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进入对上海银行业经营影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25 07:27:21

外资银行进入对上海银行业经营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外资银行对于在上海经营的国内银行的影响。发现外资银行促进了国内银行资产利润率的提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对上海银行业的人民币业务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外汇业务份额有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国内银行应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业务的综合化和国际化水平,监管机构应努力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性,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上海应继续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银行的进入,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关键词:外资银行;国内银行;经营效率;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3-0106-06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加速发展,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经营的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6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取消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客户等方面的非审慎性限制,这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已进入全面开放的新时期。

外资银行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国内银行的经营行为。2004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外部环境、经营状况、业务拓展能力等五大类指标对商业银行北京分行(管理部)做出了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排行榜的后13位全部被中资银行包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北京分行位列倒数前四位,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前12位没有一家中资银行。

在五年过渡期结束以后,部分外资银行选择转变为法人银行,首批8家改制的银行均将注册地选择在上海,可见上海在中国银行业开放中的重要地位。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率先承受了银行业国际化和外资银行进入的冲击。研究在上海经营的中国商业银行受到的外资银行冲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已有的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业影响的研究中,基本上着眼于一个经济体的层面,鲜见关于一个金融中心城市的研究。国外研究中,大部分理论分析表明,外资银行进入提高了一国商业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对于一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中,收益大于成本,如Claessens等(2001)、Denizer(2000)认为外国银行进入与国内银行盈利水平、非利息收入和经营支出减少相关联,银行业开放提高了国内银行业的效率。Unite等(2003)的研究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对一国商业银行带来了竞争的压力,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变量显著降低了一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经营利润和总成本,促使国内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率、减少对国内保护性政策的依赖;Sengupta(2006)、Lensink等(2004)认为放松外资银行进入有利于企业和消费者接受外资银行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降低企业和消费者的借贷成本,使借款人最终获益。不过,Stiglitz(1993)的研究结果结论相反,认为外资银行进入是降低而非提高了一国银行业的效率,因为外资银行进入会提高一国银行业的风险和利润损失,且外资银行倾向于与国内的商业银行争夺跨国公司等高端客户,增加一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等等。还有的研究者对单个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如Hyun(2005)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韩国、Yeyati&Micco(2003)对部分拉美国家银行业的影响。

国内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还不多,也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毛捷等(2009)、孙兆斌(2009)、孙兆斌(2010)、郭妍和张立光(2005)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降低了国内银行的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和费用率,同时提高了国内银行的呆账准备率。叶欣f2006)的研究显示,外资银行进入产生的市场竞争压力有限,不足以打破我国银行业的均衡状态。毛泽盛、李晓峰等(20061也认为,由于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未被打破,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国有银行造成的冲击不大,而股份制银行则受到较大的影响。

总体看来,现有的研究结果大多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一国银行业的效率有正面影响,外资银行会带来新管理理念和技术、提高一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降低借款人的成本、提高借款人享受的服务水平,最终切实提高该国银行的整体效率、增强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同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也可能会降低一国银行业的存贷利息差和经营利润率,并对国内银行的营运成本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针对本文的研究,我们做出以下的三个假设,并将使用上海银行业的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

(1)外资银行进入将降低上海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外资银行的进入会直接对上海银行业产生竞争压力,迫使国内银行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降低利率和利润,以应对竞争,保持市场份额不被外来者抢夺。

(2)外资银行进入对上海银行业安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短期看来,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会使得中资银行的资金来源发生严重分流,国内银行的流动性降低。长期来看,在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下,国内银行为保持其市场份额,不得不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在技术、产品、服务、管理和人力资本等方面不断进步,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

(3)外资银行进入将使上海银行业的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减少。外资银行进入与国内银行在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上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外资银行在具体业务上的份额和总量增加,将会对国内银行的相关业务造成冲击。

二、实证模型及分析

(一) 数据来源

银行层面经济数据来自《上海金融年鉴》(2003-2009),宏观经济数据来自《上海统计年鉴》(2002-2009)。没有包括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上海分行,也没有包括改制时间较晚的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上海邮政储蓄公司。仅仅包括了外资银行分行,没有包括办事处、代表处等机构。浦发银行从2004年才开始披露上海分行的相关数据,而在2001年到2003年只报告浦发银行的整体数据。考虑到统计口径的问题,我们删除了浦发银行样本。光大银行上海分行的贷款信息披露中。没有严格区分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所以我们也删除了光大银行上海分行这个样本。最终选择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商业银行的上海分行,以及上海银行,涵盖了从2002年到2008年的相关数据。在全部13个样本中,部分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够完整,我们将在部分变量出现缺失值的时候,删除该样本,所以不同的回归方程可能存在不同数量的样本。

