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活动对歌唱的影响

时间:2022-08-24 01:29:20

浅析心理活动对歌唱的影响

摘 要: 歌唱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听觉等共同参与,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协调的。这种整体的协调关系,主要通过大脑神经对歌唱器官的控制来实现,对歌唱者的演唱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歌唱者的足够重视。歌唱者在歌唱艺术活动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

关键词: 心理活动 歌唱 影响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在声乐教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歌唱的欲望非常强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舞台上,都充满着表现欲,甚至台上发挥得比台下好,他们渴望展示自己也许还并不成熟的才能;有的学生恰恰相反,他们缺乏表现欲,演唱时过分紧张,不能自制,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以致平时所掌握的歌唱技巧和方法得不到正常发挥。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歌唱心理状态所造成的不同结果。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初涉舞台的表演者身上,即使是专业表演者,一旦在重大演出时,也时常会有类似的紧张失控的心理障碍发生,当然,这一切都是消极情绪在起作用。

一、影响歌唱心理的因素

(一)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或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发声、歌唱,虽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因此,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影响或支配,而前者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反作用于后者。

1.消极的情绪

在歌唱中,我们经常会存在一种被动、颓靡的情绪。有这种情绪的歌者往往在学习中不能虚心接受批评或指导,容易受困难和错误的影响,歌唱的状态不够积极,各个发声器官处于懒散的状态,更不要说整体的协调运动了。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歌唱者由于特别重视歌唱技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发声技巧,因此,稍稍出现偏差,就会忧心忡忡、倍感失望。如果不能及时地自我改善和调整,长此以往,人就会厌倦、松懈,甚至对歌唱逐渐失去信心和意志力。

2.积极的情绪

在歌唱的学习过程中,歌者情绪高昂的神态,热情洋溢的神情,跃跃欲试的举止,饱满、明亮的嗓音,都说明他的歌唱状态基本是积极的。当我们在歌唱中树立起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时,情绪就会随之高涨,对歌唱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这时,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在兴奋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下,歌唱的生理器官会做出积极的反应,情绪越积极,歌唱欲望会越强烈。乐观、热情的精神面貌,对歌唱有着积极的影响,它的作用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歌唱者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达到统一,从而使歌唱活动顺利进行。在歌唱过程中,这种乐观、热情的精神状态是每个学习者都应努力达到的。

(二)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通过其心理和行为所表现的经常性的、稳定的一种本质特征。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比如:有人在舞台上或课堂上演唱很放松、自如,竞技状态一直很好,超出平时训练时的演唱水平;有人却恰恰相反,演唱紧张、拘谨,以致根本发挥不出平时应有的水平,甚至和平时判若两人,这一切无不和个人的性格有关。

一般来说,人的性格一般可分三种。

1.外向型

外向型性格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喜活动、爱交际。他们在歌唱的时候,很大胆地向观众推销自己,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具有这种个性的表演者不太容易有“怯场”心理。

2.内向型

内向型性格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界的接触中,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和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他们对于受到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这种内向型性格的人一直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出错,对歌唱产生了很大阻力,他们很容易怯场,而且怯场心理矫治起来相对困难一些。

3.中间型

除典型的外向型和内向型外,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性格。这一类型的人既有外向的一些特点,又具有内向的部分特征,表面上看似外向,其实是内向,而大多数人则属于这种类型。

二、歌唱心理的训练

(一)情绪调节的心理训练

美国著名声乐理论家及声乐教师威廉・凡纳德指出:“歌唱者情绪低落时会出现音低,歌唱者心情焦急时就会发生音高。”所以,一个歌唱者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无数事实证明,人是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换句话说,积极的情绪是可以培养的。

1.放松训练的方法

首先要将发声练习“内容化”,即练声要表达一定的情感,如激动、伤感,由歌者自己尽情地发挥。其次将音乐表现“理想化”,即音乐在脑海中的形象运用意念,借助想象,准确地描绘音乐意境,用这种手段使学生放松身体,放下心理包袱,调节情绪状态。

2.转移注意的训练方法

学生情绪的紧张往往由注意力的倾向性造成的,这时教师可利用外界事物作为转移对象,利用学生自身的生理过程,也可以利用头脑中的形象的转换训练,自我控制情绪,达到转移注意力倾向性的目的。

(二)塑造良好的性格

性格问题是人生中最大的盲区。一个人的性格问题对歌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一种性格都有值得改造的方面,因为每一种性格都有利有弊。外向型性格的利是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弊是争强好胜,缺乏稳健;内向型性格的利是沉稳而更富有内涵,弊是内敛而不利于交际。所以,塑造良好的性格是很有必要的。

