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

时间:2022-08-24 11:08:18

让孩子在课堂上“动”起来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新课,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我们要先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本领。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怎样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

一、课堂教学从文本开始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途径。品德与社会课本包罗万象,包含着许多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法律常识和道德常识。品德与社会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社会性,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因此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应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看书的兴趣。课本中的文字通俗易懂,还配有大量插图,直观生动形象,符合学生 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极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交通连四方》内容时,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上网查询,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种对知识 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 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

其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抓住重点以思促读,读思结合。从而使学生通过阅读寻找答案,进而发现问题,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掌握了看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看书。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教师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二、从生活中感悟课本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涉及计的知识面很广,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很少,围绕课程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小区,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我生活在社区中,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有家一样的感觉。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又如,教学《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社区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发生在自己社区的寒假里故事。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学生自主写出调查报告。这样,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有助于课上对新知识的消化理解,还在调查过程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达到了双赢的作用

三、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市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周边社区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让孩子“动”起来,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上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下一篇:力盯学生习作,突破教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