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准软件人才模式探索

时间:2022-08-25 04:24:45

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准软件人才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在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我国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软件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理念,为形成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不断满足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所需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70-03

21世纪以来, 我国的软件产业取得巨大的成就,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软件产业仍然处于由初始阶段向成长阶段发展的时期,虽然国内软件产业的增长速度在整个信息产业中居于高水平,但是总体规模仍有待大幅度提高。我国软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两个瓶颈,一是软件企业规模普遍过小,缺少核心技术;二是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大于人才供给,人才紧缺,人才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而软件企业规模难以做大归根结底还是缺乏高素质的软件人才,因此人才对软件产业的发展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要。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却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现行教育体制和办学指导思想存在着许多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适应的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还在影响着软件人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很多高校的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没有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上, 还是以知识为中心, 且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教材更新严重滞后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许多高校限于条件, 大多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和应用技能训练。这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软件人才教育水平和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认真分析总结我国本科软件专业教育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和发展适应现代软件专业要求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已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软件人才教育模式分析与探讨

要培养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软件人才应该从软件学科的特点以及国际软件强国的经验和我国的现实需求三个方面去看待和分析。

首先,软件人才的培养不能背离软件学科的特点。总体上说,软件学科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实践性与理论性

软件学科的理论性表现为它建立在一系列数学理论的基础上,如数理逻辑、泛代数、计算数学等,并提出了一系列以软件为研究主体的理论,如软件工程理论、软件方法学、软件语言学等。然而,当前软件理论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多为软件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用性仍然是评价软件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因此,可以说软件学科在实践性和理论性这一对矛盾上较偏向实践性。由于这一特点,要求软件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能力。

经验性与客观性

软件学科的经验性明显地超过了客观性。因此,软件学科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以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发现作为主流。是否能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适当加以应用是软件人才的一个关键素质。因此,软件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软件人才培养注重创造能力。

抽象性与实用性

软件学科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实用的技术,并获得实用的产品。实用性无疑是当前软件学科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成败的主要评判标准。以高度抽象的手段去获得高度的实用性也许可以说是软件学科在实用性与抽象性这一对矛盾上统一的方式。这要求软件人才的培养不仅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理解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

其次,学习和借鉴其它软件强国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是十分有益的。

当今世界,美国和印度的软件产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一个是软件产业的龙头老大,另一个则是软件产业的后起之秀。高质量的人才正是两国软件产业蓬勃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之一,由于两国的软件产业背景不尽相同,两国的人才培养也各有特色。美国的软件产业己经属于成熟产业,并拥有最先进的软件技术,由此,美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更重视培养软件人才的综合性,并始终强调技术研究。而印度的软件产业一枝独秀,软件产业链并不完整,其发展重心是外包出口,这样,印度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强调人才的技能培养,形成了一套以职业为导向的大众化培养模式。客观地说,两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各有千秋,但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不断寻找合适的人才培养对策。

印度、美国等软件强国的成功经验表明, 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应成高、中、低的金字塔型,即处于高端的软件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 位于中间层次的软件工程师, 处于低层的程序员, 即从事软件编码等初级工作的程序编写人员。而中国的软件人才则呈明显的橄榄形, 高端人才和低层人才都大量匮乏。我国高校计算机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大都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软件人员, 系统分析和项目组织管理做不了, 基础的代码编写又不愿意干。

最后,要培养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软件人才,还要注意与我国软件产业和教育业的实际情况相适合。

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人才,而从人才市场、新闻报道等来看,软件人才缺乏是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状况的写真。在数量方面: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7年将扩大到61万人左右。软件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一些高层次、复合型的“软件金领”人才和熟练的“软件蓝领”人才十分短缺,难以满足软件企业的需要。在质量方面:数学基础扎实,理论基础深是我国软件人才的长处,而动手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差,缺少沟通与合作能力则制约着我国整体软件从业人员的水平。

