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语言训练

时间:2022-02-27 08:47:17

语文教学呼唤语言训练

一、 修葺精神家园呼唤语言训练

民族经验和民族传统的传承,都离不开语言文化。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民族的语文教育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家园。

我听过一节竞赛课《长征》。执教者从一开始便以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开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接着听课文朗读,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逐句理解,每一句都配以精彩的动画,真令人目不暇接。一些关键词,教师也作了点拨。我听课后产生了许多疑惑,于是找了一些学生,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a、你觉得这节课开心吗?b、你读了这词后体会到了什么?c、文中为什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你理解吗?不料他们的态度着实让我感到吃惊。如有人说:“这没什么,老师的VCD碟我看过。”有一部分同学就说:“电视很有趣,没有什么体会。”有些学生说:“老师没有解释为什么用‘寒’;也有的说不记得了”。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其教学效率。

我在上这一课时,采用的是“诵读――涵咏――品味――领悟”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可大不一样。课前要求学生完成1. 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2. 自行观看长征影片,谈谈自己的感受。上课伊始,我检查预习时,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放课文配乐朗读,思考:自己的朗读与播音员的区别在哪?你的感情是否与播音员的一致?随后指导朗读。与此同时思考:你从读书中悟出什么了?有哪些不理解的?一阵沉默后,学生回答了:“我觉得这首词很大气,他把乌蒙山比作了泥丸,把五岭看成是细浪,这是高兴,是一种乐观”。与此同时,有学生提到:“其他同学的意见我赞成,但是我不理解‘寒、暖’的用法,这里明明是讲长征的事,为什么用‘寒’?”我为了解决这问题,先让学生联系影片《巧渡金沙江》细细品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同时用平台展示了长征中的一些镜头,看后要求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会儿,就有学生说道:“影片上说红军度过金沙江后十分高兴,在这场战斗中红军打得十分‘漂亮’,我想这里的‘暖’应该指的是红军胜利后的喜悦心情。”也有的学生说‘寒’与‘暖’并非作为自然的云崖与铁索的自我感受,它们本身是没有感觉的。‘暖’是由于“水拍”,拍是激荡;“铁索寒”由于“桥横”,所以生出两种对立感觉……我听了,带头为他鼓掌,教师主动而热烈的情感,像涓涓细流悄悄流进学生的心里,滋润他们的心田,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人文熏陶。随后他们继续说道:“‘暖’充满对那种冲击力量的赞美。”“寒是指在红军面前顽敌的寒栗”“为英勇牺牲的战士感到可惜”在议论声中,圆满地解决了学生的困惑。这样通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去实现思想的升华,达到审美的愉悦,思维的训练。

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呼唤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包含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中的语言感受,语言积累、学习、品析与鉴赏的训练,语言教学天然存在于每一节语文课中,语言教学是一种工具的授予,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人文的熏陶。

例如,我教学《荔枝》一文采用了“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方式教学。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思考:a、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b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c、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读后交流自己的看法。这时,多数同学认为我28岁才尝荔枝是一种无奈而又渴望的心情,他们同时也感受到母亲快70岁的人了还没有尝过荔枝,心里不好受,儿子今天有了42.5元,便有了些“胆气”买了一斤,目的是让母亲高兴的思想。质疑时,有同学觉得作者用“孤零零、咬牙、硬邦邦、胆气”这些词不好理解。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提醒他们回忆课前交流收集有关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那段历史和人民当时的生活水平。一会儿,他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人答到:孤零零反映了母亲生活的艰难和孤独、寂寞,我觉得可怜,这里也反映了儿子体谅、孝敬母亲的心情。胆气更能看出‘我’爱母亲的心,这点钱按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不值得一提,我们许多同学去买东西,就是几百块上千块钱买一双鞋,他们眼也不眨一下,肖复兴钱不多,但一颗爱心促使他买了一斤。我还真佩服他。从这里我们看出,学生领悟了其中的亲情,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达到了‘本我’与‘境我’的和谐统一,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都得到训练。他们能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理解课文内容,并运用知识去交流、分析,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这不仅要正确理解语言,而且体会到了如何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在思考中落实了听说读写的训练。语言是反映生活的,语言与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发现学龄前儿童学习口语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教学中,我们为何就不能如此?

上一篇: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实践 下一篇:方程组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