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14 11:58:35

例谈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注课堂实效性,提高课堂实效性,一直是科学学科近年来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摸索,现以《马铃薯在液体的沉浮》一课为例,将教学后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简洁导入,直奔主题

【课堂实录】

1.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我们非常熟悉的物品――看看它是什么?――土豆。

老师这里有两个烧杯,如果将马铃薯放入烧杯中,根据你的经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马铃薯会沉入水中;不一定,也许会浮在水面……

2. 谈话:那下面我们就来观察一下,把马铃薯放入两个烧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

――我观察到,马铃薯在一种液体中沉,在另一种液体中浮……

3. 提问: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杯中浮,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有一杯是盐水……

4. 看来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烧杯中的液体上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怎样在40分钟内要效率?怎样在一节课中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应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学生的活动中,因此在导入环节,应尽量简洁,直奔主题,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就提高了效率。

在导入环节设计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进行猜测,再来观察现象,进而引发思考,提出问题。这个导入环节,虽然简洁,但当学生看到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时,也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精选材料,突破常规

科学研究中,材料因素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课共有两大活动:一是辨别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什么,二是调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在第一个活动中,我没有选择按教材要求配置食盐溶液,而是选择调配火碱溶液。在第二个活动中,我不仅为学生准备教材要求配置的食盐和白糖,还为学生准备了味精和小苏打。

首先,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能猜出,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能是食盐溶液,甚至有些学生的思维中已经形成了只有食盐溶液才能让物体浮起来的定势。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很难打破,这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当他们带着这种既定的认知,去做加热液滴实验,并看到加热后溶质的结晶颗粒时,一定会确认自己的想法,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降低。而我选用火碱溶液,在实验完毕时,揭晓答案,不仅能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也能让降低的学习兴趣再次升高,激发他们去探索还有哪些溶液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

其次,虽然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有很多,如味精溶液、白糖溶液等等,但味精和白糖溶液是有机物,加热后,会焦化,无法看到味精颗粒或白糖颗粒。所以我选择了火碱,火碱和食盐一样是无机物,加热后,溶剂蒸发,溶质重新结晶,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辨别。

最后,在调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时,我准备的材料分两个层次:味精和食盐调制的溶液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小苏打调制的溶液则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已经认识到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很多,但难免会有学生形成新的定势――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这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很难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只有水中溶解的物质达到足够的量,这时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如果仅调制一种液体,再通过讲解,来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效果难以保证,也没有说服力。而在材料选择时,进行层次的划分,在后期汇报时进行横向的对比,用数据说话,培养了学生证据意识,也直接、高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有效指导,充分交流

1. 老师调制的准备液体确实不是食盐溶液,而是火碱溶液(投影;出示火碱)。由于火碱具有腐蚀性,这种溶液是不能品尝的。可以让马铃薯上浮的液体就只有这一种吗?是不是水中溶解了物质,这样的液体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你想不想调制这样液体呢?

2. 老师为大家调制液体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材料,你打算怎样调制这杯液体?(材料有:烧杯、100毫升热水、小苏打、味精和食盐,搅拌棒、量勺以及记录单)

3. 学生交流讨论。

4. 谈话:任务的名字叫:100毫升水至少要溶解多少物质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1)知道“至少”是什么意思吗?

(2)怎样做我们才能知道:马铃薯浮起来时,液体中含有的该物质量是最少的量呢?

(3)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在用小勺盛取物质时,还应该注意什么呢?保证每勺的量相同,怎样做到这一点?老师准备的材料里,有没有工具能帮助你做到这一点?

5. 谈话:综合同学的意见,形成下面的方案。

6. 谈话:看清楚了吗?最后老师再强调:任务要求任务完成时间:10分钟。任务内容:调制两种液体,做好详细记录。

请组长到前面来领取材料,开始实验吧。

7. 巡视指导。

8. 汇报交流:收集数据――你们小组调制了哪两种液体?放入了多少物质?马铃薯是否浮起来了?【投影】学生汇报,教师填写表格

9. 分析数据。

(1)比较马铃薯在3种液体中的沉浮情况,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哪些?

(2)是不是小苏打溶液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接下来我们比较一下加入食盐的量。通过全班汇总的数据,100毫升水至少要溶解多少食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再比较一下味精的量,100毫升水至少要溶解多少味精?

(4)比较食盐和味精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5)我们各小组数据,还有一些细小的差别,这是怎么造成的?我们分析一下原因。

(6)通过调制液体活动,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0. 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有的液体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比如食盐溶液、味精溶液;有的则不能,如小苏打溶液。但并不是水中溶解了食盐、溶解了味精,马铃薯就能在液体中上浮。

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因此在科学课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值得占据大部分时间的。科学探究还应该伴有科学的交流,引发思考和质疑。但科学探究不是盲目、粗放的,有的放矢的指导非常必要。

虽然学生活动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浪费了一些时间,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1. 科学、规范的操作是逐步培养的。液滴加热实验的操作,是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过并应该掌握的,但学在实际操作时,出现了错误使用滴管的现象;加热时没有用火焰的外焰加热,导致液体蒸发很慢,延误了时间。

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欠缺技能积累和运用,这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其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

2. 实验工具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课前考虑到安全原因,用蜡烛代替酒精灯加热,但我没有考虑到加热效率的问题,在此也延误了时间。这也使我认识,实验工具不能随意替换,影响实验效果;同时,用酒精灯加热本身也是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如果担心安全问题,应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3. 注意材料发放的及时和有序。我一直非常重视材料的发放和回收,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材料的关系,导致注意力的分散,影响学习效率。但此节课教学中,每个小组都配置了两种溶液,没有给各个小组的溶液进行标号,导致后面汇报时,不能清晰地出示各个小组配置的溶液,影响了数据的对比与分析的效果。

充分的交流,是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发现规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学生活动结束后,我组织了学生充分的交流,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形成概念“当液体中溶解的物质,达到足够的量时,才能使马铃薯在液体中浮起来”,从而最终实现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在这节课中有亮点,但也有遗憾,总结与反思,不是为了骄傲,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前行!

上一篇:生命至上,警钟长鸣 下一篇:《大熊猫出国》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