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活动高效的课堂

时间:2022-08-24 11:21:44

有效的活动高效的课堂

摘要: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学习;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93-01

1.预设教学目标的活动,提高效率

教学目标是课堂灵魂,只有预设好有目标的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学习 乘法口诀后,我设计了一个练习,目标是:(1)是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和加法的算了与法则;(2)有意识地渗透乘法交换律和函数思想;(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4)激发学生敢于挑战、充满自信的品质。教师出示练习题:第一组5×4、4×5、3×7、7×3 ;第二组8×2、8×3、8×4、8×5;第三组4+5、2×4、6+7、5×5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组题,任选其中的一组认真完成。(生完成后交流)生:我选择的是第一组,因为交换乘号前后的数,它们的积不变。这样特别好算。生:第二组也很好算,都乘8,只要想8的口诀。生:我和你们不一样,我选择第三组,这组有加有乘,不好算,我想挑战一下。师:选择一组的同学老师表扬你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特点去做;选择第二组的同学老师表扬你们能够用数学的规律来做题;选择第三组的同学老师佩服你们的胆量和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老师也尊重你们的选择。带着你们的想法去尝试吧。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们收获会很多很多。课堂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2.利用已有知识的活动,提高效率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

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是这样设计的:秋天到了,树叶纷纷飘落下来,蚂蚁看见了,非常高兴,它们把树叶当着运动场在那爬呢!你们想看吗?现在请看大屏幕,注意观察两只蚂蚁是怎样爬的?(课件演示)师:现在谁来说说这两只蚂蚁各是怎样爬的?生:大蚂蚁绕着树叶爬了一圈,小蚂蚁没爬完一圈,就去吃面包了。生:大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小蚂蚁……师:刚才你们看的真仔细,而且都用了"一圈"这个词,那你们知道和"一圈"意思相近的词可以是什么呢?生:"一周"师:对呀,"一圈"在数学上就用"一周"(板书)来表示,谁能用上"一周"这个词来说说大蚂蚁是怎样爬的呢?师:说的真好!大蚂蚁听了很高兴,它也想说,请听"我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大家一起把它的话读一遍。这节课中教师由学生已经有的知识"一圈"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一周",进而初步建立周长了概念,达到的较好的效果。

3.自主探究的活动,提高效率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相反,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摆一摆》这一课时,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1)按组分任务:(一、二组摆图①、三四组摆图②、五六组摆图③),并把摆放小正方形数据填入相应的格中。(2)小组交流引导每小组学生分析摆放小方格的行数与每行排列的个数与总个数间的关系。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摆放小方格每行的个数与所摆行数的积等于总个数)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让生加深理解公式的含义。这样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自己探索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4.体验学习的活动,提高效率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如在教学《面积的初步认识》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两个物体吗?(生动脑想,同桌讨论,集体交流)①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教科书和练习本,摸一摸它们的封面,你发现了什么?(书的封面大,练习本的封面小)②再拿出准备好的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用手摸一摸,感觉一下谁大谁小?(一元硬币的表面大,一角硬币的表面小)(3)伸出你们的手想一想,你们的手掌大,还是老师的手掌大?然后找一个同学到讲台上与老师的手掌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老师的手掌大,我们的小)师:通过比较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小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5.互动交流活动,提高效率

皮亚杰很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与同伴一起学习,相互讨论,使儿童有机会了解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当他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时,会激发儿童进行思考,因为同伴间地位平等,儿童不会简单地接受对方的想法,而试图通过比较、权衡进而自己得出结论,这对儿童的去自我中心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常扮演权威的角色,儿童会养成被动接受"正确"答案的习惯,丧失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给予,同时应多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计算18×11,先让学生自己算,算后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4人小组交流。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方法1: 18×10=180, 18×1=18, 180+18=198 方法2: 11×18 = 11×9×2 = 99×2= 198 方法3: 用竖式计算。学生交流后,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接着你怎么想?(生:18先乘11个位上的1,得18,再用18乘11十位上的1,得180,写在18下面一行,最后将18和180相加得198。)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生:11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8乘10得180) 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这样通过交流互动,既掌握了算理,又懂得了计算方法,提高了课堂效率。

6.应用实践的活动,提高效率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学习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让学生指一指书本,课桌等的周长;量一量自己的腰围等。用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上一篇:享受图形变化中的数学魅力 下一篇: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审理与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