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

时间:2022-08-25 07:43:00

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

很多老师问我,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作文?作文到底怎么教才能有好效果?的确,一直以来,作文让许多学生害怕,也让更多的老师困惑与烦恼。下面希望通过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找到作文教学问题的症结,从而找到改进的办法。

一、崇尚阅读优先,忽视早期写作

文章源于积累是我国传统教学经验的结晶,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笔者自己也曾发表过“文章源于积累”的教学体会。

可见,这种观念的确广泛地深入人心。静心思考,文章的确源于积累,每一位文学大师无一例外都有着异常丰富的语言积累,就连普通的作者,也都有着一定数量的积累。但是,如果我们在此观念下进而认为“阅读先于写作”,讲究“阅读要早,开笔要迟”,就未免有失偏颇,以至于人为地给作文的起步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人们通常认为,孩子们会读、会写一定数量的字、词之后,才有可能开始学习写作,美国著名教育家唐纳德?格雷夫斯的看法则不然。他认为孩子不是先学阅读再学写作,恰恰相反,是先学写作,再学阅读的。他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把文章比做密码,把写文章比作编密码,而把阅读比作破译密码。他说:“在孩子看来,编密码要比破译密码容易。而且,如果你知道怎样编造,那么你也就知道怎样拆开。显然,写作是能够促进阅读的。”

可是,你一定会问:“年幼的孩子怎么会编‘密码’呢?”格雷夫斯认为,写作是一种表述思想的工具,只要有思想,孩子们就一定会本能地使用“写作”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说:“(在写作方面)孩子们最初的本能就是画符号。在他还没上小学之前,就什么地方都画――墙上、人行道上、水泥板上、有水蒸气的窗户上……”格雷夫斯调查证明,百分之九十的孩子在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就认为自己会写作;而认为自己会阅读的只有百分之十五。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女教师在开始教一年级新生的时候,就把作文本发给学生,说:“这就是你们自己的作文本,如果你们愿意,你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写。”孩子们在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全都动手写了。少数孩子已经能写出一些句子;有些孩子只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其余的孩子则胡乱地或简单地画了一些画。可是他们谁也不说“我不会写”。

回顾我自己的教学经历,记得我86年在带一个全国九省市“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时,才入学一个多月刚刚学完拼音的学生,我发给他们每人一个拼音本,鼓励他们用拼音写日记,不做任何要求,什么时候想写就什么时候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少就写多少。结果,全班大部分学生当天就写了,还兴冲冲地拿给我看。我发现有的孩子能写几个词,有的孩子能写一句话,一个叫杨霓的女孩居然写了四十多个音节的一大段话,意思清楚,句子基本通顺,只有几处拼写错误。这种自由的写作游戏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那个叫杨霓的女孩已经写了几十本日记,另一个男孩史龙一年级时就在《少年儿童故事报》上发表了一篇作文《我跟妈妈去买菜》,后来韩竞、韩强同学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作文,魏群同学刚上初一就写了一部十几万字的小说《乾隆戏江南》(续集),胡鹏同学写了近两万字的科幻小说。而他们在起步写作时,没有读什么文章,也不认识几个字,仅会拼音而已。

还有一个例子,我认识的一个五岁男孩,一次在窗口看到远处刚刚建成的高楼时,居然即兴“写”了一首“诗”,共七句,每句七个字,当然是由他口述,爷爷口头核准他想说的意思然后写下的。此前,这孩子既没学拼音,也没认识几个字,只是看一些幼儿画报或听大人念一些通俗易懂的古诗词而已。

大家更为熟悉的例子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在阅读别人的文章之前是不是已经很会说?假如您把孩子说的话全都记下来的话,您会发现,这就是一段一段的好文章,有些词,有些句子还会让您惊叹不已呢。

这么多亲见的事例表明,格雷夫斯的观点是正确的。假如我们老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让孩子们玩“自由写作”的游戏,假如我们的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孩子刚会拿笔乱画时就开始玩这种游戏,甚至更早,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为孩子当书记员,记下孩子的精彩话语片段,并告诉他,这就是他的作文,那么,我们的孩子还会害怕作文吗?到那时,作文将成为他自由表达思想的工具,他多享受了一种表达思想的自由,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崇尚静思默想,要求安静写作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许多课堂热闹而缺乏静思,浮躁而缺乏实效。因此提倡静思默想成为矫正课改中形式主义的重要切入口。但是,如果低年级的写作课也要求学生静思默想的话,反而不利于儿童写作。格雷夫斯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写作需要借助嘴和手的活动。他曾经拍下孩子写作时手的动作,用微型录音机录下孩子写作时自言自语的声音。他发现,孩子在写作时,通常都是把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才在纸上写出来。事实说明,孩子们早期写作是需要自己的发音器官的帮助的。在早期写作过程中,孩子们在课堂上说话和绘画不仅不是调皮捣蛋的表现,而恰恰相反,正是孩子写作所需要的正常活动。假如我们老师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多了一份对孩子的理解,孩子的早期写作会更加顺利和更有成效。