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原因,没有研究银行经营成本、中间业务收入与外资银行进入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坏账比例仅包括长期贷款损失准备,没有包括应收账款(归属于流动资产)的坏账准备、短期投资的跌价准备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二) 实证模型

(三) 变量设定

根据实证方程,我们主要设定了以下几种变量:

1、银行经营变量DEP。作为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影响的被解释变量,银行经营变量包括了资产收益率(HOA)、银行资本充足率(CAP)、贷款准备金率(PRV)、人民币业务量(LNRLl和业务占比(LRMB)、外汇业务量(LNFL)和业务占比(LFX)。根据前文的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于上海银行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资产收益率(ROA)作为信息含量最丰富的财务指标,显然是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影响的最佳选择;同时,银行的安全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贷款准备金率是表征银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另外。银行在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方面受到外资银行进入的直接影响,国内银行在业务量和业务占比是否受到外资银行进入的直接影响,也是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

2、外资银行进入程度变量FB。在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变量选择方面,现有的文献主要有外资银行数目份额和外资银行资产份额两种,其中前者是指外资银行数量与本国银行总数的比例,后者是指外资银行资产对本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例。在外资银行资产总额方面,由于目前披露的数据存在前后口径不一致、披露不完善等问题,我们使用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份额作为外资银行进入上海市场的指标。这是因为,一方面外资银行进人国内市场的主要目的,就是参与巨大的、存贷息差较高的人民币市场,另一方面在于外资银行目前在人民币存款方面受制于分支行开设、存款不足等约束,而成为外资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的短板。所以,综上所述,人民币存款份额能够充当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较好指标(FBRD)。目前,外资银行在国内开设分行和支行受到中国监管机构批准的限制,在2001年到2004年基本上没有出现变化,而在2006年以后,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并鼓励外资银行分行在中国国内转变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机构的数量出现了下降。而外资银行在华存款和贷款业务却是在不断发展和上升之中,这使外资银行数目不适合作为表示外资银行进入上海市场的变量。另外,我们还使用了外资银行员工数量作为外资银行进入上海市场的替代指标(STFG)。

3、银行自身控制变量(BANK)。这里选用了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LQD)与贷款呆账准备金占总资产的比率(PRV)表征银行的资产结构,选用了银行总资产的对数(LNTA)表征银行的规模。

4、宏观经济变量(MA)。采用上海市年度GDP增长率表征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利用该变量,可以控制住经济周期等宏观变量对本研究的影响(GDP)。另外,利用银行存贷息差(DLB)表征货币政策环境。

5、市场结构变量(HHI)。由于金融市场竞争情况的变化也可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我们选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H指数,即赫芬达尔指数,以控制金融市场结构变迁这一因素。

三、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分析

在分析中。首先采用Breusch-Pagan Lagrangian乘子检验,检验回归残差是否独立同分布;在BP检验的基础上,采用Hausman检验,检验应当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由于篇幅限制,没有在文中报告Breusch-Pagan Lagrangian乘子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结果,而是直接列示了部分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

(一) 外资银行进入与国内银行资产收益率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国内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两个表征外资银行进入的变量分别有不同的回归结果。其中FBRD的系数为负但是不够显著,而STFG对国内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为正向促进作用,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综合来看,外资银行进入对上海银行业应该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与Classens等(2001)、Denizer(2000)的研究相反,其研究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将导致一国金融市场竞争加剧、效率上升,从而挤压国内银行的利润空间。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上海银行业的竞争格局。这一点,从总资产变量(LNTA)对国内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也能得到验证。

笔者认为,银行资产利润率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1)中国政府为应对外资银行在中国人世后的冲击,预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998年到2003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巨额不良资产剥离、直接外汇注资和下调营业税等措施,并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境内外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提升国内银行盈利能力。在政策支持下,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在受到外资银行冲击时非但未见下降,反而有所上升。2)截至2008年,外资银行的资产份额仍然不大,难以对中国商业银行形成比较强烈的冲击。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竞争效应的发挥可能受到限制,国内银行的垄断地位和市场分割使之得以通过利差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去补偿成本和投资的上升,因此“外资银行进入会带来的国内银行净利差收入下降”的竞争效应有可能被抵消。

(二) 外资银行进入与国内商业银行的安全性

针对银行的安全性,我们选择了两个指标,即CAP和PRV。从表3可知,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具有显著影响,对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是流动资产占比指标。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之所以不具有显著影响,在于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主要是和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和监管机构推动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步骤有关,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相对较小。

