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文化词研究述评

时间:2022-08-24 07:42:57

对外汉语文化词研究述评

摘要:文化词是词汇的特殊组成部分,汉语学习者想学好汉语必须学习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意义的文化词。文化词的特殊性使得很多学者对文化词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文化;文化词;文化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129―03

一、汉语文化词本体研究

(一)文化词的概念界定

何谓“文化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但界定标准尚未统一,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常敬宇(1995)认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王国安(1996)指出:“文化词指那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词语。”孟子敏(1997)强调:“所谓文化词语,是指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或短语。”杨德峰(1999)提出:“文化词语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词语,或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词语。”李大农(2000)界定:“文化词既包括反映汉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内容的词语,也包括含有比喻义、象征义、褒贬义及语体色彩的词语。”汲传波(2001)认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张慧晶(2003)提出:“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含的特定民族文化信息。”陈英兰(2006)强调:“文化专有词指一定民族文化所特有的或包含和传递着特殊文化信息的词语。”李晓琪(2007)界定:“文化词语特指那些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赵明(2008)认为:“文化意义是社会赋予词或短语的感彩、风格意义、比喻意义、借代意义以及特有的概念意义。”

在众多概念界定中,笔者更倾向于李晓琪的界定方式。我们通过对学者们概念界定的观察,可以明确得出结论,即学者们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导致“文化词”在概念界定时出现分歧。学术界的这一现象为一些学者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者们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梳理,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赵明(2009)从“文化意义说”、“文化内容说”和“文化附加义说”等三个角度梳理了以前学者们的概念界定。王海平(2010)认为无法确定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标准是学者们对“文化词语”和“词语的文化意义”概念混淆所导致的。杨建国(2012)从如何看待文化和汉语文化的角度出发,梳理了先前学者的研究,主要借鉴常敬宇、王国安、苏宝荣的观点,以自己的方式界定了汉语文化词。

在学者们的研究述评中,笔者认为赵明的梳理方式较为合理,且具有一定的突破。无论是概念界定还是对这些界定的梳理,都对文化词的相关研究做出了贡献。

(二)文化词的分类标准

学者们对文化词概念界定的不统一,使得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词进行了分类。笔者通过研究,认为以下四位学者的分类较具有代表性。

1.王德春(1990)认为国俗词语可划分为七类:(1)反映中国特有的事物;(2)外语中无现成对应词语;(3)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4)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5)国俗熟语;(6)具有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7)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

2.常敬宇(1995)将文化词语划分为十五类:(1)表达辩证观念的词语;(2)表达伦理观念的词语;(3)反映中庸和委婉意识的词语;(4)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5)典籍文化词语;(6)宗教文化词语;(7)民俗文化词语;(8)礼俗文化词语;(9)形象词语;(10)象征词语;(11)饮食文化词语;(12)数词;(13)颜色词;(14)人名;(15)地名。

3.王国安(1996)强调文化词应划分为五类:(1)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的词语;(2)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3)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词语;(4)表现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5)表现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

4.李晓琪(2007)根据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将文化词划分为四类:(1)物态文化词;(2)制度文化词;(3)行为文化词;(4)心态文化词。

在学者们对文化词的分类方式中,笔者较认同李晓琪的分类方式。笔者认为文化词中“文化”是关键,因此,从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划分相对应的文化词较为合理。尽管学者们的分类存在差异,但都以汉文化的主要素作为划分标准,这也是目前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分类标准。

二、汉外文化词的对比研究

吴利琴(2005)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分析了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历史原因、地理环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吴利琴在此基础上对汉英两种语言民族词汇在词汇构成及词汇意义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文化的角度将汉英词汇在语义层面上划分为四种情况,即语义相等、语义内包、语义交叉和语义空缺。笔者认为吴利琴的汉英对比涵盖范围广泛,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一些学者从翻译的角度对汉外文化词进行了对比研究。谭勇(2003)从文化蕴含的不等值对应性或称半对应性、文化蕴含的非对应性、文化蕴含的零对应又称为词汇空缺对应等三个方面对汉英文化词汇进行对研究。赵明(2008)按照文化意义的对应关系,将汉俄文化词语的关系归纳为三种:同一文化词,不同文化意义;不同文化词,相同或相近文化意义;不同文化词,文化意义也不同。吴元元(2009)认为对等关系、平行关系、全空缺关系、半空缺关系和冲突关系是不同文化中文化词汇内涵意义的五种类型。笔者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认为从翻译的角度研究汉语文化词是具有一定局限的。这要求研究者对两种语言能够熟练运用,否则可能会出现误译现象,从而影响研究所得出的观点结论。

[13]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廖长敬.对外汉语中级阶段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马银霞.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物词文化附加义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6]麻慧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7]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c]//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

[18]彭君.中荚动物词汇语义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2009(8).

[19]史云波.汉英动物词汇的语义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20]谭欣.《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文化词语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1]谭勇.跨文化交际中词汇文化的盲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1).

[22]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23]王国安.论汉语文化词和文化意义[c]//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24]王婧雯.留学生汉语交际文化词习得情况调查――基于四本教材[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5]吴利琴.第二语言文化词汇的构成与教学[J].山东外语教育,2005(5).

[26]吴元元.文化词汇的内涵意义对比研究与跨文化交际教学[J].科技资讯,2009(20).

[27]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8]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9]张慧晶.试论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汉语学习,2003(3).

[30]张凌波.浅析第二语言教学下的汉语文化词语习得策略――以动物文化词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3(8).

[31]张仕海.汉语文化词习得实证研究――基于汉文化圈与非汉文化圈留学生的比较[J].语言与翻译,2012(4).

[32]张仕海.汉字圈与非汉字圈留学生文化词习得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

[33]张仕海.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文化词习得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3).

[34]赵明.对俄汉语文化词教学初探[J].中国海外教育,2008(1).

【35]赵明.汉语文化词语界定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2009(4).

[36]赵明.论国际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策略[J].国际汉语学报,2013(1).

[37]赵明.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J].中国文字研究,2013(8).

[38]赵明.国际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传播策略的个案分析[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3(12).

【侯菁钰: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陈 一: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一篇:藏族小伙更却才仁和他的春晚 下一篇:《中国·云南》大型双语图片展在缅甸首都内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