区、镇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重点在设施粮田建设、设施菜地建设、农业机械装备、农田水利建设、动植物病虫防治和疫病防疫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从依靠资源增长向依靠资源、知识、智力增长的转变;依靠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大科教兴农投入力度。区、镇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四新”项目,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入户工作和“专业农民”培养。

二、以促进农民非农就业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五)坚持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相结合,有计划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两种优势,实行一次就业政府政策支持,二次就业市场导向为主。确保全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其中新增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不少于1万个。对新办企业招收员工,50%由当地政府劳动保障部门服务机构根据劳动力资源状况开展定向推介,50%由企业向市场招收;凡是录用人员,企业均应办理用工登记手续,签订劳动合同。根据企业录用本地员工情况,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

(六)坚持创业带动就业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结合,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和就业。要综合运用市委、市政府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无业人员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政府促进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相结合。对有自主创业愿望的无业人员,提供三项政策扶持:一是创业项目支持。通过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将征集的创业项目免费向创业者推荐;二是专家指导、咨询支持。通过开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免费为创业者提供开业登记、开业策划、项目论证、市场分析、经营管理、投资分析等咨询、指导、策划一揽子服务;三是开业贷款担保支持。对有志开业的无业人员开通开业贷款担保“绿色通道”,帮助开业者解决融资困难。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但就业困难的人员继续实施就业援助。通过市、区、镇三级政府对公益服务类岗位的补贴,开发以社区“四保”服务、社区治安巡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服务、卫生后勤四保服务等“万人、千人、百人就业项目”,每年稳定在5000-6000个就业岗位。同时,鼓励新办或现有的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以及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企业实体、社区实体,吸纳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并按本市促进就业有关政策给予税收减免。

(七)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和择业竞争能力。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万名,其中职业技能等级工培训5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5000名。对35周岁以下无业人员,重点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能素质来增强就业市场竞争能力;对35周岁以上无业人员,重点通过上岗适应性培训,提高劳动者对普通工作岗位的熟练程度。根据本区化学工业、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储备性技能培训,力争让每位未就业人员都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要加大对无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按照市政府规定全额补贴的职业(工种)培训人员,由户口所在地镇政府、工业区管委会给予每人每天5元的生活费补贴;市政府规定半额补贴的职业(工种),另一半的培训经费由区、镇(工业区管委会)两级政府按各50%的比例补贴,同时由户口所在地镇政府、工业区管委会给予每人每天5元的生活费补贴。继续对培训机构实行奖励机制,按照培训的人数、结业率、获得证书人数、推荐就业人数等指标实施奖励。要积极探索“订单式”培训新途径。各镇、工业区要及时与落户企业沟通,把就业岗位采集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通过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用工单位要求,采取定向培训与“订单式”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无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扶持他们上岗。

(八)进一步开发劳动力市场,不断规范和完善就业服务,延伸就业服务平台。要建立城乡居民就业状况登记制度,建立全区劳动力资源档案,做到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特长、就业状况、培训意向、求职愿望等“六个清”;有针对性地为无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就业政策等服务,引导择业人员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择业观、创业观,切实改变“等、靠、要”的择业观念。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作用,进一步完善区、镇(街道、工业区)、村(居委会)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为无业人员就业服务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后勤服务、公共管理等公益性岗位空岗申报制度,由区、镇(街道、工业区)就业服务机构统一调配,优先安排无业人员就业。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用工管理,凡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工,必须优先考虑使用本地劳动力。

三、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重点,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九)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提高农保人员养老金给付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措施,使社会保险全覆盖,做到应保尽保,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员的养老金给付水平不断提高。一是逐年提高农业户籍务工参保人员的单位统筹金和个人保险金“两金”缴费水平。二是注重提高农村务农参保人员个人保险金缴纳水平,并采取社会统筹的方法,按照单位统筹金缴费基数的30%比例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务农参保人员缴纳统筹金;同时把农业户籍务工参保人员单位统筹金的30%统筹到务农参保人员个人帐户,以确保务农参保人员养老金给付水平的提高。三是分三年时间,对农村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全部实施每月不低于75元的养老金托底补助。