我国软件人才的教育模式问题: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主要还是学历教育,这从软件学院的招生上可见一斑,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是与其它专业的学生一样参加国家考试来获得入学资格。在学历教育上,软件学院进行了不少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第二学位和转专业学生,强调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的交叉融合,推动了应用软件人才的培养。但是软件人才不仅需要学历教育,还需要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我国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也急需一次革命来突破学历教育的框框,理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之间的关系。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比,学历教育了提供更为充分、更为系统的软件人才培养。但人才培养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内容、途径,并且还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因人而异,采取不同方式。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而不断挖掘现有人才的潜能,不断增强我国软件人才的价值。

2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如何设置

2.1 软件人才培养体系设置的原则

首先,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软件专业增加了许多分支和知识单元, 如图形图像技术、多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人机交互技术等等。软件专业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到教学中来, 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课程体系中的一些涉及到技术层面的内容应跟踪和结合软件专业发展前沿, 随时将一些新兴的成熟的内容吸收进课堂教学。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应不断更新, 始终保持教学计划的动态性、前瞻性。

其次,开放性原则:软件专业教育在立足我国实际的基础上, 应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科技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国际眼光培养技术人才, 使其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目前制约我国软件专业教育提高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 我们的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差, 缺乏基本的与世界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在跟踪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方面有很大障碍。重视和加强英语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学习、交流的能力, 对于提高整个软件专业教育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诸多方面, 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软件专业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再次,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教学, 开够开足核心课程所需要的学时, 保证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 将实验课单列, 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主要专业课程都应安排设计环节,有些属于让学生了解的课程内容则应安排课程报告, 有些综合应用性的课程则应安排案例教学研究。案例教学应在软件专业教育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

最后,坚持层次性和个性化的原则: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设置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注意层次性和个性化。通过设计不同数学基础理论模块、不同应用方向的模块课程来体现层次教育。如在保证软件专业核心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设置多个专业方向, 对同一门课程, 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广度、深度、侧重点、学时等都有所不同,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的个人特长得到最大发挥。

2.2 软件人才培养体系设置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首先,处理好吸收与创新的关系, 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构建教学计划时, 还应根据办学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及学生的实际, 详细设计整合内容。在构建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时, 应借鉴软件业发达国家(如印度、美国等) 的教育经验, 根据自身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及学生实际, 进行课程体系、内容设计上的创新, 能充分反映各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未来高等教育的竞争将是质量保证下的特色竞争。不同条件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应找准自己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只有定位准确了才可能有自身发展的空间。

其次,处理好基本理论与新技术的关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 一方面, 重视实用性, 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使软件专业教育有效实用, 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及行业一起研究教育计划, 了解生产对技术的需要情况, 确定教育内容。另一方面, 又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和适当的超前性。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 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 紧跟当代科技发展前沿, 课程内容设置上突出一个“新”字, 把最新科技成果及时吸收和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为保证内容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对教学大纲和教材每两、三年更新一次, 始终保持教学计划的动态性、前瞻性。同时, 注意研究IT 新技术发展动向, 注意研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情况, 不断地给高校软件专业教育提供新信息。

3 结语

本文阐述了我国软件专业教育还不能适应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现状, 必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软件教育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原则。处理好吸收与创新、软件科学与其他学科、基本理论与新技术三个方面的关系。从而培养出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高水准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 邱力生,曾一昕.IT 经济学[M].武汉出版社,2005.

[2] 马费成,李纲,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燕萍,余泽忠,李锡元.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 孙桂华,李志刚. 关于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8).

[5] 于洪霞.关于软件人才培养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3).

[6] 裘子煦.论软件工程在培养软件人才中的对策[J].科技资讯,2005,26.

[7] 朱诗生,张惠珍.论IT软件人才的培养[J].教育信息化, 2005(1).

[8] 范全新,刘光然.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 经济师,2005(6).

投稿日期:2006-08-20

作者简介:陈笑蓉(1954.9-),女(汉族),江西人,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系统软件与中文信息处理,软件工程。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校发展专项重点科研项目(黔教科2004103)

上一篇:培养一专多能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下一篇:数据挖掘技术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