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反倾销新趋势

时间:2022-08-25 03:55:02

美欧:美国是最主要的反倾销手段适用者

其他发达成员:反倾销措施的使用呈不断下降趋势

发展中成员:广泛和频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

贸易救济措施仍然是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

从“贸易救济措施”作用转为“贸易防卫措施”

WTO成员适用反倾销措施的新趋势

WTO各成员具体使用反倾销措施数量的基本情况如下:

根据对2003年反倾销情况的调查显示,其中发起案件数量的国家前三名有印度、美国和中国,而数量最少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最终采取措施数量的国家排序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印度、中国和土耳其,最少的是美国。在被发起案件调查以及被裁定实施最终措施的国家或地区中,中国都是位居榜首,而中国台湾也是榜上有名,但是数量不多,居于末尾。

美欧:美国是最主要的反倾销手段适用者

长期以来,美国和欧盟是贸易救济措施的最主要使用者。但由于现任政府经济思路的不同主导,欧盟更主张贸易自由化,而美国在贸易领域除了采取更为保守的政策外,还添加了许多非贸易性的因素。

反倾销措施仍是美国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为重要的工具, 2001年美国反倾销立案数量成为自1992年以来最多的一年,且主要为钢铁产品,而在2002年和2003年发起调查数量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美国也广泛地适用反补贴措施和保障措施,使得三种贸易救济措施适用交相呼应。

由于案件调查从发起到终裁周期较长,从连续几年反倾销措施最终实施案件数量看,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案件发起数量与其国内经济发展情况直接相关,且大多集中在原料性产品、初级加工产品等在欧美属于“夕阳产业”的产品,同时,案件发起还与国内局部政治利益和集团利益相关,比如2001年大量涉及的钢铁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案件、保障措施案件等就是鲜明的例子,是基于一定政治原因而发动,为了竞选拉票,给予某些团体以利益的行为。

美欧也进一步意识到,只对单个产品的所谓“救济”,将可能导致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因为某个产品被实施贸易救济措施而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反而影响整体产业链的平稳运行。同时给最终消费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影响也是政府发起贸易救济行为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其他发达成员:反倾销措施的使用呈不断下降趋势

除了美欧之外的其他主要发达成员,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长期以来也是最主要的贸易救济措施的使用者。近期,上述几个发达成员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无论从涉案数量,还是涉及产品品种和金额上讲,都在呈下降趋势。

这既是其长期以来适度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的一个延续,同时也反映了对于贸易救济措施经济价值和效果的审慎态度。以加拿大为例,2000-2001年度发起反倾销46起,其中涉及的钢铁产品的案件37起,而且主要针对欧盟和美国的钢铁产品。而同期案件涉及进口金额只占当期加拿大全部进口额的不到1%。

发展中成员:广泛和频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和自身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发展中成员自身和他们与发达成员之间的贸易数量激增,使得发展中成员也开始频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

发展中成员的反倾销措施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新趋势:首先,从受调查到主动发起调查,从而更大限度和范围地行使WTO规则赋予的权利。其次,调查行为的规范性和结果的确定性仍不甚令人满意。由于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成为贸易保护和限制的手段,发展中成员中已经呈现泛用和滥用的趋势。第三、通过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使得其行使产业救济功能与如何激活国内整体产业链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多,导致贸易救济措施在实施中往往出现不了了之的情形,严重影响了自身形象、法律的严肃性和执行效力。

2003年,中国反倾销措施决定采取最终措施数量在世贸成员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成为各成员关注的焦点,从而使得中国不仅成为最主要的贸易救济措施被调查国,也成为经常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发展中成员。

全球反倾销措施实施中的新特点

贸易救济措施仍然是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

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在不断减少其他贸易壁垒措施的情况下,贸易救济措施发挥着处理“不公平贸易”、抵消出口国产品比较优势和增强调查国产业生命力,以促进自身产品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的作用。

因此,尽管对反倾销这一贸易救济措施存在诸多质疑或争论,但要废除它或做出重大修改,在可预见的未来,尚缺乏现实可能性。这从各国不断适用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世贸组织新一轮关于《反倾销协定》、《反补贴协定》的规则谈判的进展趋势等,均可以验证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从“贸易救济措施”作用转为“贸易防卫措施”

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和贸易量的不断高速增长,贸易救济措施的所谓“救济功能”不断被弱化,如欧盟对中国适用反倾销措施的产品的当年出口金额只占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总额的0.5%。而且,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可能对该产品上下游产业和最终消费者带来更大经济影响和利益损失,因此,通过贸易救济措施来实现对国内产业救济的功效到底如何已经被各方质疑。

目前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功能已经更多地转向“贸易防卫”,即选择对国内相关产品在竞争力上存在更大威胁和压力的产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使得该措施成为阻拦产品进口的防卫性措施,从而得以减缓对国内相同产品的竞争压力和削弱进口产品的比较优势。

从维护“公平贸易的行为”转为“应急措施”

以往的贸易救济措施在其定型上均以规范和纠正“不公平贸易”行为的面目出现,扮演着借此制止贸易扭曲行为,救济国内产业,增强产品比较优势的角色。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其效果和作用不尽令人满意。

