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策略(四)

时间:2022-08-25 11:39:51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策略(四)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文学作品阅读最具自身特色的考点,也是高考试题最着力的一点。从高考已命制的试题的实际状况看,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是很难分开的。鉴赏的语言,往往就是鉴赏其中技巧的表现力;鉴赏技巧,还是在鉴赏语言。所以,这里我们以“语言与技巧的赏析”为题,总结高考规律,摸索答题策略。

第一种模式 词句切入型

1. 提问方式

2009・浙江・13题: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3分)

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①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②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③变得亲切得多了。

2009・四川・14题: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2. 提问变体

2007・四川・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3. 解答分析

这是“鉴赏”类比较常见的题型。对于语句中的关键字眼或句式,明考暗考都有。作答时,要眼中有句子,心中有句意;对于关键字眼,要知道其词典意义,更要知道它在句子中的特定意义甚而作者临时赋予它的意义。如“似乎”一词,有时是“好像”的意思,如“似乎①”,强化了人物情态的表达;有时是一定程度上的否定,如“似乎②”,暗示魔盒不是无用的东西,即肯定了魔盒作用;有时是可能,弱化语气,如“似乎③”,暗示“我”的情感和心理已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对于句子,首先要理解它表达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作者采用某种特定句式(独词句、倒装句、整句、排比句、比喻句、反问句等)的特殊表达效果。如“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基本意思是对“这样的烟花”的充分肯定和热情赞美。而“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赞“这样的烟花”就是赞美和平,传达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搞清楚句子所用的表达技巧,如独句段、反问句、卒章显志等。然后思考其表达效果,即强化抒彩,让意蕴深远,便于激发人们思考。最后,根据自己的表达习惯,全面、准确而简洁地表达。

4. 答题步骤

⑴认真阅读鉴赏词句,对词想起词典意义,并借助文中有关语言推想它在文中含意;对于语句,要全面思考其中“炼字炼句”的具体体现者。

⑵准确理解词语所在句子或句子本身的基本情感信息,并能做到意会言传。

⑶借助对各种句式的基本表达功能,分析这一具体语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推荐)

①该词本来是(什么意思),这里是说(),()地表现()。

②该句表现了(),运用()句式,或铸炼( )词语,把()表达得(),给人( )。

第二种模式技巧切入型

1. 提问方式

2009・四川・16题: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

2. 提问变体

2008・浙江・20⑵题: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3分)

3. 解答分析

这也是鉴赏比较常见的题型。鉴赏对象所用手法,题干已经明确告知,如四川卷的“细节描写”,浙江卷的“反复手法”。这就需要我们深悉这些技巧的表达功能,如“细节描写”的基本功能是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反复手法”的基本功能是渲染气氛强化信息表达。但是有了手法,还要看具体语言材料,理解语言材料的表现力。如四川卷第一处细节“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第二处细节“闭一只眼”“睁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这正如前文所说:“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是很难分开的。”

浙江卷的答案为:“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此类试题的答案应该含有的成分为“写了什么”和“写得怎样”。

4. 答题步骤

①审清题干,明确手法,回忆该种手法的基本表达功能(效果),这是平时不断感受以形成记忆的结果。

②认真品味具体鉴赏对象,通过抓关键词语的解读方法,明确它们表现的主题侧面或层面(是小说,还要答出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

③本着突出“写了什么”和“写得怎样”这两个要素的原则,准确全面概括表达。

答题套路(推荐)

分析手法【如“伤感”写心理;用()和( )构成对比,或用()比()等】+概括信息【】+表达效果【手法的类效果和具体语言材料的效果】。

第三种模式 全面鉴赏型

1. 提问方式

2007・浙江・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2. 提问变体

2007・浙江・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

2009・四川・14题: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3. 解答分析

这是鉴赏最常见的题型。它是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要求考生能比较全面地捕捉对象中所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并对每一种技巧都能准确指认分析,对技巧所表达的信息和效果有明确的感悟和表达。这里请看浙江第21题所涉及的阅读文段: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三个“只有”句构成排比,“影影幢幢”和“岩岩叠叠”则是叠词,这些技巧突出了泰山“多古树山石”的特点;“雾中的楼台”和“泰山的雾”构成对比,而“人几乎抬不动睫毛”则是想象夸张,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强化了此次登临遗憾之情的抒发。

至于其后两个试题,赋分更多,作答更要全面深刻。浙江第21题要求鉴赏的只是一句话。这时我们要首先观察句子本身,看其有什么特点。这个句子是个递进复句,是个以实写虚的句子,强调了思想探索的艰难;再看其在全文中的地位,它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最后答案应是这样两个部分的有机结合。

四川题的答案为: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4. 答题步骤

①观察到句子,看其运用的技巧,要多角度思维,保证对技巧的识别比较全面。

②注意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要到位,即深入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考查对象在文本中的地位,考查其在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答题套路(推荐)

①【对象本身】运用(),()地表现了();运用(),()地表现了();运用(),()地表现了()+【全文作用】。

上一篇:准确.肤浅.错误 下一篇:高考扩展语句题解析及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