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唱的语言

时间:2022-09-03 09:03:53

浅析歌唱的语言

内容摘要:民族的声乐艺术具有“重语言”的传统,演唱时要充分展现其语言的魅力,那么就必须了解不同地区语言不同而艺术风格不同的一些因素,这样才能展现民族声乐“语言”的韵味和美学追求,完美地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象。

关键词:地区 风格 特殊字音

中图分类号:J616.2文献标识码:A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区的人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它地区的语言文字。我们中国的汉语语言发音具有西方语言所没有的声调,其在自然的发音或说话中就有着一定的音韵感而被认为是最富歌唱性的语言,加之中国民族歌唱是在“吟唱”的传统中发展而来,所以,在中国民族唱法(中包括传统的和新民族的),语言的音韵对歌唱的声韵和润腔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语言中的字韵既是构成中国民族声乐的最基本的条件和出发点,也是形成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韵味和美学品格的基本层次。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若失去了语言的音韵和咬字吐字的字韵特色,就等于失去了演唱的风格和特色。,因此也不能缩小了对语言发音及咬字吐字之个性和地方性的追求空间。

在形成我国汉族民歌不同色彩区的诸多文化背景中,方言是最为直接的因素,这还因为“方言特色与音乐特色常有共生性的联系”。虽然汉语方言的区划不能简单地照搬过来等同于汉族民歌色彩的区划,但汉语方言的区划作为汉民族民歌色彩区划的“重要参考项”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已被我国音乐学界所采纳。《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中我国汉族民歌南北两大系属中,北方只划分了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和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而南方却划分了江淮、江浙、闽台、粤、江汉、湘、赣、西南部高原及客家九个民歌近似色彩区,概因我国南方方言使用情况纷繁复杂。

方言、方音对民歌的直接影响,是形成民歌基调、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歌的语言美体现于押韵形式上,民歌是用方言来押韵的,演唱时不用方言,有时韵脚会很不协调,如“你妈妈打你不成才,露水地里穿红鞋”,普通话“才、鞋”不同韵,而陕北方言中“鞋”音“孩”,用方言演唱,既解决了押韵问题,又突出了地方风格。如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方言土语的运用,给各地民歌增添了浓烈的地方色彩,一些象声词和语助词如“得儿”、“哎”、“嗨”、“呀”、“者”、“哈”、“哟”以及各地生活日常用语中的喊声、哭声、吆喝声、惊叹声等,或影响民歌的语气,或作用于民歌的衬词,听来贴切自然,乡土气息浓烈,给人以语言、声调美的艺术享受。

一、西北地区

西北以高原为主,深厚的黄土地掩埋了这里厚积薄发的文化,古老的历史蕴藏在纯朴勤劳的人民身上,这里的情歌曲调悠长、高亢嘹亮,悲情中散发着渴望,凄楚中透着苍凉与孤独。作为西北部高原民歌的主流形态,“信天游”、“花儿”,还有内蒙古的“长调”,歌词语言多用乡土重叠词,显得格外亲切生动,具有灵俏幽默的艺术风格,动人心扉,有着浓厚的山野风味。它们都是用西北方言演唱,因此很有必要作一些浅析。衬词、衬句: “信天游”与“花儿”在演唱中都加“衬”,但“信天游”所加之“衬”没有显著的特点,而“花儿”的衬词、衬句却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地方特色,它是形成“花儿”音乐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儿”衬词、衬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我们所看到的“花儿曲调五十首”中(《西北花儿精选•附录二》),没有一首不加“衬”的,因此,在“花儿”演唱研究界有所谓“无花不有衬,无衬不有花”的说法。

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和《北风吹》,两首曲子中的“噢”、“那个”、“哟”、“哎咳哎咳哟”等很多的衬词,唱好它才会把歌曲诠释得完美。

又如《三十里铺》,歌曲中间的“四妹子”中“子”要念“子儿”。

在8000多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的民歌占全部的80%以上,信天游当中的情歌,几乎占了全部。

二、东北地区

东北以平原为主,这里的生活方式是农耕,所以这一地区的民歌多为精细小巧、欢快活泼的小调情歌。“二人转”可以说是东北平原文化的代表,它的语言俏皮幽默。旋律流畅欢快,充满着对爱情生活的乐观态度,很有“打情骂俏”的韵味在其中。

三、江南一带

江南有句俗话说:“百里不同音,十里不同歌”。它的方言与民歌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吴语的柔软、细腻、声调的微微起伏、清丽婉转。给予了民歌音调上很大的影响,形成了它多用级进、四声特别是仄声方面的处理等独特的音乐风格。

如:《蝶恋花》曲中 “我失骄扬”的 “失(shi)”字念成“失(sei)”,把入声字吐好,对增强江南地方特色,突出地方语言特征,都非常重要。浙江名歌《采茶舞曲》,它里面的“水(shui)”念“水(sui)”,“长(chang)”念“长(cang)”。因为此曲的出产地,方言当中就是没有翘舌的。

四、西南地区

西南也是以高原为主,这里山脉丘陵连绵不断,河流暗沟纵横交错,少数民族众多。同样盛产民歌的西南部地区,却与西北部有着明显的不同。四川民歌调挺拔、坚韧,带些许的幽默与智慧,很有些“麻辣”的味道。云贵民歌则秀丽清新、细腻柔和,富于装饰性,古朴浓郁,充满了异域色彩。

西南著名歌曲《放马山歌》,里面的吆喝声就是高原地区的特色。

总政歌舞团团长说过王祖皆:“中国的民族唱法,从走向世界的角度看,已经自觉的建立中国的民族唱法体系。……他们和专门学习美声唱法不太一样,比较注重吸收民族戏曲、曲艺、民歌中的润腔、吐字等方法。

2004年8月21日至26日在山西左权县召开的第二界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中,它打的宗旨是:在促进民歌交流和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盛会。要求:一律用民族语言或方言演唱;不要伴奏;穿戴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推崇非职业的、演唱未加工的歌手,充分突出原生态民歌的传统唱法。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对于此次擂台赛评价说的宗旨是:“抢救、挖掘、整理、繁荣原生态民歌。”(1)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积淀,而且我国又是多民族族国家,56个民族56朵花,各自演唱的民歌独具特色,自成一派。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民族音乐与民族语言相结合的产物。郭克俭在《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中写到:“民族声乐演唱中,必须强调语言(特别是方言)声调、韵味在歌唱中的主导地位。” (2)他把这一点放在了第一的位置。这些不同的声乐学派和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形成特殊的风格和色彩,关键是语言的作用。因此也看出,中国在几千年的艺术传承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风格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追求。对“字”发声技巧的完美追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想民族的声乐能在世界独占一角,那么就必须正确的解决中国歌曲中的语言问题。中国是一个音乐历史悠久,音乐资源丰富,现代化文明程度却不高的音乐文化大国。我们要想学好民族声乐,那么就必须在学习中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具备分析语言和表现语言的能力,这样才能完美地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象。

注释 :

(1)《音乐生活》2004年第12期《中国音乐原生态》第18页

(2)《音乐研究》 2004年第4期 《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 第85页

参考文献:

(1)《声乐语言艺术》―余笃刚著―湖南大学出版社

(2)《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李雄飞―民族出版社

(3)《交响》西安音乐学报2004年第2期―《声乐教学中吴方言发音习惯的纠正》―管云

上一篇:浅谈“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入会计课堂 下一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渠道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