因此,越来越多的成员将其性能着眼于一种“应急”的行为,即对可能扭曲公平贸易的产品实施一种应急性的限制行为,来实现有期限地阻止产品对贸易扭曲的进一步影响。

这一转变意味着成员已经将贸易救济措施本身被赋予的规范“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功能大大弱化。这种认识的变化恰恰是对包括反倾销措施在内的贸易救济措施性质的客观认识,使得本来不该赋予贸易救济措施的这些功能得到回归,而更多从着眼于在一定时间内对扭曲贸易行为的校正的角度对其性质进行认识,强调贸易救济措施的偶发性和实施的期限性,从而在理论上应当避免贸易救济措施滥用和泛用。但实际发生的情形恰恰与之相反。

但是,对于贸易救济措施本身性质的分析已经更为理性,这就表明了贸易救济措施的实际功效与最初制度设计时所预期效果之间存在较大距离。

“竞争法”方式

近年来,如何处理区域自由贸易中的参加方之间的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已经成为积极参与谈判的有关成员的关注焦点。目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有关自由贸易协定中确立了处理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法律规则,它排除了传统的3种贸易救济措施,而是规定采用竞争法来制止任何可能扭曲贸易的行为。

但是对于其他第三方的产品,仍适用传统的3种贸易救济措施。这一规定,实质上又应和了有关进一步完善贸易救济措施理论中的一个观点,即“用统一的国际竞争法来取代现行反倾销政策和规则,而把从严界定的、反竞争的‘倾销行为’纳入国际竞争法作为它的一个条款”。

WTO新一轮规则谈判不容乐观

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中,有关授权对《反倾销协定》修改的基本立场是:在保留基本原则、概念、协定的有效性与其规定的措施、目标和进一步考虑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情况的前提下,旨在澄清《协定》有关规定和增强各方适用协定的约束性。

开启谈判程序以来,由日本、韩国和其他发展中成员组成的“反倾销联谊小组”积极推动谈判,递交若干关于《反倾销协定》案文修改的提案。

美国对谈判持消极态度,但面对其他成员要求推进《反倾销协定》修改的态势,也不断提交相关提案。

欧盟态度相对中立。由于谈判涉及规则的修改,各方在取得共识上存在困难,加之2003年坎昆会议受挫后,整个谈判进程均没有取得较大进展,规则谈判领域近期取得进展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前景并不乐观。

中国参与贸易救济措施实施工作的对策建议

中国在反倾销调查中是缺少经验的新手

自1997年12月我国对新闻纸第一次发起反倾销调查以来,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使用反倾销调查措施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尽管如此,我国在使用反倾销措施领域仍然属于缺少经验的新手。

根据目前我国使用反倾销措施的基本情况,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相关实施措施:合理选择被调查产品;进一步总结我们以往调查中的经验和得失,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力度,提高反倾销措施使用的效率,从而加强反倾销法律规范的系统稳定性;重视反倾销措施在调查过程中行政机关行为的规范性;加强海关执法力度,增强反倾销税实施的确定性和严肃性;完善复审制度,建立较为丰满的复审制度,增强复审制度本身的确定性。

进一步完善中国企业应诉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外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将仍呈增长态势。因此,进一步增强我国应诉工作就成为进一步弱化反倾销措施对我国影响的重要保证。

从优化资源组合出发,以追求最大经济效果为目的来强化“四体联动”机制。在反倾销应诉中,政府应当充分调配各种职能,合理使用各类资源,将资源优化组合,避免不必要浪费。

首先,在对外交涉的外交资源利用上,应将交涉个案的重点放在对我国频繁适用措施且调查行为不规范的发展中成员,而非美国和欧盟。其次,强化政府自身行政管理职能,打击低价出口和走私行为,增强政府规范经济秩序的能力和手段,在提高产品出口秩序稳定性方面,发挥政府应尽的责任和功能。第三,对最终解决“市场经济问题”不能持一蹴而就的心态,应当充分认识到该问题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多边化后果,同时,也应当认识到我国经济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此外,只要相关反倾销案件不进入世贸争端解决程序,涉及的案件技术性和法律性问题的交涉应在双边交涉,不应通过多变渠道进行,避免资源浪费和交涉无果。

还应为企业应诉反倾销提供更为优化的条件。企业应诉积极性的提高是取得应诉良好结果的重要因素。在企业应诉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协调性,防止各自为战,尤其是在应诉中提交相关生产数据和信息的准确,统一和协调就显得十分重要。

其他贸易救济措施应对的新问题

近期加拿大已经开始对我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因此,面对反倾销应诉的重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反补贴措施的应对工作。同时,如何在“非市场经济”问题和被实施反补贴调查问题上保持一个平衡点也是政府需要深入研究并做出取舍的现实问题。

在特保案件的应诉方面,由于特保措施存续的周期较长,实施门槛低,未来被成员滥用的可能性完全存在。由此,我们应当将其与反倾销一样作为技术问题处理,同时,不能低估中国企业对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消化能力和市场重新占有能力,尤其在发展中成员对我国实施时,避免对实施特保措施后可能对我国产品的实际影响或损害作不切实际的评估。

我们应当加快对《纺织品协定》到期后的产品出口管理方式的研究和政策制定,避免针对我纺织品的反倾销和限制性措施的实施全面开花。从国内产品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出发,规范纺织品出口管理。要将产业调整和提高作为最终提高我产品竞争优势和进一步合理使用有限自然资源的出发点,从而实现企业长期、稳定、高效和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利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

上一篇: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三大对策 下一篇:选择合理跨国经营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