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在课堂学习方式变革中的地位

时间:2022-08-24 06:53:53

“合作探究”在课堂学习方式变革中的地位

【摘 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为我们所熟悉,针对学习方式的变革,语文教学模式必然作相应变革,随之而来的是现在普通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分工――合作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语文课程人文性、工具性相结合的特点,而且极大地适应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

【关键词】学习方式变革;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必定是与时代背景要求下的学习方式相对应的,作为分工合作型教学模式,与之想对应的,或者说与他有连带关系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某项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互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一、理论研究成果

分工――合作的教学模式源于语文课程改革中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随着语文这门课程的历史变化,我们更能从中找到痕迹。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儒家大师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就很重视合作学习。《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便是在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合作“列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分工合作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社会学也为其提供了依据,在课堂上,老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引发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许多独创性的想法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都是师生,生生在教学合作中产生的。

二、互动性与交往性的达成目标

分工合作教学模式的倡导者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

教学不仅是一种个体与整体之间知识传导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所谓交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就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交往中,在与他人的互动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交往的认识意义表现在,第一,促使知识增值。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丰富学习内容,求的新的发现,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第二,活跃学生思维。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三、课堂学习方式变革迫在眉睫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学生孤立地,被动地接受工具性的语文训练,养成了接受型学习的习惯。传统语文教学忽视语文人文性的弊端,更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接受和记忆水平,难于从语文学习中感悟人生,陶冶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工合作教学模式的变革不仅能使语文教学充分实现其价值功能,而且更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和影响极其深远。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2)

[2]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3]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教育研究,1998, (4)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

[6]《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7]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1)

[8]王国章,吴永玲,《合作学习及其尝试》,教育改革,1995, (1)

[9]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中小学教育, 2003,(12)

上一篇:中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浅析管理学与哲学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