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球军力重新部署

时间:2022-08-24 07:22:41

世人说“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实力超群绝伦,美国人自称“美国具有全球利益”。随“全球利益”而来的是全球麻烦。于是美国要以超强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里的麻烦有两层意思,一指美国在世界各地遇到的麻烦,一指美国的所做所为给当事地区、驻在国造成的磨擦与麻烦。正因为此,美军的这次全球大调整需要认真探讨,因为它并非与我们毫无关系,更何况此次调整的重点在亚太。 ――编者手记

背景篇

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刘惜戈:美国这次在全球调整军事部署,其酝酿筹划由来已久。

二战后,美在海外建成全球军事基地网,肯尼执政时期的60年代初达到最高峰,军事基地多达5000多个,其中大型基地1000多个。冷战时期,美对海外军事基地的态度基本上是能驻就驻,进驻后就长期占据。当然也有过几次被迫放弃,如在越南战争失利后失去岘港等基地、1992年关闭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克拉克空军基地等。冷战后,美国基地数目及驻军人数呈递减趋势。目前大型海外基地还有374个,海外兵力也从61万人减少到24.7万人。

此次调整海外军事部署是美全球战略调整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步骤。早在2000年3月,美国就出台了《2020联合构想》,已显示出要对其武装力量的目标、任务、建设及海外部署进行调整的意向。9.11后又相继出台了三个报告:《四年防务评估》、《核态势报告》和《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接着美国又打了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在此基础上,美国进行海外军事部署调整,首先是因为美国制订了新的安全战略,包括对威胁的估计、联盟关系的变化。其次,美现在既有需求,也有条件进行调整。从需求来讲,美海外军事部署要适应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实施“先发制人”等新的军事战略;从条件来讲,通过“新军事革命”,美军的投放能力、海空运输能力和打击手段增强,部队的结构、作战样式也发生了变化,经费也有所增加,以往难以插足的地区如今有了进驻的机会,等等。

据说,美军的这次调整有很强的“拉姆斯菲尔德”色彩,即部队更加小型化和更加机动灵活,军事部署和打击行动更迅速和占据更合理的“战略距离”。美对伊战争的得手促使其海外军事部署加速调整,这与“拉氏构想”相适应。

从联盟关系来看,美国的老盟友中,如英国、日本,继续与其在同一战车上。但也有一些盟友,比如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临战前,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如不许美军使用其基地等,因此美国提出:新的联盟关系取决于“任务和意愿”。此外,美国还要通过调整,缓解同驻在国的政治摩擦和外交麻烦(如在日韩的驻军、基地问题),美海外基地和驻军要与新的联盟关系相适应。

从调整的时机来看,克林顿时期就有调整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想法。但迟迟未付诸行动,一是因为调整需要时间,投子布势、进退增减都需周密筹划。再者,还存在一个“准入”的问题,需要有利的条件和借口。9.11之后美借反恐之势使以往不可行之事变为可行,通过阿富汗战争美国进入了中亚和欧亚大陆的腹地,伊拉克战争增强了美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朝核危机为美调整在东亚军事部署提供了借口,而驻欧美军随北约的东扩而东进,则早在计划之中。

由此看来,美军此次的调整既有其必然性,也具备可行性,调整的大思路已基本上趋向明确,因此势在必行。

从“基于对手”到“基于能力”建设的体现

孟祥青:关于这次调整的背景,首先,这是9.11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中的一个新的重大步骤。9.11后美国第一次把本土安全提到了第一位,建立了国土安全部、北方司令部等。这是一种“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是加强本土防卫,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在海外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借机实现海外扩张,并以此为前提制定了“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所有这些都要求美军尽快适应其全球战略调整的步伐。这次全球部署的调整就是美军“基于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背景是美国新军事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支快速、高效、机动灵活的信息化军队。当前,美军业已走到了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前面。不仅搞得最早,而且已初见成效,通过冷战结束后几场局部战争已充分反映出来。如果说,海湾战争是美军第一次展示其新军事革命,那么在随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中,则进一步展示了新军事革命的成果。

新军事革命发展到今天,美军在全球的军事部署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军事革命的要求。这几年新军事革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比如美军在编制体制改革、新军事理论和新的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惟独在海外的军事部署远远落后于改革步伐。因此美国要利用这次机会,把在新军事革命中的成果运用在海外的军事部署上。

