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建设

时间:2022-08-24 03:52:01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建设

1加强中医药院校数字图书馆及文献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资源信息化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所有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中医药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建立系统而完整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核心任务。但是在文献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收藏和加工的传统文献信息资源成倍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结构优化,杂乱无章、重复堆积的信息并不能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优化馆藏文献结构,丰富入藏文献载体,科学调整文献入藏比例,对传统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课程进行科学整合,是中医药资源建设主要任务。在整合资源,将各种分布、异构和多样化的中医药数字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建立系统而完整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的同时,要构建基于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中医药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中医药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5]。而电子资源的共享,也势必普及到全国各中医药大学,促进各地区中医药大学的协同发展,从竞争关系转变为盟友关系,避免各类数字资源的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为发展和传承中医药事业通力合作,积极贡献[6]。而在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纸质资源的维护和更新。虽然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是发展的大潮流,但纸本资源依然是衡量一个图书馆资源水平的基础要素,所以要优化馆藏,合理安排数字资源与纸质印刷资源的比例。

2加强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环境建设

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硬件设施的建设,并非单纯地扩大图书馆的容量和座位数,而是要把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融入到硬件设施建设中。乘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索取的环境要求更高,以往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庄重、肃穆的办馆风格、单一的借还功能和陈旧老套的自习环境,都难以吸引和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在硬件的建设上,应该在保留图书馆特有的安静、庄重的特点和基础上,注重硬件设施的投入及维护,改善馆舍,更新设备,结合中医药科的传统,与时俱进,为图书馆增添独特的中华医学韵味,使图书馆的硬件条件在满足读者要求的同时,既富有人文情怀的独特内涵,又不失其庄严。而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文化氛围的营造,则体现在图书馆文化内涵的建设上。要契合时代地营造中医药特色氛围、展现仁医仁术的学术作风、寓传统文化的传承于发展之中,以中医药学科特有的主题和精神发展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在图书馆建筑的建设和内在的布置里,融入中医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图书馆硬件设施和文化内涵的建设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缺一不可。可以以现代设计风格结合中华医学诗般的历史,赋予图书馆古今结合的独有风格,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吸引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图书馆内部同样营造安静优雅的阅读及自修环境,可以考虑开设团体研修室以及个人研修室,为全校师生尤其是研究生、科研团队等,创造更加积极的治学空间。[3]

3改变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强自主创新服务

传统的中医药院校的图书馆工作体系是一个物化的线型模式,它由文献的收集、标引、流通、检索、咨询等工作组成了一条类似产品加工的流水线,这种形式的被动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7]。科研人员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要求,不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一本图书、一本期刊或者几篇复印的论文,而是要求提供个性化、网络化、专业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要求提供一种经过整合的信息环境和资源,支持从多途径、多渠道自主地获取各方面信息[5]。而且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各类商业信息服务机构不断涌现,图书馆不再是读者唯一的选择,图书馆与非图书馆、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要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转变服务方式,着眼于把变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要转变观念,努力适应科研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主动服务的方式,可以是定期举办图书馆的信息检索培训及讲座,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研究层次,开展专业、专题信息讲座等多层次、多种类的教育,以提高师生利用数字资源的能力和科研水平。在主动服务方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自主创新服务,才能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中医药专业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应定位在为中医药行业提供自主创新服务,在广泛咨询和了解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发挥互联网作用,加强网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网络服务方式,打开传统思维的枷锁,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拓宽服务内容和拓展业务,开展深层次的综合信息服务,提升知识服务的能力,创新服务内容,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行业。

4改变服务定位,加强中医药图书馆对社会的影响

传统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只把服务对象定位于校内师生。在全球信息革命和资源共享的浪潮下,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无论是服务方式还是角色定位,都越来越社会化和公众化。图书馆应发挥其公益性社会职能和信息资源的优势,通过建立中医药文化中心、打造科普教育基地、邀请中医药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中医药展览等多元化的方式,传播中医药知识,让广大社会公众真正了解中医药,使中医药更加普及,达到提高国民的卫生健康知识水平的目的。同时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可以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实现中医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弘扬中医药文化,扩大其社会效益。[8]

5加强馆藏特色资源的建设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作为专业类高校图书馆,其与综合类高校图书馆以及其他学科的图书馆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里面的特色馆藏,尤其是古籍、善本的收藏和维护。除了古籍特色,地方特色、院校特色以及交融特色在馆藏文献资源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对于这些特色资源,应加强宣传和开发,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科研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古籍资源在中医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对于特色资源的建设,一方面要长期积累、广泛搜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献,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挖掘中医古籍并构建相关数据库,加强其数字化建设[9]。

6加强内部管理与人才队伍的建设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直接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课题攻关的效率、影响着自主创新命题的破解、也影响着图书馆的地位和形象以及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人才管理与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明确“用户至上、读者第一”等服务理念;二是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包括内部的管理制度和业务的工作制度,使得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能力、知识服务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继续教育和培养,鼓励全馆人员积极进修学习,增强整体人员的素质。一个图书馆只有整体人员的基本技能提高和观念一致,才会提高整个图书馆的发展水平。[3][5]总之,在中医药事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下,依托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的迅猛发展,结合中医药学科、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自身特点,我们从数字化建设、环境建设、服务方式的转变、服务定位的转变、馆藏特色资源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一些建议,探索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作者:郭丽娴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一篇:跨文化因素对商业广告的影响 下一篇:传统戏曲舞蹈艺术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