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卫制”对现代体育运动的影响

时间:2022-08-25 02:33:59

“劳卫制”对现代体育运动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3-000-01

摘 要 通过对建国初期“劳卫制”移植的背景、特征及其《劳卫制》的做法、产生的效果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认为现阶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借鉴劳卫制的合理成分和经验,并提出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劳卫制 阳光体育运动 学生体质健康

我国第一个体育制度――劳卫制(《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简称),是从苏联移植过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党和国家确立了重视国民体质健康的指导思想,劳卫制是指按照年龄组别,制定各运动项目达标标准,经过等级测试,来促进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以提高身体的体力、耐力、速度和灵敏等素质,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武器,是为战争服务的。如今,阳光体育运动是在为遏制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20年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我们就是要“借鉴劳卫制[1]”。那么,当年劳卫制的移植,是在什么背景下,移植过程如何,有什么结果,表现什么特征?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启示是什么?本文从制度移植角度,对劳卫制移植的思想基础、移植阶段、移植特征进行初步讨论。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透彻了解建国初期学校体育制度的原点情况,对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制度的完善也有借鉴意义。

一、劳卫制移植背景

(一)环境因素

政治上,建国初期的政治意识非常强,政治气氛十分浓烈。表现在对国家的无比热爱,对党的无比忠诚。这是国家主义、集体主义表现的最好时期。而个人,常常被缩小到微弱地位;经济上,劳动建设持续火爆。从革命到建设转型的建国初期,经济上是一穷二白。外交上,帝国主义继续坚持对华敌视态度,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等孤立手段。美帝国主义又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并派兵插足我国领土台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命令:抗美援朝!同时,国内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反动派、土匪、特务、反动党团骨干等反革命势力,还在疯狂进行破坏活动,在广大新解放区地主阶级尚未打倒,农民仍然受着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

(二)体育制度

建国初期,体育领域以徐英超、马约翰等为代表人物,兴起了“批美学苏”思潮[1]。,他们搞体育是为了讨好主子,有利于他们的反动统治,为他们少数人直接服务”[2]。好比植物移植特例――嫁接,是利用植物受伤后,具有愈伤的机能进行的道理一样,使受伤层面的形成并扎紧在一起,结果因细胞增生,彼此愈合和成为微管组织,长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破坏性地建设。

综上所述,劳卫制移植的温床是适宜的,即理论有准备、现实环境需要、原先的体育制度被清除。也就是说,劳卫制在苏联能够产生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条件,建国初期我国是具备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移植劳卫制的原因:党和国家没有新中国体育事业建设经验,要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要准备劳动和保卫祖国,必须有强健的体质为保障。

二、劳卫制移植过程

1950年4月和7月,在北京的体育工作者座谈会和暑期学习会上,三次请两位先后来华访问的苏联专家介绍经验。1950年7月题写刊名的《新体育》杂志创刊号,连续三期介绍苏联体育经验,其中就有“劳卫制各项锻炼标准”(作者是一年前带领篮球队去匈牙利比赛后,在苏联参观访问过的牟作云教练)。1950年8月至10月,以徐英超为团长、王克为副团长的中国体育访问团,专门去苏联广泛学习。同时,邀请苏联体育代表团现场式的宣传介绍。在这种互访和介绍中进行比较后,劳卫制描绘出了一幅童话般的体育蓝图,体育工作者的那种跃跃欲试心油然而生。

三、劳卫制移植的推广

劳卫制还在试行的时候,就是边试行边推广的。而在法律法规的保护和推动下,推广的力度、手段、范围、速度等相互作用,使人人争取达到劳卫制标准。

在范围上,先是在学校,从中学往下到小学,向上到中专、大学;再到厂矿、然后到机关和部队,最后劳卫制在农村的田间地头也稳当实施,全国有67个县推行了《劳卫制》,10多万人达到了标准,有2000多万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占当时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5%[4]。

在手段上,继续大力进行舆论宣传、采取各种鼓励和奖励措施。比如使用广播、宣传画,制作和颁发劳卫制证章、奖章和证书。这是现阶段“阳光体育运动”正借鉴的地方,教育部牵头设计了“阳光体育奖章”并制定了《阳光体育奖章管理办法》劳卫制移植的推广,就是在于充分发挥劳卫制的激励、鼓励和促进人民参加体育锻炼,合理利用其他相关有利条件(制度),排除某些不利因素的作用。好比嫁接的植物成活后,给与阳光、雨露和空气等照顾,要“除萌”,使嫁接上的接穗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四、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启示

“忘记历史是可怕的,重复历史却是没有头脑的”。

学校体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是积弊已久,要切实对广大青少年体质负责,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病去如抽丝”。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思想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形成强大的全社会舆论力量。

二是,精心培养典型试验区,形成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是,逐步总结,出台配套措施,推广典型成果。

四是,提高契合度,使阳光体育运动与原学校的固有体育形成强有力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14(8):10-14.

[2]徐英超.论改造体育的两个问题[J].新体育.1950.(7).

[3]庞增安,律海涛,何叙.对建国初期“批美学苏”体育思想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7):5-7.

[4]孙葆丽.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基创业时期的群众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7-9.

[5]霞飞,高占树.与新中国人民体育事业[J].党史博采.2008.9:14-16.

上一篇:体育高职院校建设多元体育文化的思考 下一篇:对于新时期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