第三个背景就是美军的军事战略调整。美军认识到今后的对手将是不确定的,特别是针对恐怖主义、恐怖组织的威胁,原有的建设方针已不适应,因此在9.11后提出了“基于能力”的建设。而美军原有的全球部署是“基于对手”的部署。

第四个背景,是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顺利得手。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顺利得手,使美在反恐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情况下有了喘息之机,这正是美军进行调整的好时机。

由来已久,势之所趋

傅梦孜:《洛杉矶时报》5月29日就美军重新部署问题大发议论,美国内外反应并不一致。有人就说该报“一向不客观”和“夸大其辞”。认为,美军调整“仅仅是战术性而非战略性动作”。不排除报纸与军方合演双簧的可能性,对此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有着美国防部背景的战略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去年底就已接受委托研究项目,准备在今夏拿出研究成果。根据其项目负责人的问询,此项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军力转移对美国与盟国关系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地区格局、调整日韩驻军对半岛统一进程的影响和中国如何看待亚太地区一种新的力量平衡等。我个人认为,美军力调整虽然由来已久,但还不能说有一个十分详尽明晰的“路线图”。此次调整是一次涉及欧洲、中东和东北亚等地区近二十万兵力的大动作,调整有其客观必然性,可谓势之所趋,其影响现在不一定看得特别清楚,但我们仍可作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此次调整是拉姆斯菲尔德新军事理念进一步实践化的重要一环。其实,冷战后美海外驻军调整一直在进行。布什上台后,美国防部大力推动“结构改革”,目的是重塑美军形象,但拉氏的改革受到国会的牵制,迈不开大步。9.11恐怖袭击使此一改革获得新的推动。美增加军费没有遇到阻力,军事战略调整进一步加快。伊战的胜利,更使拉姆斯菲尔德踌躇满志,对美国军事理念的重塑与军事改革方面的影响乘势扩大。美军进行这种结构性调整无非是要利用其一超优势,打造一种全新的军事平台,建立一种无人超越的军事优势,让任何潜在对手“望而却步”。

内容篇

核心不动,加强薄弱地区,多建临时点

刘惜戈:美全面调整海外军事部署虽有必然性和可行性,但也存在复杂性和风险性,比如资金、兵源的不足,美军费一增再增,仍不够用。武装力量员额260万当中现役部队170多万,但遍布全球,就显出匮乏。大量的海外基地和全球驻军既是推行全球战略所需,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同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所强调的加强本土防御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矛盾。2001年8月,拉姆斯菲尔德向参联会提交一份备忘录,要求所有军兵种对所辖海外基地进行检测评估,目的是提高功效节省经费,根据评估重新分配资产与人员。新的调整计划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带家属。用驻欧美军副司令沃尔德的话讲,不准在海外建“小美国”,要改变基地“小而全”的状况。

长期以来美国有一种心态,就是已经进驻的地方不能轻易撤出来,这样看来,在此次调整中,其大规模核心基地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海空军基地与陆军基地相比较,建起来更困难,将会尽量保留。另外,起轴心和支撑作用的基地也不会动。美军将会在薄弱地区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中亚乃至东南亚地区增设一些临时性的战术基地,另外还会建一些“作战行动点”,先进行作战物资储备,但不驻军,也不建很多设施,只起“跳板”作用。这样,调整后的美国基地就包括了这样一些组成部分,即核心基地、前沿基地、行动点,再加上移动海上基地,即所谓“浮岛”等。美国这次调整把基地的分布朝反恐方向进行,而不再是倾全力对付某一两个大国,反映出其反恐的长期性,但美此次调整的意图和目标似难全面实现,而且仍摆脱不了战线过长、包袱太重、尾大不掉、顾此失彼的老大难问题。