三、崇尚与人交流,要求让人看懂

写作的确是重要的交流工具,让人看懂成了起码的要求。但是,格雷夫斯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儿童早期学习写作过程的一个规律,这就是从“自我中心”到“自我批评”。儿童写作之初,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写作毫无畏惧,不管人家看不看得懂。格雷夫斯对这个特点非常重视,认为这种自信、自得其乐是儿童写作的积极性的源泉。他说:“自我中心给自己穿上了护身盔甲。孩子需要这种盔甲。在这个阶段,他绝不会停下来去思考别人能否看得懂他写的东西。”儿童上学以后,随着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自我为中心”的写作阶段便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当一个孩子回头再读自己的作品,而且发现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的时候,伟大的突破来临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会主动地、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写作。格雷夫斯认为,这时就进入了孩子写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假如我们在儿童写作的“自我中心”阶段就要求他写的让别人看得懂,那就等于拔苗助长,结果一定事与愿违。但是,如果儿童已经进入“自我批评”阶段,有能力完善自己的写作却又不作这方面的要求,那又迟滞了儿童学习写作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老师要认真观察儿童的写作究竟处于哪个阶段,以便正确地给予最有力的帮助,使儿童的写作能力顺利地、快速地发展。

四、崇尚自由发挥,反对模仿范文

记得在多年以前,我们是很重视模仿范文的,教材上都附有范文,老师指导学生读范文,并给自己将要写的文章列好写作提纲,然后开始写作。这样,学生写起来比较容易,缺点是全班都模仿一篇范文,千文一面,千人一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妨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改试图对此进行改进,教材编写不再提供范文,而是放宽了要求,注重写作导语的设计,力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写出有个性有新意的佳作。但实际结果是,少数悟性高的学生的确写出了高质量的作文,但多数学生愁眉苦脸、无从下笔,最后应付了事,使师生对写作的信心都受挫折。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对作文的畏惧情绪日益增长,并且互相感染,酿成恶性循环。

其实,如果对教材和教法加以改进,是完全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作文教材和教法可以这样改进:保留那些激发写作兴趣的导语,增加2――3篇构思立意各具特色的习作范文,并且针对当次习作内容的特点增加指导学生写作的具体方法。例如美国、日本小学生写作训练教材上都提供范文,老师还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文体特点:怎么开头的,怎么安排段落结构的,语法修辞上有什么特点,用了哪些方法来吸引读者、娱乐读者等等,然后才让学生准备写作。虽说模仿范文有一定的弊病,但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想一想,我们成人写作一个新东西时,不也是希望找篇范文看看吗?因此,为了让小学生顺利地学习写作,我们老师应该弥补教材的不足,为学生提供好的范文,并引导分析写作技巧,这样,那些害怕写作的学生写起来也会容易多了。

五、崇尚当堂完成,忽视查阅资料

作文教学中,谁要是能指导学生在40分钟内写出奇文佳作,则一定会令同行们拍手叫绝。因此,想教好作文的老师常在指导学生当堂完成上下大工夫,毕竟这样做还有直接的好处:学生养成习惯后在考试时便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作文。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规律:占有的资料、信息越多,写出的文章质量就越高,而且写起来也更容易。我们成人就是这样。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小经历少见识有限,各方面占有的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要帮助他们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让他们有机会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料。这除了平时让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之外,还应该在写作文之前给机会让学生获取资料。

例如,日本小学生作文《写一个故事》的指导过程片断。在学习例文、列好写作提纲后,指导学生搜集资料:为了写好你的故事,需要收集更多的资料,比如,如果你需要在故事中描写化学物和野花,你需要收集怎样的资料?①列出问题清单,然后考虑你可以从哪里找到相关资料。②访问图书馆和多媒体中心。那里可以提供大量资料,比如图片、录像、影片资料。网络也可以帮你查找资料。③使用图书卡片目录。你可以用图书馆目录卡片来找你需要的书籍,帮助你收集资料。这些卡片可以在网上和管理员那里找到。④整理使用收集的资料。将你收集到的新资料添加到你的作文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完成收集资料的过程,一定需要大量时间,短短40分钟、仅仅在课堂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我们感觉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资料不足以使他写好这次作文时,则不能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作文,而应当放宽期限,并且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收集相关资料,以确保这次作文的需要。等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后,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来。这样一来,既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实效。

