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

时间:2022-08-25 02:00:35

浅探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

摘 要:语文教学中包含较多的美育因素,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发掘、激发学生对于美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独特的审美个性,是一线教师应该要努力探讨的话题,笔者在文中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做了些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新课标 审美 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10-069-01

高中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文化素养”,可是在考试压力的逼迫下,以及我们一些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片面追求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将高中语文

教学中的审美要求搁置在一边。

传统的语文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审美个性,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我们要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世界”,此话正说明了审美意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与美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美育工作与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使美育精神重新回归到课堂当中。

第一,重视“读”,激发学生的个性审美。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通过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入作品美的意境。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同,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受文章尤其重要。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围绕审美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原法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语)。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其情,领着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同的学生会将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不一样的艺术氛围,有的学生读荷塘美景那段时语言轻松飘逸,使其余同学都沉醉在如烟如雾的美景中,而换另一个学生读,略带沧桑的嗓音让大家领略到的不单是单纯的景色美,还是家事国事下的压抑与惆怅。总之,激发不同学生的审美个性,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美、独一无二的享受。

第二,关注学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带领学生感悟文学之美。

自然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它以其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不同的学生对自然的感悟也不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壮丽雄浑美,茂林修竹,绿草鲜花的生机勃发美,珍禽异兽的独特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爱,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学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时,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清新俊雅,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为现代自然环境所不及,并且在课堂上我让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的游览经验用自己个性的语言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图像。学生反应很热烈,而且不同学生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这对学生以后的作文写作帮助也很大。最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

第三,指导学生对名著经典的不同审美。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要大量阅读文学名著,并把名著导读课列入口语交际范畴,这给语文教学又增添另一道亮丽的风景,文学名著是经过千百年淘洗和千百万读者筛选的艺术精品,这些艺术珍品以新鲜独创的艺术形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艺术技巧、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口语交际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经验,构筑起学生美的心灵,放飞学生美的追求。对于经典,大部分学生都怀着一种神圣崇敬的心理,我认为作文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这种禁锢,不是被动得接受别人眼中的经典,而是有自己的评论和思想。让学生在读经典作品时,代入自己的情感,达到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美育精神,学生需要有自己的审美个性。作为一名正在成长中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渗透美育内涵,可谓“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美育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育的熏陶,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8

[2]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上一篇:新课标下,因地制宜上好体育课 下一篇:突围,走出高中语文“边缘化”的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