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的生命在“场”

时间:2022-08-25 02:19:48

让儿童的生命在“场”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实际上就是一个思维场、探究场、情境场,只有让儿童进“场”了、在“场”了,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应注意盘活儿童的思维,注重师生的有效互动,创设有利于促进儿童思考的情境,鼓励儿童动手实践,精心设计教学进程,让儿童的思考、对话、探究、操作和体验在“场”。

【关键字】生命在“场";思维;体验;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5-0027-02

【作者简介】戴厚祥,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南京,211100)副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场域”的概念源自物理学,是为描述重力、电磁力等物体相互作用时的“场”现象而提出的,后来也常指由一系列客观关系所构成的社会。课堂也是一个场域,是一个受一定场域规则支配的各种关系和力量并存的网状空间,是共时和历时的交融,既会受到现有力量的控制,也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干扰。课堂教学是教学问题场、教学情境场、教学情景场、个体意境场、个体意向场、个体活力场嵌套层叠、和谐交互的动态过程,各种“场”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强有力、磁性大的课场,有助于促进师生双方和谐发展、共同成长。

一、思考:让儿童生命在“场”的内涵

1.尊重儿童、了解儿童,与儿童同呼吸共分享,还儿童以思维与心灵的自由。

儿童天生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尊重儿童独立、完整的人格,关心儿童的需要,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之成为完整的人。在设计、实施教学时,应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使课堂呈现出蓬勃的生命态,勃发盎然的生机。在课堂上,尤其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让儿童享受思维的自由与快乐。只有在自由状态下,儿童才能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和探索的魅力,才能尽情展现童真、童趣、童智,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2.找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营建属于自己的学习场域。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导致并且伴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如果说学习的本质是创建“最近发展区”,那么,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发“最近发展区”,是引起、唤醒和启发一系列内部发展的过程……要想营建儿童自主学习的场域,应该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对学习内容进行自组织。这样,在交流合作时,他们的思维方能被激活。

3.全方位提升儿童成长必需的综合素养,为儿童的持续发展奠基。

让儿童在“场”的课堂强调把儿童当作一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不仅关注儿童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还关注他们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不仅关注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还关注他们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提升儿童现阶段的学习能力,还要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深入研究儿童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认知世界、生活世界和思维方式,建立适合儿童学习的活动平台。

二、实践:让儿童生命在“场”的数学教学

1.盘活儿童的思维,让儿童的思考在“场”。

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它既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又是培养数学思维的动力和材料,数学问题对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思维的点燃、启动、定向、展开、成果的获得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好的数学问题就没有积极、专注、高品质的思维。换句话说,没有好问题就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就不能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地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当然,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和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他们形成思维流,旋成思维圈,形成思维场。只有在“场”中,儿童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注重师生的有效互动,让儿童的对话在“场”。

教学在本质上是师生双方平等交往的过程。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他提出: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他尤其关注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以此进行思想碰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提升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是课堂场域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所以教师的设问尤为关键,有助于引导学生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些思维火花的交融,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对话场。在这个“场”中,学生会迸发出更为开放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的接话也非常重要,只有接准了、接到位了,才能更好地抛出来,从而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更高的境界。

3.创设促进儿童思考的情境,让儿童的探究在“场”。

要想点燃学生创造的火种,就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认识客观世界。用北京师范大学周玉仁教授的话说: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主动给学生留足探究的空间,并且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学苏教版五下《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学生总结出分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后,教师抛出问题:“0为什么要除外?”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展开激烈的争论,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在这个问题场中,教师能动地、艺术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经历再发现、再创造、形成新问题的全过程。好的问题情境无疑能起到“场”的作用,运用得好,构建得好,能使儿童体验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到位。

4.鼓励儿童动手实践,让儿童的操作在“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智慧的火花闪耀在指尖上。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从动作开始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操作中,要注意选择相关的学具,让学生的思维成为点燃的火把;要巧妙引导学生使用学具,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有序和高效;使用学具后要进行多维互动,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美丽的火花。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运用三角板去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一个学生比了4次,发现每个角都是直角。教师引导:谁能只比一次,就能说明四个角都是直角?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立即取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动手折起来,很快便发现对折再对折,只要用三角板往直角上靠一次,就能验证这一结论。在这一场域中,儿童的思维不断被引向深入,彻底被激活了。

5.精心设计教学进程,让儿童的体验在“场”。

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识和技能统一的整合体,而不是各种子能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应该有助于特定情境下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教学苏教版四上《可能性》一课时,在“解决问题”环节可以设计体育“排列3”这样一个小环节:(1)讲清摇奖规则,每个摇号筒里有10个球(号码依次为0―9);(2)让学生写一个“排列3”号码(只准写一个),现场采访几个学生,问中奖的可能性大不大;(3)先开出前两个号码8和6,看一看班里有没有学生写对,若没有,再让学生下一次注,问此时中奖的可能性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再开出第三个号码6;(4)如果随机买一注“排列3”号码,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整个活动过程,学生玩得极其投入,掀起了本节课教学的高潮,虽然只是模拟摇号,但学生在这个逼真的情境场中,感悟和体验到了可能性大小的变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尤为深刻。

总之,数学教师应关注儿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变教结果为探索过程。在这样的教学场域中培育出来的儿童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才能在未来发展得更好。

上一篇:让表演不再是“表”演 下一篇:民间金融对非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