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之我见

时间:2022-08-25 07:21:38

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之我见

【摘

要】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以它广博的资源、丰富的形式、生动的艺术表现力,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学实践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才会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计算机的应用深入到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这也必然引起教育手段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方向,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我想就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1 优化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老师,是一切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更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根本动力。在传统教育中,教学手段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乏味,导致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无法调动。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形象直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易于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这样的环境最容易焕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在所有文体教学中,说明文的教学,相对是枯燥无味的,这是由其文体特点决定的。但是,如果能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样可以教得生动有趣。有位老师在执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先用课件展示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的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有的像牛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的盖住了天空……”当大屏幕上正显示云的多姿多彩时,教师导入新课:“看云识天气,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学生的感官及思维都被云的美丽多变吸引了,注意力高度集中。当画面显示出“卷云”图像时,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卷云的形状“像羽毛,像绫沙”,联系课文内容:“这种云出现,天气情况是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不知不觉间,学生就获得了关于“卷云”的气象知识。教师再分别在屏幕上展示“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使学生如同亲历天气的变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完全被调动起来了,自然能够加深记忆,消化吸收。

2 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突出重难点,并通过板书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着意讲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还很落后,学校连电脑都没有,更别说多媒体教学了。记得那时我跟学生讲解朱自清的《背景》,当讲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段时,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可是学生却一派茫然。当时,我很生气,觉得这些学生感情淡漠。现在想来,像这样饱含深情的叙述,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是不容易理解的,更何况他们一直被幸福包围着。前些时候,听一个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执教这篇课文,当讲到这一段时,他播放课件,画面就是“父亲”蹒跚过铁道的场景,再配以深情的朗诵及略显忧伤的背景音乐,一种沉沉的氛围攫住了教室里每一个人的心。看得出来,老师和学生都被文章流露出的深沉父爱打动了。像这种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突破重点难点,增大语文课堂容量,以达到了事半功倍教学效果的例子还有很多。

3 拓展空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现代教育技术使得科学知识由抽象变得具体,教学模式由单一化为多样,既体现了认知的过程,又注重了能力的培养。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有声有形,图文并茂,不仅形象更丰富,内容更充实,空间也更开阔,增大了知识的信息容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接受知识,获取技能,从不同渠道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在多媒体教学中,图片的直观性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配乐朗读课文,能很好的渲染气氛,感染学生。因为在音乐声中,学生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情绪饱满带动思维活跃,这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美好情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说,现代教育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巨大表现力,为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可能。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变革课堂教学的传递结构,扩展信息功能,优化教学环境,但也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其作用,甚至以此盲目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在未来的教学当中,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但要与常规教学相结合,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为重点,设计好多媒体使用的强度和时机。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和完善。

上一篇:如何避免识字教学中的“一刀切” 下一篇: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