突出“五化”,重点在亚太

孟祥青 5月29日,美国《洛杉矶时报》首次披露:五角大楼正计划对部署在亚洲地区的美军进行重大调整,其中可能将把驻扎在日本的海军陆战队分散派往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基地,从而形成一条小规模但机动性更强的基地链,以便应付新的挑战。美军甚至还有意向越南金兰湾派遣军舰,并寻求在菲律宾驻扎军队。这则报道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美国此次的调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欧洲,即从所谓老欧洲撤出,从德国转向东欧;第二阶段是从沙特阿拉伯撤出,伊拉克战争后美国马上表态,从沙特撤出部分军队;这次是第三个阶段,即进行亚太驻军的调整。6月5日,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访问东亚三国后,明确表示驻亚太美军要调整,而且给出了具体时间表,但主要是针对韩国驻军的。我认为驻韩美军的重新部署是美国在亚太进行调整的第一步。沃尔福威茨透露的第二个重要信息是,他明确指出,亚太涉及美国至关重要的利益,美国对亚太高度重视。沃氏的讲话使9.11后一度销声匿迹的有关美国的战略重心是否从欧洲转移到亚洲、美国军事部署的重点是否移师亚太等问题重新被提起。

与以往相比,这次全球军事部署的调整有五个特点:1.全球化。2.前沿化。3.小型化。4.分散化。5.机动化。其目的是增加美军在全球的快速高效的反应能力和行动能力。

全球化。进行全球化部署是冷战后美国面临的新问题。冷战时期,美国在全球最多时有5000多个军事基地,主要针对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准备与之打一场世界大战。冷战后,美国的军事部署虽有所调整,但直到9.11之前所进行的调整都是一种微调。因为它始终没有确定未来的对手到底是谁,到底在什么地区可能爆发会使用美军基地的大规模战争。所以冷战后它调整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压缩人数,欧洲和亚太都分别压缩到10万人左右。二是延续冷战时期与苏联集团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态势。比如其军事基地仍主要部署在德国、日本、韩国。三是防范地区性冲突。克林顿时期准备同时打“两场局部性战争”,到布什时期,改为两场大规模战区性战争。显然,美军将其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门槛提高了,难度也增加了。具体说,主要防止朝鲜半岛、海湾地区和台海地区发生的冲突。四是遏制新兴大国的崛起。比如构筑对俄罗斯、中国等国的新的潜在包围圈等。而这次全球美军重新部署的主要对象则是行踪不定的国际恐怖主义和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未来不确定的其他威胁,用美国军方的话说,是针对一个“不稳定的弧形地带”。具体就是指从加勒比海沿岸到非洲、中东、高加索、中亚、再到南亚,最后到朝鲜半岛这样一个弧形地带。而原有的军事部署显然是远远不能适应这样一个目标的,所以它要全球化。

前沿化。9.11事件以后,中东、中亚、南亚、东南亚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滋生地和最活跃的地区,美军部署重点从西欧转向中东欧,从东北亚转向东南亚,并更加关注中亚,实际上是将这些地区视为美军新的前沿地带,并将军事基地更加靠近这些地区。

小型化。长期以来,美军在德日韩的占其海外军力的大部分。而且基地很正规,部署的多是重型装备,现在要将其化整为零、化整为小。最近透露出五角大楼要将美军的部分或全部陆军师缩编,以便于其驻海外基地美军的经常性轮换。再就是在海上利用如航母这样移动的作战平台作为浮岛式的基地,增强前沿快速反应能力。第三是加强空中和海上的运输能力,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可向前沿基地投送装备和兵力,提高应对全球各个角落威胁的能力。

分散化。从亚太地区目前的形势看,美国需要填补亚太地区出现的某些基地空白,以改变不适应新挑战的状况,同时还要寻找新的基地点。以东南亚为例,该地区不仅恐怖主义活动频繁且有增加之势,而且还存在着南海海域的岛礁之争、台湾海峡潜在的军事冲突危险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鉴于多方压力,美军不得不放弃了菲律宾的苏比克和克拉克两处基地,从而给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部署造成了很大困难。9.11事件后,美国“反恐当先,借机扩张”的势头日盛,从而加紧了重返东南亚的战略行动,并在该地区寻求新的“落脚点”。

