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躯体和认知功能的对比研究

时间:2022-08-24 03:10:01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躯体和认知功能的对比研究

摘 要 目的:了解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患者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状态的变化,为社区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社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226例,按是否合并微血管并发症分为微血管病变组(n=82)和无微血管病变组(n=144),以问卷形式调查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状态等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微血管病变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1或P<0.05)。结论:微血管病变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及健康影响很大,要加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预防。

关键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躯体功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8-0029-03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性疾病,有研究显示病程1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70.00%以上都发生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见于视网膜、肾、肌肉、神经、皮肤等组织,特征性的病变是PAS阳性物质沉积于内皮下,引起毛细血管基膜增厚[2],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部病变等。这些病变可引发一系列的合并症,危及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生命。为了解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患者在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状态上的变化,为社区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社区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患者的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斜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在册管理的糖尿病患者3 000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了300名患者。入选标准:年龄35~80岁;经综合性医院明确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可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病);居住在本社区,本人自愿报名参加。排除标准:精神状态异常者;患有恶性肿瘤且近半年内接受过化疗或放疗的患者;年龄小于35岁或大于80岁者;不依从且有可能失访者;正在参加或近30 d内参加过其它研究项目者;伴有严重躯体功能损害的脑梗死患者。符合上述条件的对象共226名。

按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病变)分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DMIP)82人和糖尿病无微血管并发症组(NDMIP)144人。

1.2问卷调查及评价指标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内容和指标包括整体健康状况、躯体状况、情感状况、自我管理信心等20项。评分标准为:健康自评(1~5分)、认知性症状评价(0~45)、疾病对生活影响(13~91分)、疾病对躯体功能的影响(0~24)和情绪低落(0~3),项目分值越低,评价越好;自我管理信心(8~80)和与医生交流(0~15)项目分值越高,评价越好。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

评价指标:1)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4.0%~6.0%;2)血压,正常值:140/90 mmHg(收缩压/舒张压);3)体重指数(BMI),正常值:18.5≤BMI<23.0(2000年第八届全国营养学会亚太地区BMI标准);4)腰臀比,正常值:男≤0.9、女≤0.85。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2.0建立数据库进行整理和分析,DMIP组和NDMIP组间各项指标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

2结果

DMIP组在认知性症状评价、躯体功能、疾病对生活影响3方面的分值均高于NDMI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NDMIP组的评价均好于DMIP组。

DMIP组和NDMIP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均≥6.0、BMI两组均值均≥23.0,两组血压值均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居世界第2位, 5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接近10.00%,每天至少有300名糖尿病新发病患者。糖尿病是冠心病、脑卒中、肾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情况不容乐观,其检出率和治疗率不足一半,控制率不足1/3[3],据此,糖尿病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该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其发生危险的概率较普通人高2~3倍,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4],临床上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最为多见,也可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足。影响此类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类型、高血糖、高血压、糖尿病病程、发病年龄、血脂异常和体重指数等[5]。

本组资料表明伴有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其生活和躯体活动受疾病影响的程度较不伴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要大,而且认知性症状的评价也比不伴有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要差。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并发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受疾病的困扰更为严重。因此,在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的今天,需要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给予更多的帮助,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控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M]. 10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847-850.

[2] 王吉耀. 内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035-1037.

[3] 李光伟. 对当前糖尿病防治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 中华医学杂志, 2002, 82(11): 721.

[4] 姜军作, 衣运玲.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04, 10(1): 52-53.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组. 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相关因素10年回顾性调查分析[J]. 中国糖尿病志, 2003, 11(4): 232-237.

(收稿日期:2012-01-31)

上一篇:上海桃浦镇社区糖尿病门诊患者失访原因分析 下一篇: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胸腺表达趋化因子和神经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