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项目课程实施的瓶颈分析

时间:2022-08-25 03:42:27

职教项目课程实施的瓶颈分析

摘要:从项目课程的开发技术、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职业院校的硬件条件及其布局以及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职教项目实施的瓶颈。

关键词:项目课程;实施;瓶颈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已经成为其课程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但项目课程的实施瓶颈阻碍了项目课程改革和完善的步伐。项目课程实施瓶颈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从项目课程的开发技术、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职业院校的硬件条件及其布局以及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旨在转变观念,找到突破瓶颈方法,从而实现项目课程的有效推广。

项目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一:项目课程开发技术

项目课程开发技术不完善,增加了项目课程实施的难度。目前,项目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入手,获得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模块,然后根据学生必备的“能力、知识、素质”获得构建项目课程的“项目或模块”。然而,“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从岗位群工作任务中“抽象”出来的,怎样设计合适的项目或者模块作为载体;如何既保证项目的覆盖面,又防止项目之间的重复与交叉:如何如何既考虑项目教学时的教学规律,又考虑项目教学的硬件支撑条件等等,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课程理论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项目课程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1、项目太大,给教学组织带来较大的困难。造成项目过大的主要原因是过分强调“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和完整性。由于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以一种“任务”来引领,以理论知识为背景的结构形式,过分强调“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必然导致项目容量很大,包容的理论知识太多,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又回到学科性教学的老路。过分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每个项目都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过程进行教学组织,必然又会增加项目的容量。

2、项目选择的随意性大,覆盖面不够,造成职业能力的缺失。项目不管其典型性如何,它毕竟是个案,如何解决项目的典型性和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是项目课程开发时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项目课程的覆盖面和逻辑性,笔者曾经提出项目课程开发时,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逻辑主线”问题,只有选择正确的“逻辑主线”,才能保证项目设置的科学有序,才能保证项目的覆盖面。

3、片面强调选择“工作化项目”,增加了项目课程实施的难度。选择学习型项目还是选择工作型项目,一直是项目课程研究者争论的话题。学习型项目的优点是能够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培养设计项目,项目的覆盖面宽,对硬件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教学组织比较容易,但与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有一定的差距:工作型项目的优点是:能够真实体现岗位工作任务,完整性好;但项目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对硬件条件的要求较大,教学组织比较困难,同时项目开发的难度也较大。

4、设计项目时,没有解决好知识分配的问题。很多课程理论专家对项目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分配进行过阐述,如:“项目课程中知识并没有消失,只是分配到不同的项目中去”(姜大源观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是焦点和背景的关系(徐国庆观点)等,但在涉及到具体某专业的项目课程开发时,由于开发技术的不完善,任务系列化、项目系列化问题没有解决,往往导致了项日中知识的消失,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有些人批评项目课程不适合职业教育,只适合于培训,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

5、项目中的“工作任务”不具体,增加了项目课程实施的难度。“任务引领”是项目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就会一方面导致项目的不完整,另一方面使项目中知识分配不确定,此外还会使分项目评价、过程评价成为一句空话。

项目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二: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项目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与其对应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而目前职业院校主要沿用本科院校的管理体系,比如:按照学科来划分二级学院、系部和教研室:根据学科来划分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按照学科的教学特点来进行课程编排、组织教学实施:根据学科来划分实训(实验)室的功能。这种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制约了项目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项目课程的开发。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是跨学科的,项目课程的开发需要汇集各学科的人才的团队,而传统的系部、教研室是按照学科来组建的,各系部、教研室之间“各自为政”;传统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也是按照学科的划分的,他们在某一学科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专业面较窄,等等,这一切严重影响了高效的项目开发团队的形成。

2、影响项目课程的实施。首先,项目课程对教学资源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客观上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第一,目前,职业院校的课程编排相对集中和统一,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课程编排形式,这样虽然方便了教学管理,但也导致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有时实验实训没备大量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有时实验实训设备又严重不足。第二,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全天候排课”相比,我国职业院校的作息时问安排跨度小,中午、晚上和假期资源利用率低。第三,职业院校习惯于以2课时为单位组织教学,而项目或者模块的教学时间一般比较长,这样就使得项目或模式完成的时间跨度大,间接地占用了较多地教学资源。其次,目前的分配制度也客观上降低了教师进行项目教学地积极性。项目课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地劳动。在实施项目教学时,教师需要设计项目课程的项目或模块:需要设计项目任务书:需要指导学生实践活动;需要组织学生讨论;需要进行分项目考核等等,因此,完成同样课时的教学工作,其工作量比传统的学科性教学工作量要大得多。而目前职业院校是按照课时的多少来付给教师的上课津贴的,这种分配制度影响了教师开发项目课程、进行项目教学的积极性。

总之,在学科性教学管理模式下组织项目课程教学实施,只能是处处受到制约。

项目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三:职业院校的硬件条件及其布局

在目前职业院校的硬件条件下进行项目教学,主要瓶颈不是设备的台套数的问题。而是硬件的布局问题。目前,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是和学科性课程模式配套的,是按照学利・建设的需要,而不是按照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来建设的。目前实验实训室,从整体布局上来看,是按照传统的学科来划分的,人为割裂了“项目”之间的联系;从内部布局来看,只设有实验区,没有设讨论区和教学区,不能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从功能上来看,只能完成验证性实验,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只能完成单项练习,不能完成综合训练;从技术水平上来看,与企业和社会需求脱节。

项目课程实施的瓶颈之四:职业院校师资队伍

教师的主动积极参与是项目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和项目课程模式不相适应。

第一,在观念上,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是学科性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宽基础”的观念根深蒂固,知识的传授成了他们的主要责任。

第二,在工作能力上,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历,不能根据课程目标开发出适合的“项目或模块”。

第三,在师资队伍结构方面,真正的“双师型”素质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太少。虽然,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内有一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但由于长期存学校环境下工作,也被逐步被同化了,成了真正的“教书匠”。

第四,在教师培养方面,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到普通本科高校进修研究生、博十生,片面追求学历层次的提高。

第五,在教学习惯方面,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已经习惯于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而项目教学小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产生较大的压力。

总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片面认为项目课程实施的主要瓶颈是资金问题是不正确的,只有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广大职业院校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项目课程开发技术,健全项目课程管理和实施体系,完善和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软硬件资源,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上一篇:刍议导游文化知识体系 下一篇: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导向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