最后一点就是增加军队的机动化和快速反应能力。目的就是实现拉姆斯菲尔德提出的所谓“超前新战略”,即机动、快速、高效。

欧亚并举,东移之势更明显

傅梦孜:这次调整在欧洲、亚洲同时展开,但美军东移之势较以前更突出。欧洲主要是从德国撤出,从“老欧洲”转向所谓“新欧洲”。在亚洲则波及东北亚、东南亚并远及中东,范围最大。美国军事部署看重亚太,主要是这个地区美国人“最不放心”,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再到中东,这个巨大的弧形地带,热点最多,如朝鲜问题、、印巴问题和以巴冲突等等。另外各种社会问题也很突出,一些地区还存在着滋生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的土壤等。而且作为霸权国家,美国也担心该地区大国的崛起。从这次调整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之势较过去更为明显,欧洲作为冷战对峙的军事主战场的遗迹几乎荡然无存,而亚太成为美国战略锋芒所向的地区的可能性在增大。

刘惜戈:对美此次调整海外军事部署,从中国的角度看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首先,调整的重点是亚太地区,近年来颇有争议的美全球“战略重心转移”问题再次凸显。通过此次调整,是形成“西轻东重”,还是依然“西重东轻”,抑或“东西并重”?我个人认为,美在全球军事部署上依然要力求均衡,兼顾欧亚,两洋并重。但调整更加注重增强亚太的薄弱环节,填补危机和麻烦所在地区的“空白”,向“弧形不稳定区”(从亚得里亚海到北非中东再到东南亚、朝鲜半岛)集中。驻欧美军的部署,向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推进,亚太地区美军事部署向中东、东南亚扩展,全球军事部署调整的大方向是由西向东转移。至于美全球战略重心,因涉及经济比重和“西方阵营世界”的根基所在等因素,尚难妄作已移向亚洲的结论。

其次,对于美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调整,我们一是要关注驻韩美军的动作以及与此相关的联盟关系波动等政治因素;二是要关注美对关岛军事部署的增强,因其“战略距离”使美在东亚地区的军事介入变得更加有利;三是要关注美是否在东南亚获得新的立足点,如重返越南或菲律宾,则可使美在亚洲“基地链”的断裂得以衔接。

影响篇

“两锚多点”,针对性强

孟祥青:我认为美国这次军事战略调整的重点是在亚太。理由是:

一.在美国有个看法,即以美国为主导的欧洲安全秩序通过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基本上已经定型了,或者说是相对安全地带了。就如同一个口袋,这个安全口袋基本上已经扎紧了。而亚太这个安全口袋,在美国看来却是漏洞百出,到处是缺口和不确定。9.11事件更加深了美国的这一印象。

二.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在议论的有关建立新安全机制的问题也主要针对这一地区,东北亚尤其是它关注的核心地带。伊拉克战争未开始时,美军就是否设置一个新的“东北亚司令部”问题一直吵得沸沸扬扬,这个机构要从太平洋总部分出来,要求拥有太平洋战区二分之一的军力,这主要是针对朝鲜半岛的。最近,已经确定把太平洋舰队的侦察司令部从夏威夷迁到日本青森县三泽基地,反映出美军在亚太的战略调整不单是将美军基地合理化、小型化、分散化、机动化的问题,还有一个情报系统的重新整合问题。用美国防部一官员话讲,侦察司令部搬来后,等于在这个地区建立了一个立体的情报网,不仅是朝鲜,相关国家在该地区的潜艇活动都不会像从前那样自由了。过去,美国太平洋舰队侦察司令部在夏威夷时,他们形容是“把眼镜戴在了脚脖子上”,没有发挥实际作用。现在,等于把立体的谍报网络建立在最前沿地带,首先是盯住朝鲜,附带的作用是把整个地区的军事活动都置于美军的严密监控之下。

三.美国全球军事调整在欧洲地区可以说是对盟国关系调整的一部分。即调整同老盟国关系,同时结交新盟友。而在亚太就有很大不同,在这一地区的调整有处理同盟国关系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应对现实紧迫威胁的需要。亚太是冷战遗产最集中的地方,如朝鲜半岛。同时,相对于欧洲美军在亚太部署也是最不合理的。所以这次调整就是要根据新的变化,改变基地布局的某些不合理性,同时加强在东南亚的军事基地群。除此之外,还有“两锚多点”的布势。即它不仅有纵向的基地链,而且有横向的点,形成立体的基地网。“两锚”是指美国加强与日本和与澳大利亚的军事同盟。“多点”就是通过加强美韩军事同盟、美菲、美新、美泰等国的军事合作形成亚太地区的双边防御体系。这是典型的冷战遗产。当初的目的一是防止苏联南下,二是包围中国。现在美国把主要防范对象定为恐怖主义,原先的这些点就必须有所改变。如在韩国,有些点要撤销,有些点要增强。虽然亚太的立体基地网要保留,但已不同于以前。

