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

时间:2022-08-25 07:32:58

PBL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

[摘 要]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可以将PBL(problem?鄄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从课堂氛围、情境设置、问题设计、思维训练等方面来探讨PBL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发挥的作用,为英语教学中教师身份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PBL;英语教师;身份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03-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中,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提出的问题通常只是教师基于课本,为了完成某种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倾向于理想化,与现实情景相割裂,人为降低了问题的复杂性和真实性。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只是“纸上谈兵”,使学习者无法将知识内容运用于实践,弱化了学习效果。学生获得的知识要能应用到具体问题,才具有使用价值。学习者需要参与到真实情境中来体验,处理激发思考的真实问题。在“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鄄based Learning, PBL)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并鼓励学生敢于批判,勇于质疑,创新思维。PBL教学模式中的主要因子是教师、学生和问题。教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这对教师的身份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鉴于此,本文作者试图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探究“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与英语教师身份之间的关联度,明确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究竟是什么身份,扮演了什么角色,教师要如何发挥作用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二、PBL教学模式

(一)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归属于认知心理学,主要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应用到教学领域,就产生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20世纪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鄄aget)首先提出该理论,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卡茨( D.Katz) 、科恩伯格( O.Kernberg)、斯滕伯格( R.J.Stern?鄄berg)、维果斯基( Vogotsgy)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1]其核心思想包括:1.知识具有相对性、独立性、情境性等属性。2.知识不是由教直线地传输给学生,而是由学习主体通过主动的建构而获得的。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创造互动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的个体主动性,完成知识建构。4.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英语人才。

(二)PBL教学理念及特点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20 世纪 60 年代,PBL教学模式首先运用在加拿大麦克麦思特大学的医学领域,随后逐步推广到了工程、心理、教育、管理等其他领域的教学中。PBL 是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把问题设置在真实的、复杂的问题情景中,从而激励学生深刻理解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PBL 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具有真实情景性,只有把知识的获得放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之中,与现实紧密结合,没有固定的答案,才能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促进知识在现实情景下的转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形成互动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学习共同体。合作式学习是 PBL 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合作的基础上,小组内各个成员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根据自身优势,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和使命,分工合作,完成知识的共建生成。个人的参与度和表现好坏和小组团队的最终成绩是紧密联系的,这种约束力保证了每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避免出现课堂成为部分成绩好的学生的主场。PBL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片段性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生成深刻、动态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保持知识在不同领域和学科的正向迁移性。

三、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

(一)民主和谐课堂的践行者

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学活动是程式化的运作模式,教师处于课堂的统治地位――将同样的教学内容(基于教材),通过某种教学方法教授给所有学生,然后以某个标准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种“流水线”式的知识产出模式会让学生失去存在感,丧失学习主体意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会逐步退化。PBL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融洽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能拓展学习互动的广度与深度。

教师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与学生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让课堂不再是让学生感到束缚,受管教的场所,而是一个民主自由、个性张扬的展示舞台。其次,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纠错式”的教育方式变为“引导式”,扮演导师和合作者的角色,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展示他们独立的判断与思想,点燃、保护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对真理的探索欲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最后,发挥英语学科优势,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二)真实情境的创设者

皮亚士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学习产生的前提是学习内容引发学习者的关注,进而使其形成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倾向。[3]将学生带入围绕学习主题创设的情境,激活其先前知识与学习动机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之一。[4]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信息情境,完成语言知识从“具体―抽象―运用”的转换过程。 以《综合英语5》(邹为诚主编)Subject 4 中的“American Houses”一课为例,“建筑”是英语专业学生并不熟悉的领域,教师就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建筑”“文化”为主题,尽可能展示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视频、PPT演示等手段来展示美国文化特有的多元化、混搭等文化精髓,如美国经典的建筑设计(五角大楼、白宫、帝国大厦、时代广场等),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的建筑特征,建筑风格(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时期或是现代等),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等,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对美国建筑的兴趣。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融入形象直观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容易被各种美国建筑设计的图像所吸引,处于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情境氛围中,找到知识的落脚点,进一步展开对美国建筑和中国建筑的对比和联想,调动他们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对建筑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和“文化”的相关性,并能将所学知识再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

(三)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者

问题是思维训练的起点,也是思维发展的动力和源泉。PBL教学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问题的设计者,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自我解构“霸权”地位,树立“以问题为导向”意识,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设计有现实价值、能启发思维的问题。其次,要把握提问的角度: 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有没有逻辑上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最后,要建立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点带面”,将教学活动置于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并引导学生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学生已获取的知识为基础来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新旧知识结构的促进融合。

教师要善于捕捉“问题点”,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思考与联想。在“American Houses”一课中,教师的问题设置要有导入性、层次感,要层层深入,从“中国建筑―美国建筑―文化内涵―文化差异”的视角逐步展开对以下问题的讨论。

第一步:

(1) What is the style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buildings in which you work, study and live?

第二步:

(2) What is the common image of a house for an American?

(3) Name a few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 notion of a house between 1920s and 1960s.

(4) What are the essential elements for the ideal American house?

第三步:

(5) How human beings adapted architecture to their environments?

(6) Does architectural speak truth about society? How?

学生就同一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探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在真实情景下,问题会涉及很多领域,是多学科的综合复杂体。让学生扮演旁观者、参与者、决策者等不同角色,采取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以获得对问题的多元理解,使问题的解决更为全面。[5]

(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者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创新能力为教育主旨,没有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识只能“人云亦云”,“因循守旧”,无法破“旧”立“新”。教师要做好批判性思维的示范,具备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PBL 教学模式使教师实践共同体面向一个新型的大学教学观――面向不确定性知识。[6]教师能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地进行阐述,而不是对着课本照本宣科。同时,教师要放低姿态,卸下“权威包袱”,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以“美国建筑”为主题的单元中,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对美国建筑的介绍上,而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以中美建筑发展为依托,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跨学科角度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中美的文化内涵,如: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重群体意识,以过去时间为中心,等级观念强,善用模糊思维,建筑风水理论等;而美国人强调人为万物之尺度,重个体意识,以未来时间为中心,具有平等观念,推崇量化的环境行为学等。课后,教师还可以布置思维拓展训练,从城市意象、建筑构建、空间布局、符号象征等方面进行中美建筑对比研究。英语学生思维的最大弊端是过于重视词汇、语音、语法、句型等语言知识的摄取,以分析句法、篇章的结构和训练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为目标,较少展开深度思考,知识面过窄,与其他学科脱节。如果教师不能改变这一教学模式,将难以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或思维。

四、结语

PBL 改变了以课本知识的传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 PBL 教学中,教师以开放性问题为导向,从单项向多项转变,并将问题置于真实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进来,与学生保持同等地位,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的重心从单单掌握学科知识向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转变。教师不再是真理和权威的化身,身份的转变为英语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12-16.

[2] 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Piaget, J. G?鄄A.Roberts,Trans. 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 The Future of Education[M].New York: Grossman Pub?鄄lishers,1973.

[4] 王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照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以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为例[J].外语界,2014(4):71-79.

[5] 文萍.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互动教学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90-95.

[6] 周守军,郑忠梅. 现代大学教学改革:面向不确定性知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0(1):81-83.

上一篇:有没有清除缓存的插件推荐 下一篇:突破虚拟现实边际 Alienware Aurora R6游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