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研究

时间:2022-08-25 12:23:14

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研究

当前,不少学校充分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纵观我们的阅读,课外阅读的指导还处于一个无序的阶段。学生课外阅读基本放任自流,教师和家长对其关注较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各异、水平不一,方法各式各样,内容良莠不齐,甚至有不少学生将一些不健康的读物也纳入课外阅读的“菜单”。

1983年,美国专门成立了一个由知名专家组成的“阅读委员会”,专家们一致认为阅读是语文中所有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核心。很多名家在回顾自己成才的经验时,都提到了阅读对自己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量不得少于150万字,并且在每学年要求学生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将这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几年来,虽一直在尝试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并做阅读积累,也有些许成效。但从现状来看,出现阅读盲目性倾向,没有目的,单凭兴趣,内容单一;阅读无思考倾向,读而无思,不懂方法,囫囵吞枣,高耗低效。而从教材来看,其局限性也是显现的。

如何在漫漫课外阅读长夜中为学生点燃一盏明灯,使学生能走出课外阅读这条暗胡同呢?基于此,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研究”这一课题,力图以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拓展性阅读为学习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设计,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拓展阅读的实践探索

(一)找准联结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课题实施之初,我就思考如何起步?那就是从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入手,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感情真挚。为了让学生感受名家名篇的经典魅力,我力求精心设计教案,把课上得精彩有感染力,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感受文章的独特。课上我还尽量补充资料,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于是,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后,我给学生读了《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在海边与一个小偷的对话的片段,一下就激发课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天许多学生的手头上就出现了《城南旧事》。一时间,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一部分学生反复读了三四遍,对书中的一些章节津津乐道,家长反映强烈,说孩子从没有如此投入地看过书,阅读课上交流起来侃侃而谈,生动有趣的佳作频频亮相班级。

3. 通过语文园地的“课外书屋”引领学生感受人间真情,开展拓展阅读,激发阅读兴趣。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倾听》等为读者展示了一群普通而又平凡的人,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课文学完了,却有点意犹未尽,学生似乎也有了一些难舍情怀,时常会提起残疾青年,装聋的老教授及用心灵倾听孩子心声的苏珊。于是,我与学生携手走进“课外书屋”,与学生通读教材对加拿大作家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的主要内容介绍,在此基础,把书中一些精彩章节读给他们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导以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1. 指导阅读大部头和世界名著。

(1)比较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关心人物命运。

(2)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这样加强了阅读方法的示范和指导,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逐渐学会阅读外国名著的方法,并做全班的交流。

(3)阅读外国名著遇到的困难;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间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较多的阅读时间。

这样的指导为阅读实效提供了保障,使学生翻开外国经典作品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异彩缤纷的历史画廊,进入奇闻趣事的异域他乡,吩咐了知识,启迪了智慧。

2. 指导学生做好积累――写摘记式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积累是阅读成果的文字记录,优势命题作文的前提条件,更为读写结合开辟了捷径。因此在阅读中边指导边引领学生做好积累――让学生做好摘记。这一环节至今记忆犹新。在学生过了识字关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做摘记,当时,学校还没有开展创书香校园活动,我只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读书,多读书。在他们上三年级时(2005年)就推荐了当时刚刚畅销的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从那时起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完全被淘气包马小跳所吸引,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指导他们开始写摘记。从摘记格式到内容,我都一一明确规定,但没有硬性规定学生摘多少词语,多少句子,只是说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分类摘抄到笔记本里,多少无关紧要,重在坚持。这样走过了一年的时间,由于我经常表扬展示优秀笔记,使一些孩子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为其他学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全班读书和摘抄的兴致大增,质量也与日提高。每当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阅读学生的不同感悟,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1.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利用读书课,引领学生交流读书体会,这也是推动学生广泛深入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我轻易不去占用。学生的精彩发言,使我深切体会到,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读书让学生逐渐变得有思想,有见解。

2. 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一段时间,我会把优秀读书笔记打开,整齐地平铺在学生第一排桌面上,请学生轮流来观赏借鉴,并请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设计版面,怎样搭配色彩。几次这样的展示评比活动,激励学生不断提高。

3. 开展唐诗宋词积累活动。每学期我会根据教材中的唐诗宋词的内容及作者,进行拓展,向学生推荐十几首必读古诗词名目,每天由家长督促积累,到班级后由几名背诵积累好的学生检查。寒暑假之前也会下发唐诗宋词题目,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定期利用阅读指导课开展朗诵会,评选出背诵明星,然后加星奖励,并将照片张贴班级名星榜上。大大激励了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

4. 制作读书手抄报。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创新,动脑动手,把自己平时的读书积累所得汇集在一张白纸,让白纸变得美丽而有意义。每学期,我都开展制作读书手抄报活动。通常是提前一周布置主题任务,给学生充分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时间。制作出手抄报贴到班级展览,并由师生根据内容、版面、书写等进行评比,按名次予以星级奖励。有时会要求学生每人出一份,有时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要求合作出一份。但不论是什么形式,小报内容都比较丰富,有自己的优秀习作选登,介绍读书格言,读后感,摘抄名篇名段,推介好书等等。而且,随年级的升高,小报质量也越来越好。

(四)创设读书环境和氛围

1. 设立班级图书角。早在一年级下学期,就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其中有家长捐献的书,有学生捐献的,到三年级时,总计有400多本。

2. 保障课外阅读时间。要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给予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由于学生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使她们的课外阅读时间无法保障。所以,我这样安排,每周有一节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每天12:30~13:00是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每周用一节早读课进行读书交流和好书推荐活动。我就如何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如何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情,如何摘记好词佳句等阅读方法一一示范指导,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读书时圈圈画画,剪剪贴贴、读读想想,要求不高,贵在坚持。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 学生间本身存在的差异,由于无法做到100%的学生100%阅读,致使这种知识积累及阅读感悟的差异更大了,两级分化。

2. 在阅读效果的检测和评比方面缺少研究和量化标准,无从入手。

3. 阅读习惯的培养要家校携手,仅靠在学校的时间远远不够,可是有阅读习惯的家庭、家长并不普及,所以习惯养成过程显得漫长。

上一篇:培养儿童创新人格 开发儿童创新潜能 下一篇:80’s:“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