针对恐怖主义,但对中国构成潜在压力

孟祥青:美国的这次调整针对性非常强。但我不主张简单地认为是针对中国的。美国国防部最近透露,正在制定的“未来战争计划”第一次没有把中国作为一个敌手。联系到9.11以后中美间在反恐中的良好合作,我们应该看到这次调整的确是针对恐怖主义的。从技术层面看,这次调整分散化、小型化的特点也不适于针对一个大国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美国军方甚至有人提出,这样的调整在战略上是存在风险的。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美国日益重视亚太,对中国构成潜在的压力。美军在亚太的调整从目前情况看,其前沿化除了针对恐怖主义的可能滋生地,还针对“可能对美国提出挑战的国家”(沃尔福威茨语)。比如说在东南亚、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南亚次大陆等可能出现争端的地区。从这个意义看,在安全方面可能会对中国造成一定的压力,或是存在一种潜在的遏制意图,这也是不能排除的。但对中国是否构成真正威胁,最终还取决于中美关系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部署。

最后说明一点,美国的这次调整和部署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美国军方还存在分歧,现在还不能肯定已经制定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也包括与有关国家的利益调整和协商。

新保守主义一时得势,不确定因素太多

金灿荣:现在布什政府正在积极投入选战。由于第一届任期他是被最高法院裁决出来的总统,以至于到现在他仍被认为是司法的产物。这使得他有一种屈辱感,希望在第二届选举中能赢得干净利落,名正言顺当总统。因此现在他本人专注于选举和内政,在外交上非常放权,这就给新保守主义以机会。实际上,新保守主义者有很多是犹太人,并且是早年信奉托洛茨基主义的知识分子,在美国是很特殊的一群人,在华盛顿的精英圈子中被视为“另类”,曾长期被边缘化。共和党取胜后,他们得到机会进入了政府,9.11后又得到了施展身手的社会条件。所以他们机缘巧合,大展鸿图。推动这次军事调整的主要就是这一群人。目前这个军事调整已经部分地得到实施,它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

一.军事动武的可能性增大。新的调整计划布置实施后,美军实际上离战场更近,更灵活,也更容易做出反应,因此,卷入军事打击的可能性也更大。当然,面临挫折的可能性也随着增大。但新战略的军事可行性目前仍是未定之数。

二.美国与盟国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新的全球部署马上就会影响到盟国的利益。这将导致美国与盟国的关系变化,甚至还会导致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美国从韩国撤军以后,对韩国压力很大;从德国撤军,对德国地方经济造成不小影响,德国十三个城市的市长为此联合到华盛顿游说。新的军事战略使美国离老欧洲远了一点,离新欧洲更近了一点。新老欧洲的关系也会随之变得更复杂。伊拉克战后被划分为三个分管地区。由于波兰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北部地区美国交给了波兰。波兰国防部长竟公然要求德军派出一支部队归属于波兰国防部指挥。德国国防部长感到这是三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

三.朝鲜问题。亚太军力调整是全球调整的最实质性的一部分。亚太调整最核心部分就是朝鲜半岛,这种调整对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缓和是很不利的,增加了动武的可能性。原来朝鲜一直要求美国撤军。双方在互信时,撤军是给对方的一根胡萝卜,而在敌对时撤军则是紧张的诱因(美军撤出朝鲜火力打击范围,增加了“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性)。更何况美国在进行军事调整时,却在别的方面增加了对朝鲜的动作。比如说,有限制裁和禁运已经开始了。美国全球驻军的调整在朝鲜半岛上起的作用是负面的。这是中国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

四.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近期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是,美军的作战对象更明确地指向不稳定弧形地带的与世隔绝的国家。麻烦的是在这些与世隔绝国家中有朝鲜,而它又是中国的长期伙伴国。

