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新探

时间:2022-08-25 11:43:28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新探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都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笔者认为,由于现在的教学活动大多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再加上教材统一、教法单一、“参考答案”的束缚,学生的求同思维有过之而无不及,求异思维更是严重萎缩。一、字词求异字词求异是指根据课文语言材料,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多方寻求答案的思维训练。其思维过程的流畅性和新颖性取决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程度和对基础的掌握程度,它不但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沟通,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如课文《孔乙己》中写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下来喝”,可提问学生,上一句话的“踱”,可以用“走”、“行”、“步”等词替换吗?“踱”描写出哪种身份的人的生活情态?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在这篇课文中,有的词表现出人物在不同境况下的动态、情态、心态,如孔乙已在短衣帮面前买酒喝时,“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孔乙己被别人戳痛疮疤时,“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的“笼”;孩子们跟他抢茴香豆时,他“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的“罩”字等;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字词可否用别的词语替换?它们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二、篇章求异篇章求异指思维不局限于字、词、句,而拓展到篇章范围,是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人物性格、写作特点等多方面经过比较和对比,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寻求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它的基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完整的认知结构。如学《失败是个未知数》,可同本册课本中《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进行比较,《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失败是个未知数》又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什么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又有什么作用?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和范进同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们的际遇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回顾,在此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一种理性认识,即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还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时,连连辩白,而范进在遭到胡屠户的咒骂之后还“唯唯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孔乙己尽管穷困潦倒,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而范进却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市场上卖鸡,这些表现了两人怎样的不同性格?学生通过比较,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异,便认识到孔乙己自视清高,自诩“君子固穷”,有一股傲气,而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的性格。三、延伸求异延伸求异是一种要求更高的思维能力训练。它是指在对课文内容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和想象,寻求一种超乎课文之上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创见。其特点是新颖和独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的目标指向课文的深层内涵或广阔外延,学生通过思考,用口头表达或书面写作形式呈现出来。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设计一道题,让学生想象,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之后,皇帝回到皇宫后会怎样了结这件事,是继续被骗还是派人捉拿骗子?学生可大胆想象,不拘一格,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趣即可能有创意更好。《范进中举》一文最后说:“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可设计让学生写一段此时胡屠户的心理活动,把“笑眯眯”表现出来。又如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两小儿辩日》,可创作一个小品,一人扮孔子,二人扮小儿,学生当堂表演“辩日”情景,注意人物情态和语言,融入现代生活内容和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识使课堂教学鲜活有趣,学生在艺术创造中便能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教学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可设计让学生写一篇题为《溪亭游记》的记叙文:教学《寓言三则》可让学生以《小石头和大石头》、《文具盒里的争吵》、《鞋子的对话》等为题写一篇寓言。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拓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空间,长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乃至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会有明显效果。在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或结论的意见不论赞成或反对,不论是褒还是贬,即使彼此难于相容,难辨正误,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能压制,更不能主观武断妄下结论。当然,求异思维并非总以求异为目的,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在众多答案中寻求“最佳答案”。值得强调一下,求异不是目的,仅是一种方法、一个角度。不恰当地滥用求异思维,会影响学生集中深入地思考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适宜的、适时的、合理的使用,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总之,语文教学重在―个“新”字,贵在一个“创”字,只有打破语文教学常规,摈弃俗套,才有生命力,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一代。 (薛玉芬 河北省宁晋县曹伍疃学区 051630)

上一篇:重大战役性报道如何感染读者 下一篇:引得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