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出语文味

时间:2022-08-25 03:52:18

如何读出语文味

语文课堂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从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读书要学会咬文嚼字和课堂上教师要展现个人魅力等方面,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语文味感情朗读咬文嚼字个人魅力当今的课改是轰轰烈烈,现在的语文课堂也是热热闹闹,百花齐放,我认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千变万化不离其读,有幸听到了一节一年级的《雨点》一文的教学,被教者引导学生读书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文中的雨点落进不同的四个新家: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教者让学生对雨点落入的姿态反复练读,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体态语言读出睡觉、散步、跑步、跳跃四中姿态,学生理解非常到位,接着教师再深入引导,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品读感悟,睡觉时心情怎样?表情怎样?散步时呢?学生说睡觉时是舒服的,幸福的,散步时是清闲的,接着老师让学生试着读出睡觉时的幸福陶醉,散步时的自在悠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读书越来越好,对文章的领悟也越来越到位了,读书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读书也越来越精彩,让听者感到是一种享受,学生就这样把文章读活了,读的有味道了,这一节课浓浓的语文味出来了。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应该姓“语”。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那么语文味是什么?现在是百家争鸣,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我觉得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就是要凸显语文课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语言文字之美,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美,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意境之美,通过语言文字能够走进作者,和作者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语言文字能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而产生对文本的喜爱之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作的欲望,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我觉得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曾经给语文课堂带来了风光无限,一些形式花哨,浅尝辄止的朗读也应运而生了,但学生是否读进去了,是否读透彻了,是否理解感悟了呢?不得而知。那么,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呢?

1.读正确,读流利。这是对读书最基本的要求,其它形式的阅读都是以这个要求为基础。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仅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颂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我们也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些名言俗语中不难看出,只有“熟读”才会“精思”。

2.读有所思。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够做到边读边思考,而不是在那傻傻地去读。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让学生在读中去揣摩、去品味,不光要用口还要用心去读,并认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感悟,课堂上共同交流,通过联系上下文,真正做到读有所感知,读有所理解,读有所感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新的疑惑。然后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书读厚实了,再带着自己交流后的感悟去读,紧扣文本,才能读出自己的感悟。把书读厚。课堂中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去研读,也可以是学生在阅读中的困惑或者是疑问向老师提出来,由老师或者是师生来共同研究解答。这样的阅读,一定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地把文章读“厚”了。

3.感情朗读。这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我口读我心,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读书时教师总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去读这无可厚非,但是文章要分题材分内容,题材不同的文章,感情也不一样,那读起来也是不同的,如游记和诗歌的朗读就不一样,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感情过于丰富,每一篇文章读起来都十分有感情,同学读书感情过于投入,每一句话都有感情,每一篇文章都一个感情,这种读书是不能读出语文味来的。在课堂中我经常启发学生:“你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你自己的亲身所见,内心所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染给别人,让别人与你产生共鸣,这样你的文章才有价值。”这个阶段的朗读应是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和感悟都非常到位之后的阅读,是情感得到了升华,而这种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得以充分地表现,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感悟,读出了自己的深情。

二、读书要学会咬文嚼字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贝壳那么丰富,又像发光的钻石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还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怎样才能让这样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走进学生的心田呢?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能够凸显语文课的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学会咬文嚼字,品词赏句教学应该常抓不懈。

在对比中进行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如教《泊船瓜洲》,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引导他们赏析诗句时,我问学生:“这首诗里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这个‘绿’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说可以换成‘吹、刮、到,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不用这些字,而用‘绿’字?”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懂得那些词只写出风的动态,不能够表现出江南的生机和美。而“绿”字不仅写出春风的动态,还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充满生机勃勃的美,也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更深入的体会了文章的内涵,而且更加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精确。词语是构筑语言的材料,品词语是学语言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品动词,品形容词,品副词,品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文课是美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美的,它潜藏在语言的深处,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深挖它们,就像捡沙滩上的贝壳一样,不光要捡贝壳,还要能挖到贝壳中的珍珠。

三、教师要展现个人的魅力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自己个人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语文教师的魅力体现在何处呢?从外在来说,老师要有得体的打扮,优雅的举止,内在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所以应饱读诗书,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学生从心底敬佩你,课堂上要做到落落大方,简明扼要,饱含激情,以恰到好处的手势和表情配合,尽力做到有声有色,妙趣横生,语速适中,张弛有度,具有美感。要做到这些授课前必须要精心设计,如开篇如何引导,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中间怎样过度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结尾怎样诱导学生,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能留有悬念,紧扣文本,这就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功底,也是个人魅力的展现。这样的语文课堂像一曲美妙的音乐,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像一条淙淙的溪流,沁入学生的心田。试问还有哪个学生不爱语文,不为语文课而痴狂呢!

上一篇:浅析地籍测绘在三旧改造方面的重要性 下一篇:关于集中供热管网优化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