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时间:2022-06-30 05:01:20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广大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的冲击,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媒体时代学生特点的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教学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以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新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107―02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新形势使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许多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青年大学生,需要引导,需要教育,需要培养,使其成为“四有新人”。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他们的鉴别力、“免疫力”,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青春。在此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效,刻不容缓。

一、新形势下学生特点新变化

1.授课对象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有效融人网络的多元文化能力较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文化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文化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广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内容。在当代大学生以最快捷的速度和方式积累知识、交流信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同时,网络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日常生活、思维方式、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等。

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同时,他们又是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为迅速的高智能知识群体。但是,思政工作者在对学生素质有整体把握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甚大,一部分怀有较高理想,立志成才;一部分低迷消沉,混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就会受到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在当前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新的变化。

2.学生意识的抵触

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目的性比较强,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学生靠死记硬背,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理解,由于课程时间安排,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并未进行系统、充分的学习,学生缺少社会阅历,有些学生在死记硬背中渐渐地对政治课产生了抵触情绪。由于思政课程成绩在学生考核考试中分量不足,一些学生形成了轻视或忽视政治课的思维惯性。这种情绪在大学课堂里进一步延续,大学思政课程对学生来说是否有成效、有收获,在一定程度上由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来决定。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课程本身设置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所开设的一系列课程是育人的理论化教学过程,但从实际效果看,教学内容重复较多,过于强调知识性、系统性、统一性,没能很好地把握时代脉搏,不能很好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实际生活,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没有说服力,从内容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苍白而陈旧、僵化而空洞。

2.授课课堂的制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是全校对象。由于课时安排、授课场所、教师等原因,往往采取大课堂教学,上课人数几百到上千不等,课堂秩序相对难以维持。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正常吸收信息、内化有限。

3.教师队伍建设的两难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由资深专职教师担任。但实际上,如果由于教师的缺乏,也有安排部分课程由辅导员担任。从理论上分析,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第一位人生导师,担任此类课程,更容易与学生沟通,授课更有的放矢,效果应该显而易见。但是,实际教育工作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这其中有外部原因,也有辅导员自身因素,如年龄偏年轻化、社会阅历偏浅等,且由于工作量大,常常由于日常性事务缠身,缺乏调研条件,更不用说探索分析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各有不同,各高校政策不一,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没有特殊要求及考核体系。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许多教师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压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成效的设想和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作为接受能力最强的大学新生代,他们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和主体性明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意到当代大学生上述思想观念的变化,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兴趣爱好,合理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1.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教学理念的更新

首先,关注社会中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程,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如对社会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现象、问题,要进行深刻思辨,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要用大量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分析现状、认清事实。其次,使学生认识到某些社会现象就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固有的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分析、思索,有待于通过数代人的持续努力予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有共同思索和讨论的经历,就更容易引导学生辨明是非,明确自身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指导其行动力。最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滞后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要有应变能力,不断对学生输送正能量。

2.课堂教学方法多元化

根据课程特点,不断总结和更新教学经验,对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加以创新性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本质上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而教学实践是提高课程实效性的关键一环。高校思政课就是通过先进思想与理论的领悟、创新,理解历史和现实,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共同的价值信念,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遵守道德法纪的自觉性,消除落后思想的侵蚀及消极现象的影响,其核心就是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质量观、组织学生自主活动为本的教学观。因此,让课堂由单一讲授变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理应成为课程发展趋势。课程多样化,有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互动网站有效利用、课外实践性教学等方式。

3.实践教学方式创新

校外实践教学有参观考察、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义务劳动、主题活动、班会、团学活动等形式。此类活动有利于学生增加生活感知,接触和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多一分动手能力的锻炼,多一分对生活艰辛的感悟,多一分对父母家庭的感恩、多一分对社会民族的认同、多一分对责任义务的认知。在实践教学中,在资金保障、组织安排、高校重视等方面予以倾斜。此外,在课程时间安排和环节设计上科学安排,保证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就需要足够的师资和条件的保证,而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参考文献:

[1]刘大勇,陈设,李国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2 3~,-7-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23).

[3]魏佳.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蔡妮: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建工系综合办主任,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代睿: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经管系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学研究】

上一篇:人文生态管理: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取向 下一篇:藏族小伙更却才仁和他的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