长期影响还看不清楚。军事战略是依附于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但由于美国全球战略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其军事战略的不确定性。目前,美国内外都存在对美国以单边主义为特色的全球战略起制约作用的因素。就外部情况而言,目前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所变化,由霸权国变为某种意义上的帝国。霸权本身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不直接占领土地和承担行政管理责任,而主要是通过制定游戏规则,操纵其他国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现在美国在伊拉克却亲自承担起了占领和管理责任,担负起了帝国的功能。这在美国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也不是它的强项,美国在菲律宾、古巴曾做过,但效果并不好。作为一个霸权国,它是比较成熟的。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走向帝国的过渡,但目前正面临比较严重的挑战。如果在伊拉克事务上出现久拖不决的情况,或者每天掉一二个军人,布什的政治资本就会变成政治负担了。这又是非常可能发生的情况。如果发生更大的挫折,比如发生更大规模的暴动,美军屠杀几百名伊拉克平民,或伊平民进行大规模的报复,在短暂的十天时间内连续干掉美军上百人,美国就不能不重新考虑它的这种做法。同样内部的挫折也是存在的。现在抓住布什利用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假情报开战的把柄,攻击布什政府。虽然最后人可能达不到效果,但“伊拉克门”本身表明美国原有的那套政治制度还是有效的。加上经济形势的变化与选情的不确定性,方面正在等待共和党出现较大的挫折。一旦出现,就会有国内政治力量将其放大,使布什政府现在以单边主义为主导的全球战略受到较大的牵制,其军事战略也会受到牵制。

结盟性质发生变化,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傅梦孜:这次调整还会对美盟国战略产生一些影响,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关系有进行重塑的可能性。德国的地位显然已下降,美德同盟关系会有所淡化。而美日同盟可能重新加强。当然,沃尔福威茨讲,这次调整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也说明驻军调整不完全决定美与盟国的关系。美国以后可能会更多地通过“临时同盟”、“志愿同盟”来决定其行动方式,即所谓“不是联盟决定任务,而是任务决定联盟”。

而且美军调整也有其局限性。由于调整耗时很长,涉及范围广,很难一步到位,这其中可能就会有变故。调整驻日、韩美军会花三至五年时间,美国在中东的调整也不顺畅,美军在伊拉克还不能马上就走,因为不光面临伊拉克乱局,且还存在叙利亚、伊朗的问题,可能牵扯其一些精力。再有,美军各兵种之间存在权力与利益的矛盾与斗争。裁减陆军,加强海空力量涉及不同部门利益的重新分配。还有就是反恐问题。应该说,布什大张旗鼓推进反恐大业并没有受到什么牵制,但坦率地讲,布什迄今仍交不出一份好的“成绩单”,拉登与萨达姆下落不明,美国对恐怖威胁的紧张心理难以根本缓解。美军力调整尚需得到有关国家的同意与默认。但从目前反应看,并不完全顺畅。越南虽同意美海军舰只往返,但反对提供军事基地,马来西亚顾及国内压力也拒绝美军入境,菲律宾更在考虑美军重返的要价问题,甚至认为美还欠它2.2亿美元的驻军费用,提出先还欠款,再交‘定金’,然后才能进驻。美国能否像《亚洲时报》上讲的“能够拿出纳税人的钱来为这种调整买单”并未确定。澳大利亚和日本对美军“从日本撤军到澳大利亚”一说亦尚未予以正面作答。总而言之,美军力调整到底怎样发展还待进一步观察,这种调整对中国近期没有太大的影响。美朝即使发生军事冲突也不完全与此有关。但军事调整一旦确立下来就可能长期不变,也可能意味着一种新军事战略格局的形成。大国战略空间可能受到某些局限。因此,对中国来说,应该是远虑大于近忧。

阅读参考

“伊拉克门事件”

“××门事件”是美国政治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意指政府的一些秘密勾当被揭发披露,授政敌以柄,被舆论追究。

该术语出自“水门事件”。1972年大选,在职总统尼克松竞选班子中的一些共和党人,潜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竞选总部,偷拍文件,安装窃听器。此事后被媒体揭发,舆论大哗,尼克松险遭国会弹劾,被迫辞职。

其后里根时期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的事件被称为“伊朗门事件”、克林顿时期第一夫人希拉里涉嫌“金融诈骗”的事件被称为“白水门事件”,等等。

上一篇:遭遇“理索纳冲击”的日本金融业 下一篇:解读《纽约时报》新闻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