(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规范用工情况的检查和监督,有效实施劳动保障监察行为。凡是在企业、事业和社会团体、中介服务组织从事劳动的人员,一律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用工单位为劳动者支付不低于*市最低工资水平的劳动报酬,并为其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城保、镇保、农保、外劳综合保险等)。新办企业在招收录用员工时,必须在录用员工时办理就业登记,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就业员工办理好社会养老保险。

四、以巩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医疗卫生水平

(十一)按照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基本统一全区合作医疗制度。20*年,全区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农业户籍人员应当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做到“应保尽保”,个人年缴费基数为110元,以后每年按照农民年人均收入2%的比例确定缴费基数。同时,实行社会统筹合作医疗经费。区、镇两级政府财政投入按照个人缴费基数的各50%予以配套。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农业户籍务工人员应当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用人单位应当为未参加“城保”、“镇保”、“外劳综合保险”的员工以*市年最低工资标准线的4%缴纳农村合作医疗扶持资金,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统筹金。支持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参加农村合作医疗门急诊保险,自主缴纳个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享受农村合作医疗门急诊报销待遇。

(十二)降低区级大病起付线,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20*年起,将区级大病起付线下降至12001元,区级大病封顶线升至3.5万元,同时加大对贫困合作医疗投保者救助力度,最高可救助8-10万元,让更多贫困和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民得到实惠。加强对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督促定点医疗机构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

五、以落实最低收入水平为保障,进一步改善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

(十三)切实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努力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要继续实施千名干部党员帮万名困难群众的结对帮困工程,定期发放生活补助金,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实现就业目标,开展自主创业等。同时,要贯彻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做好*区义务教育阶段帮困助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对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就读大学进行助学帮困救助的实施意见》,确保低收入家庭子女能够正常就读,完成学业。

六、以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点建设为示范,逐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十四)借鉴农民宅基地集中置换试点经验,逐步推进农村居民居住集中化。要认真总结廊下镇万春村、枫泾镇新春村农民宅基地集中置换试点的经验,按照农村居住点规划布局,在降低农民宅基地置换成本和集中居住点配套建设成本的基础上,贯彻“政府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布局,农民自觉响应,梯度递延置换,适当予以补贴”的原则,实行“拆迁给补偿,安置给低价”,使农民宅基地置换房变为“产权房”或“使用权房”,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和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点建设。

(十五)注重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点选址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一镇一点”推进中,应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布局,首先选择与城镇建设、工业区动迁安置点相邻近的农村居民建房规划点的建设。充分利用城镇规划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通讯、电视网络等公共设施和教育、卫生、商业等资源,节约投入成本,让农民享受城镇化的环境设施,以利于吸引农民入住。其次选择远离镇区、比较偏僻而又适宜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地方,采取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以农民旧宅基地置换新宅基地的办法,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建设集农村居民居住、商业服务、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民新村。

(十六)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废弃物、污水粪便处置能力,有效降低有毒有害物的排放,保护好生态环境。要发挥好农村河道保洁员、卫生保洁员、道路养护员三支队伍作用,保持河道流畅、水质清澈、道路平坦、环境卫生、空气清新、村容整洁。

七、以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为目标,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十七)要巩固和发展“四五”普法成效,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居民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其法治意识,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充分发挥村级调委会、治保会和农村治安联防队、护村队的作用,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预案措施,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民小组,大事不出村委会,确保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为农村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八、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十八)领导好、组织好、实施好农村城市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要工作。区各相关部门和各镇党委、政府要上下配合、通力协作,进一步贯彻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考核措施,加大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工作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整合社会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地推进我区的城市化建设步伐。

上一篇:元件特性应用发展论文 下一篇:基层干部工作的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