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数学操作材料中提升自己

时间:2022-08-25 03:26:46

让孩子在数学操作材料中提升自己

摘 要: 过早强调图画表象和抽象符号教育将使幼儿数学学习变成纯粹的记忆,提供的实物操作材料,不只是停留在教师对材料的短暂示范,而是让幼儿手脑并用全神贯注地操作材料,因此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为幼儿提供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数学操作材料。

关键词: 数学材料 多样化 层次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论述中说:“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他告诫教师,过早强调图画表象和抽象符号教育将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变成纯粹的记忆,提供的实物操作材料,不只是停留在教师将材料进行短暂的示范,而是让幼儿手脑并用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的材料。诚然,由于数学概念和关系的抽象性,幼儿接受过程一般需要三个层次,以学习2+3=5为例,第一个是操作层次,指幼儿能先后取出2个和3个东西,并把它们合在一起说出有5个东西;第二个层次是视像层次,让视觉起媒体作用,看相应的图片取代动手操作;第三个是符号层次,用抽象的数字、运算符号表达,其中第一个在传统教育中被无视的操作层次是最重要的,因为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和关系对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只有通过自身及环境中的各种操作实践,使头脑和材料相互作用,才能获得数学感性经验,理解逻辑关系,才能吸引幼儿走进数学、接近数学、喜欢数学。

实践证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质支柱,材料的提供关系幼儿数学活动的质量,它的作用不容低估。这是因为活动效果优劣主要取决于幼儿主动性发挥程度高低。幼儿活动欲望的强弱、兴趣的高低、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能否进行独立的思维和想象、有无探索和创新,这都与操作材料有密切关系。所以在幼儿数学活动材料的设计提供上,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紧扣目标,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活动中提供的材料既要紧扣教育目标,又要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色彩鲜艳、可以变化的实物较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通,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练习操作的需要。如“认识梯形”活动中,活动目标是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根据这一目标,可以提供以下几种材料:(1)小木棒(用来拼梯形,帮助幼儿体验梯形的外形特征);(2)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彩纸和剪刀(用来变梯形,帮助幼儿感知梯形的多种变化)。虽然这三种材料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及作用也不完全一样,但都是紧紧扣住活动目标的。这种丰富多彩的材料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用不同形式巩固幼儿习得。

二、因人而异,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

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应该正确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现状,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数学活动材料,以满足每一个幼儿的需要,开发每一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排序活动,教师可提供不同难度的多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只有一个变量的材料;能力一般的幼儿可选择两个变量的材料并配有变量特征的标记,按照标记排序;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两个变量的材料,按这两个变量的特征排序。

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数学活动的教具、学具,特别是幼儿操作的材料,一般来讲要求人手一份,故需要数量较多,因而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废旧物品的功能,节约开支。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在材料准备上的工作量,能留更多时间进行教育研究。如可乐、雪碧瓶盖、开心果、花生的壳、各种易拉罐、废旧盒子等,只要经过洗涤、消毒、美化或修剪即可利用。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及幼儿的积极性,亲子共同制作,由于幼儿亲自参与,物品又取于幼儿日常生活中,他们对操作材料会倍感亲切、倍加喜欢、倍加爱护,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此外,在材料操作方法上,教师应处理好主体和主导之间的关系,不要为操作而操作。如分类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几种做法:(1)老师拿出一个实物,幼儿说出名称后再拿出和老师手里相同的实物。(2)老师说出实物名称,幼儿拿出该实物。(3)让幼儿把相同实物放在指定地方。这些操作实际上是教师在分类,幼儿进行匹配,完全是由教师“操纵”的,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活动的机会,这种操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在幼儿探索尝试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通过对幼儿操作的观察,发现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任务的理解程度,操作活动的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尤其对那些个性内向的幼儿,从操作表现中可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但是,由于幼儿之间个别差异的存在,每个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时间有快有慢,对结果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不同,只要在整个过程中,让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那么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有时还要给暂时没有成功或失败的幼儿以特别建议和适当指导,否则能力弱的幼儿总是失败,使其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最后对操作活动失去兴趣。

数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逻辑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应用广泛等特点,幼儿的认识特点决定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要依赖具体事物和动作。因此,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力图在数学活动中摆脱以单纯教授、灌输记忆为主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而应该采取从诱发幼儿数学兴趣入手,以生动有趣、具体感受和操作发现为主的探索式教育模式,在教育观念上由“教”孩子学数学到和孩子“玩”数学的转变。以达到真正开发孩子潜能,促进其思维发展。

上一篇:浅谈高校毕业生角色转换的相关问题 下一篇:英汉网络语言语音变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