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25 08:18:31

浅谈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舞蹈教育是高校素质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素质教学的背景下,对高校舞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起步比较晚,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和一些成绩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然后分析了我国高校现在在舞蹈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进现阶段舞蹈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舞蹈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29-01

一、舞蹈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舞蹈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艺术教育,具有着独特的审美形式。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调节学生的精神力量和体力。因此,舞蹈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而独到的作用,对提高跨世纪的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就舞蹈教育而言,在世界教育体系中,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类是以我国和前苏联为代表的早期专业性舞蹈教育制度;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及型教育制度。在我国舞蹈教育一向被视为专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的是“高、精、尖”的舞蹈人才。而在美国,自上世纪以来,大中小学里都普遍设有学生所必修的舞蹈课程,且自成体系。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结合两种模式,进行优势互补,进而在我国形成专业与普及相结合的舞蹈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舞蹈是艺术之母,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主要的手法,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舞蹈文化。舞蹈是一种以人的姿态、表情、造型特别是动作作为表现手段,表现人们主观感情的动作、体态表情语言的集中与发展。舞蹈教育是现代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在高校的教学中,舞蹈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参与力。让学生懂得舞蹈的艺术特性,了解舞蹈艺术具有时间的、空间的和力的特征,通过舞蹈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现阶段高校在舞蹈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舞蹈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度不够

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由于受年龄身体条件的限制,许多普通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没有信心。害怕学习舞蹈,特别是在理工科学生身上尤为严重。所以从舞蹈作品学习上进入更深入的教学尤为困难。而在从事校园文化活动中,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参与性不强。如果对舞蹈的欣赏能力不强很难达成共鸣。进而舞蹈的受众人群不如其他艺术门类。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和其他艺术类课程相比受重视程度不够。

(二)舞蹈课程的内容不科学,不利于学生创新型能力的培养

高校舞蹈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但是现阶段的舞蹈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缺乏对学生艺术认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特别是具有发散性质的科学思维仅有抽象化的、逻辑性的性质是不够的,它应是复杂的、具有复合性质的思维。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所以,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占主流的院校的艺术教育若忽视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相结合,就会与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脱节,因为素质教育是为科学教育服务的。

(三)舞蹈教育和现有的教学体系不协调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上,如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现代的舞蹈教育过分强调了美学教育的作用,忽视了舞蹈和其他学科的结合,导致了舞蹈教学和现有的教学体系的协调性不够。欣赏的课堂上,当老师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没有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这样很难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达到拓展一切学生的视野,加深艺术修养教育的程度,不能起到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作用。

三、改善现阶段高校舞蹈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舞蹈教育的观念

社会在不断的前进,高校舞蹈教育也应适应社会的潮流,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高校舞蹈教育在新的形势下能够不断发展的首要条件。普通教育设置舞蹈课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及综合素质为主,提倡人本化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只强调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不能只看腿踢多高、腰压多软,要在适当的范围内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对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练习。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使学生的身体体态更加优雅、挺拔,肢体更加协调,用唯美的舞蹈语汇去表达内心的情感,释放年轻人的活力,提高艺术创造力和审美力,加强“非文字文化”方面的素质培养。高校舞蹈教育是面向校园、面向学生的,要不断挖掘、探索舞蹈教育的新理念。

(二)充实舞蹈教学的内容

舞蹈教学内容应遵循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舞蹈名家名作欣赏相结合的原则。由于舞蹈艺术的中介是人体,没有体态美,就失去了基本的条件,所以,在学生的舞蹈学习中首先要进行基本的形体训练,在形体课上,要增加民族民间舞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动作韵律、不同体态中了解我国各民族舞蹈艺术特点,给学生带来比书本更直接、更生动的体验与感受,感受各民族民间的音乐旋律与节奏特点,感受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同时,要提高学生对舞蹈教育内容的理解力,将舞蹈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更好的去了解舞蹈发展史。在具备了一定舞蹈文化和基本的形体训练的前提下,增加舞蹈名家名作的赏析内容,本着舞蹈知识与欣赏作品相结合,舞蹈史与舞蹈家介绍相结合的授课宗旨,使学生对舞蹈艺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减少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误读。在欣赏舞蹈作品时,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更加了解舞蹈语汇,这样在欣赏作品时就不会感到乏味或难懂了。通过舞蹈教育,让学生们懂得和接受舞蹈文化,升华出对真、善、美最高境界的理解,从而为步入社会和适应时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明确师资的培养要求

普通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各大、中、小学从事舞蹈美育工作的师资。舞蹈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与舞蹈演员的培养是不同的。对舞蹈演员的培养:首先要对其外形条件进行严格选拔,按照“三长一小”的黄金比例选拔学生。其次,还要求学生“十年磨一剑”,学科单一,学生需经几年的专门学习才能上舞台,也就是说,学生不经过十年八年的艰苦训练,就不能成为高、精、尖式的舞台艺术表演人才。而舞蹈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就不必苛刻要求学生的外在条件,只要身体比例标准,具备软、开度条件和善于舞蹈的才能即可。舞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修养、美好的情操,忠诚于舞蹈教育事业,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基础着手,逐步的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要增强教师的人文知识底蕴。舞蹈教师的人文知识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宗教、道德、艺术等方面,只有拥有丰厚的人文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舞蹈艺术及其作品,真正把握舞蹈艺术的人文性。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懂得审美的人,让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给生活增添美感。同时,舞蹈教师还要有综合能力,即集舞蹈表演、舞蹈创作、舞蹈理论于一体,成为综合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各类学校舞蹈美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上一篇:妙图渝西风情 创建渝西画派 下一篇:浅谈图像时代的绘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