通过表4的回归结果可知,外资银行进入对上海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率有较大促进。如果外资银行进入的程度提高一个百分点,国内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率将上升0.7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监管机构和银行为了应对外资银行的进入,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准备金要求,如2001年实行的关于呆账准备金的新规定,就比1998年颁布的《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扩大了呆帐准备金的提取范围,这更加符合审慎经营原则,也提高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三) 外资银行进入与国内银行的贷款业务

由于FBRD变量本身即为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份额,与国内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份额形成完全互补的关系。在下文关于上海银行业人民币贷款和外汇贷款份额的影响分析中,我们没有将FBRD纳入到自变量。

在表5关于外资银行进人对国内银行人民币贷款和外汇贷款业务影响的检验中,可以看出外资银行进入对上海银行业人民币贷款数量没有显著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与上海银行业人民币业务的增长同时发生,不过二者的相关性非常小,且不够显著。影响比较显著的有GDP增速、银行业竞争程度和银行的总资产。

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上海银行业外汇贷款业务影响的检验中,我们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有较大的负向影响,虽然该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外资银行

进入会在外汇业务上与国内银行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而在人民币业务上,由于国内银行长期经营和广泛的网络,外资银行对暂时不会对国内银行形成较大的冲击。

我们随后检验了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和外汇贷款占贷款份额的影响,表6列示的回归结果证实了上述结论。由下表可知,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人民币贷款有着较小的影响,且该影响并不显著;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外汇贷款业务的份额下降具有显著的影响,且该影响的绝对值较大。这验证了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人民币尚未形成较大冲击、而对国内银行外汇业务形成直接的竞争态势。

在2000年到2008年,外资银行业务份额均出现了较大上升。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业务在2007年达到高峰时占到上海市场人民币贷款份额的10.69%,人民币存款业务在2007年达到5.07%,此后由于出现次贷危机而有所下降。外资银行外汇贷款业务类似,外资银行的外汇存款份额在2006年达到顶峰时占据了上海市场外汇存款份额的56.44%,外汇贷款份额则在持续上升,在2008年占到了40.51%,且外资银行的外汇业务份额持续上升的趋势并没有因为次贷危机而改变。

(四) 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

首先,总资产变量(LNTA)对国内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比较显著,且为绝对值较大的正值。这可能是因为上海银行业目前还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垄断的局面,也可能是因为总资产较大的商业银行在应对外资银行竞争时,可以更多地依靠中间业务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规模较小的银行往往只能依赖于传统的存贷业务。我们还使用DLB变量控制了存贷息差的影响,不过该变量对国内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其次,市场竞争结构(HHI)与国内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率显著负相关。这是因为目前金融市场的竞争主要还是停留在市场份额、业务量等层面上,促使商业银行较少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HHI变量对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业务占比具有显著的影响,市场的充分竞争有利于外资银行进人。

第三,流动资产占比(LQD)与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银行的流动性同样是银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抵消。

最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GDP)仅仅对上海银行业的外汇业务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增长为商业银行业务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四、结论和建议

(一)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外资银行进入对上海银行业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外资银行进入对上海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方面,由于国内银行在政策支持、既有的市场地位等支持下,外资银行进入产生的竞争效应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国内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与外资银行进入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2、外资银行进入对上海银行业经营安全的影响方面,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没有显著影响,对国内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资银行进入促进国内银行更加重视银行的风险管理;

3、外资银行进入对上海银行业的业务影响方面,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人民币业务份额尚未形成较大冲击,而对外汇业务份额已经形成较大的冲击;

4、商业银行总资产对资产收益率有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对不良贷款损失率有负向影响作用,较大规模的银行在盈利能力上较高、在风险管理上有待提升:市场竞争的深化促进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银行有较高的流动资产占比指标,对银行形成了安全替代,资本充足率较低。

(二) 建议

基于此,针对外资银行进入上海银行业市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目前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的促进作用还有待释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不断推动国内银行业由寡头垄断转变为垄断竞争,“竞争效应”将进一步发挥作用。监管机构应当在具体业务和经营领域等方面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自由度,促进金融市场更加充分的竞争,最终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2、外资银行进人对国内银行的经营安全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金融开放度的提高,金融市场风险上升。跨境资金流入流出的速度上升,监管机构提高了对银行业风险的要求,银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国内银行应当不断学习和消化,努力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冲击;

3、外资银行对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不可少。目前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在数量上开始出现下降,需要继续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总部或者研发中心等进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4、监管机构可以在人民币业务方面适当放开,减少存款规模、经营地域和分支行开设等方面对外资银行的限制,促进“竞争效应”的发挥;在外汇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已经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优势,国内银行应该在业务综合化、经营国际化等方面有所突破,防止外资银行在外汇领域出现局部垄断。

上一篇: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论美国评级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