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冠心病1号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8-23 11:22:58

自拟冠心病1号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1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波立维(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冠心病1号方,连用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冠心病1号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常规治疗; 中药; 冠心病1号方

心绞痛是内科常见病,临床上常把心绞痛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1]。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冠脉循环血流障碍的程度较重,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处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合并血栓形成所致。其特点是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发作诱因改变,甚至休息时亦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或无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下仍可能有10%~15%转变成急性心肌梗死,如药物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则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概率会更高[2]。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应当按照急性心肌梗死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西医治疗主要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波立维(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最近几年,中药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得到了广大医患的认可[3]。笔者设计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拟冠心病1号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依据WHO制定标准[4]。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1~80岁,平均(66.32±13.76)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2~79岁,平均(67.47±13.8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波立维(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给予自拟冠心1号方,方药组成: 瓜蒌20 g,薤白10 g,半夏(法夏)10 g,丹参20 g,川芎10 g,当归10 g,赤芍10 g,降香10 g,陈皮20 g,银杏叶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的频率、疼痛程度、症状缓解时间;硝酸甘油使用量;心电图的变化;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心肌酶谱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显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的使用量减少达80%以上,静息状态下心电图示缺血性改变完全恢复正常;(2)有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的使用量减少达50%~80%,静息状态下心电图示缺血性ST段下降回升达1.0 mm以上或倒置的T波变浅,但未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3)无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以及硝酸甘油的使用量减少低于50%,静息状态下心电图示无明显变化或者达不到上述变化程度者[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不良事件 观察组有1例患者APTT延长,但小于正常值的两倍,无出血事件发生,其对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心肌酶谱均无明显影响,见表2。

3 讨论

近年本病发病率逐年增高,青年人已有发病趋向,临床有28岁而患心肌梗死者[7]。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历史悠久,早在《内经》中已经提出了针刺治疗的穴位和方法,虽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的记载。《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采用芳香温通法,以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则推崇活血化瘀法,如《证治准绳》中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等。张老创制“归芎参芪麦味方”以补血活血、益气养阴,标本兼治,更是匠心独运。

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者除先天所生外与社会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规律打破关系密切;标实者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改变,尤其是与终日膏粱厚味、肥甘酒酪有关,从而导致脏腑虚衰,形体壅滞,水运失常,进而痰浊内生,气滞不行,血脉瘀阻,胸气不展,不通则痛,故发心痛[8]。本着急则治标,用活血、化瘀、宣痹诸药,对扩张改善心肌缺血有较好作用。缓则治本,以标本并重、标本同治的原则,自拟冠心1号方。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结合起来方为贴切。

本方系笔者从医几十年挚爱验方之一,方中瓜蒌善利气宽胸,清肺化痰,宣阳通痹为本方君药。薤白性温,以通阳味辛以散结,行气导滞,为本方之臣药。半夏消痰除满,下气散结,《金匮要略心典》记载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故于胸痹药中加半夏以逐痰饮,为本方之佐助药。此三药合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善治胸中痹闷。另外,丹参、当归、赤芍伍川芎、银杏叶,活血行气、祛瘀止痛。半夏伍陈皮,行气祛痰之力更甚[9]。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祛瘀、开痹通脉之功。银杏叶含有的主要成分为内酯类和黄酮甙类两类活性物质,是一种天然的抗血小板活性药物[10]。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器官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环等作用[11]。银杏内酯B是一种二萜类化合物,能阻断血小板内的活化因子受体,抑制血小板活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预防治疗微血栓的形成[12]。

通过本临床研究发现,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强化了治疗效果,增强了扩张冠脉,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作用,提高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并且本次研究发现冠心病1号方治疗组仅有1例患者APTT延长,但小于正常值的两倍,无出血事件发生,其对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心肌酶谱均无明显影响,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童文玲,孙全格.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4):102-103.

[2]龙拥军.银杏叶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5):901-902.

[3]胡庆全.灯盏花素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成药,2008,30(7):952-955.

[4]张良登,何庆勇. 中药组分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概述[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922-924.

[5]罗海鸥,杨明会,李绍旦,等.“心胃同治”理论探析以及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651-652.

[6]王阶,何庆勇,姚魁武,等.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8,49(9):842-844.

[7]程金峰,吴俊华,冯珊.舒血宁联合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5(16):60-63.

[8]陈雷.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262-263.

[9]付广涛,李爱娟,刘聪.尿激酶小剂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2,25(8):485.

[10]戴文俊,耿甄彦,关敬之.舒血宁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2,9(10):21-22.

[11]瞿艳红.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6):50.

[12]江枫然.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2):139-140.

(收稿日期:2013-07-30) (本文编辑:黄新珍)

上一篇: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护理 下一篇:托烷司琼与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胃肠道反应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