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导入优化政治课堂

时间:2022-08-25 02:52:20

案例导入优化政治课堂

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切入口和教学内容的联结点。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去观察事物、了解社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政治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现象,把所要讲述的理论和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例结合起来,并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有利于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案例导入“因地制宜”

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案例导入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对即将要学习的课题能起到引领的作用,案例要短小精悍,有一定的代表性。导入的案例要因“地”制宜,从学生年龄、学情、接受心理水平等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案例来源于生活,教师选取时高于生活的讲述导入,能把案例的时代性、真实性、感染力寓教于乐,就如吹散雾霾的清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在案例导入和知识点讲解中“随风潜入夜”,理性和感性认识就能得到“润物细无声”的升华,思想觉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利用案例导入“自查自测”

教师精心选择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典型案例,通过设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能”致用。有一种偏激的现象就是,作为社科知识的思想品德学科,大都认为是可有可无,学无所用的边缘学科,通过设置的案例进行“自查自测”,一方面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所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另一方面也感到所学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可以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就书论书。因此,将案例引进课堂教学,是一种能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的教学方式。学生既可以联系案例理解知识,又可以运用理论分析案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讲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单元“学会合理消费”时,首先以分析学生的消费抽样调查表导入进行自我检查对比:零花钱已越来越多、注重物质消费、感性消费,易冲动,不注重环保、缺乏理财意识等等。接着导入名人消费小故事:比尔・盖茨节省车位费,钱要花得值;布莱尔的妻子谢丽讨价还价,钱要花得精;一个犹太人清理打扫自由女神像的垃圾,钱要花得巧。学生在对这些名人的理财方式赞叹不已之余后进行反思、深思。这种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教育教学的素材,引导学生行为,激励学生情感,是这堂课教学的一个核心。我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说明学生的消费、理财不够科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理念,并激起学生探究合理消费的欲望。

三、采用案例导入“模仿情景”

通过案例创设情景导入,设置问题、模仿情景,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之中能有所思、所悟、所得。让学生通过参与具体操作的活动,从而自己生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与交流中去探究,在探究中生成知识,而后又产生新疑,大胆质疑、创新。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必须积极创设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创设生活化的情景,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思考的空间,并引导学生去多渠道获取信息,设计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留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教学中用案例导入,创设的情景有利于让学生去“模仿”、去设身处地主动学习,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学习了相关的法律知识,提供小法庭情景;学习了“合理消费”的知识,模仿“当家”角色,支配消费家庭收入;学习了“责任与角色同在”,模仿“不同角色的我”等案例,将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的教学活动。

上一篇:方程组巧解 下一篇:教材与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