塑造性格的第一步,就是认真检查自己的性格中有哪些优点、哪些弱点,然后勇敢地将弱点转换为优点,靠实际行动来扬长避短。如害怕在人多的场合发言,担心讲错了引起大家的嘲笑,要拿出胆魄来跟怯懦作斗争,不要怕一时的难堪和痛苦,也不能急于成功,因为性格的改变要靠日积月累。

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记下同学的言行和师长的教诲,并分析、比较,进行性格的自我梳理,或是制订一个工作计划,每天清晨在头脑中确定要做的事,每天临睡前例行检查“今天作业完成情况,在性格修养上有哪些可取之处,或通过一次努力战胜了哪些心理弱点”等事项,这样“吾日三省吾身”,对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将起到“性格体操”的锻炼作用,是塑造性格十分有效的形式。

(三)建立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影响歌唱的正常发挥。在演唱时,要有“破釜沉舟”的想法,充满自信,情绪积极兴奋,保持冷静,不受外界干扰,将情感完全投入到歌曲当中;可以给自己一定的暗示:“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为自己加油打气。

歌曲中,最能抒感的地方,一般就是最困难、最令人担心甚至恐惧的焦点,也就是歌曲中高音出现的地方。因此,如何调整好心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歌曲进行中,高音出现的地方都是歌曲激昂和极度兴奋的乐段,此时歌曲中高音的思想感情与我们发声的感觉一定要协调一致,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以情带声”,丰富的感情对唱高音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在演唱歌剧《刘胡兰》中《借月光再看看我的家乡》选曲,是极具情绪抒发和表现力的。由平静的讲述开始,一步一步走向高潮,旋律的发展越发曲折。歌唱表演者一定要跟着剧情发展,跟着人物的情绪变化,这样才能深深打动听众。这种感染力要求歌唱表演者具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情感的演绎技巧。

(四)加强舞台实践

首先应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调控”心理的能力就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多参加一些小型的演出,珍惜每一次的演出机会,体会舞台感、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这对于“怯场”的歌唱者是非常有益的,不仅能积累经验,还会大大增强自信心。只要用心去歌唱,则不论唱好唱坏,都会得到掌声与喝彩,只要我们心态平和,声音就会自然流畅,我们就会成功。

三、心理活动对歌唱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歌唱教学与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心理学与歌唱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良好的心理又可促进歌唱发挥,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任何歌曲的感情、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良好的心理因素会令其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任何歌唱者都要以饱满的情绪、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歌曲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唱出歌曲的风格,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而这一切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相同的音乐修养和演唱技巧的条件下,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演唱者演唱水平的发挥好坏和演唱是否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在教学,还是学习过程中,都要注意心理因素在歌唱中的作用。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就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里的“思”指的就是人的思想、思维;“行成于思”就是告诉我们心理活动是学习的秘诀,强调心理活动在学习上的主导作用,也是我们在声乐教学中的一把金钥匙。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经常用感觉的方式启发学生,如在发声时要求保持“深呼吸、高位置”,初学者却不知道怎样叫“深”和“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用“打哈欠”“吸气”的感觉来解释,让学生体会“深呼吸”的状态;用“哼鸣”、“哼唱”的感觉体会“高位置”的方法。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指出:“方法是抽象的,感觉是具体的。学唱,光知道方法,自己做不到,那么方法还是老师的,你还没学到手。只有实实在在找到了具体、正确的感觉,才算把老师的方法学到了手,真正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沈湘教授强调感觉的重要性,也是强调这些心理活动在歌唱教学各要素中所起的主动和主导作用。

四、结语

歌唱的过程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对于歌唱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只有了解了歌唱的心理状态,掌握歌唱的心理规律,采取适合自己歌唱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歌唱学习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主动遵循心理规律,避免走弯路和倒退,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歌唱学习、表演及教学和诸多心理因素有联系,要提高歌唱水平和教学能力,除了掌握歌唱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懂得与歌唱活动相关的心理知识,掌握这些心理因素的一般规律,以使歌唱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与表演收到更好的效果。

调整心理活动到最佳状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积极投入到歌曲的表现中去,声乐学习效果才能逐步得到增强,我们的歌声才会越来越美。

参考文献:

[1]王玉美.声韵[M].黄河出版社,1999.

[2]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

[3]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11.

[4]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5]邹长海.歌唱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张凯.音乐心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图书馆馆员素质与图书馆服务 下一篇:现代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民族性流失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