六、崇尚文学体裁,忽视实用文体

我们的作文教学从小学到高中都很崇尚文学体裁,喜欢让学生写出感人至深的记叙文、优美的散文、诗歌、慷慨激昂的议论文,而对于一些实用文体的写作不太重视。因此,一些作文成绩很好的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常常也会遇到一些实用文体的写作障碍,不得不重新学习。和国内相比,国外更关注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比如美国,中小学从三年级起每册教材都安排写调查报告、劝说信、信息说明等文体,实用文体写作在各年级写作文体中所占比例超过50,特别重视写信,从小学一直延伸到中学,而且到了中学更加重视。我觉得重视实用文体是对的,因为毕竟大多数人不会去当作家而是要做与实际工作相关联的普通的文字工作。

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的是,国外实用文体作文教学十分注重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为应对生活中的某些需要而作文。例如德国的一种教材,将作文训练变成有趣的生活情境,随着情境的发展,生成一个个应用性写作训练的话题。例如:

一群学生计划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举行一次自行车障碍赛,通过讨论,决定了比赛的日期、地点、参加者的条件与比赛的办法。(作文一:代故事中的学生拟定一份说明性的比赛广告。告诉小区居民这次比赛的项目、日期、地点以及参加者的条件和报名办法等事项,让小区居民了解这次比赛。)

这几个学生商量,为了使群众谅解比赛时出现的喧闹,需要给周围的住户发一封解释情况并邀请观看比赛的公开信。为了筹措比赛奖品,还要给自行车老板写一封募捐信。(作文二:给小区的居民写一封公开信,给自行车商店的老板写一封募捐信。起草并修改这两封信。)

自行车比赛顺利进行了。场面热闹而紧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学们准备写报道向报社投稿。(作文三:要求根据录下的现场解说,写一篇关于这次比赛的报道。)

根据故事的发展,一连进行了公告、书信和报道等三种实用文体的训练。假如我们也能这样训练学生,那么学生不但写起来更有兴趣,而且能切实掌握实用文体的写作方法,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会顺利得多。

七、崇尚精批细改,忽略技巧指导

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崇尚老师对作文进行精批细改,错字、语病,润色,眉批、尾批,越是无微不至越是推崇。这样做当然也有成效,但是,如果我们不指导学生修改技巧、让他们试着自己修改的话,不但老师将异常辛苦,而且学生也会养成一种依赖老师的习惯,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我们来看看日本老师是怎样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

《写一个故事》

1、划掉不需要的句子;

2、用生动的词语来代替平淡的词语;

3、为文章添加一个使读者感兴趣的题目;

4、增加一些细节,让读者好像看到当时的情景;在没有对话的段落中,一段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在每次另起一个段落时,你就是给读者发出信号:这个段落要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

5、换一个你更喜欢的结尾;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种指导非常细致,学生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再看老师指导伙伴修改的技巧:

(1)当你是个作者:①你在故事中想解决什么问题,你认为解决了吗?②把故事读给你的同学听,让同学提问题,把不清楚的地方补充清楚;

(2)当你是个听众:①说出你所喜欢的故事的部分;②提问关于某些不够清楚或不够精彩的部分;③根据你和同学交谈的内容进行修改。

让学生以作者身份和读者身份参与作文修改,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同伴的作文,通过换位思考,发现别人作文的长处和不足。

以上这样的作文修改指导完全是以学生为对象提出修改要求的,每一步怎样修改,修改什么,指令明确而具体,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八、崇尚佳作欣赏,忽略批改示范

很多老师在作文评讲课上的主要做法就是把当次作文中的佳作拿出来欣赏,有的是老师读,有的是让佳作作者自己读。佳作欣赏的确必要,但佳作往往不需要老师的多少修改,学生虽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但自己的作文不佳,问题出在哪里?如何修改提高?只欣赏佳作是不能明白的。所以,老师还应出示一些问题较多的作文的修改范例讲评给学生听,便于学生从中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学习修改技巧、完善自己的作文。

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曾说过:经验+反思=成长。欢迎老师们积极参与此项研究,希望明年的论文评选中有更多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更希望有老师毛遂自荐给全市小学语文老师示范作文指导课和评讲课。我相信,假如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不断反思作文教学中的失误,不断改进教材和教法,那么作文教学一定会取得重大突破。■

上一篇: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有效探索 下一篇:和学生靠得更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