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河南省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影响

时间:2022-08-23 09:35:59

提升河南省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影响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在面临动态变化的外部就业环境时,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如何增强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自身就业竞争力。在实现“中原崛起”的总体发展目标前提下,河南省各高校应积极配合中原经济区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ays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local college graduates to adapt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employment in the face of dynamic changes. Under the premise of achiev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bjectives of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the universities in Henan Province should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and adjust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 and strengthe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guidance to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区域经济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employability;regional economic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30-03

0 引言

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1]。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打造三支人才队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2]。其中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区域经济建设、加快中原崛起的决定性因素[3]。那么高校作为人才聚集的高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其核心任务就包括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以及如何配套中原经济区建设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1 河南省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概况

1.1 国内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和培养,1993年美国缅因州劳动就业机构和商业界认识到就业环境与工作的内容已经发生变化,提出了8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素质要求,Knight和Yorke(2002)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USEM理论,Brennan(2001)在对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高校毕业生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在36项能力清单中提出了10项对大学生最重要的就业能力,并对不同国家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量化评估[4]。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报告(2009)”认为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应包含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和态度要素。而在麦可思公司发表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到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35项基本工作能力划归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那么对于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行有效的测度以及有针对性的改进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设计无疑是研究的关键。

1.2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现状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各项数据来源于麦可思公司2009年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35项基本能力中,能力满足度最高的为理解性阅读、数学解法;重要性排前5位的基本能力中能力满足度较高的为理解他人,较低的为有效的口头沟通[5]。河南省2008届本科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的能力满足度较高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满足度较高的为科学思维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图1)

1.3 中原经济区建设概况 2007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了武汉和长株潭两个两型社会实验区,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岛国际旅游区,福建海西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稍后又批准了安徽的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沈阳国家新兴工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甘肃循环经济和重点支持甘肃发展的经济实验区[6];2009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要把人口产业最为密集、基础设施最为完善、发展条件最为优越、增长潜力最为巨大的沿长江、沿京广、沿京九、沿陇海四大经济带和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6大城市群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加以培育[7]。

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强调,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即: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1]。

2 河南省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互动分析

2.1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至2015年)提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那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提到了“十大”支撑体系,其中就有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8]。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我省高校调研时强调:高校是育人的高地、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地、服务的高地。一、精心打造育人高地,充分发挥“人才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二、精心打造集聚高地,充分发挥“引擎器”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集聚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三、精心打造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动力源”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先进技术支撑;四、精心打造服务高地,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和文化引领[9]。

2.2 河南省各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区域性对应产业方向的高级人才,以促进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后要通过不断加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等三个环节来完善大学生区域性就业机制,从而为区域性就业提供智力、能力和制度等方面的保障。

拿河南省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河南城建学院为例,它在充分发挥“城建”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整合现有学科和专业资源,走出了一条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主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促进了“三化”协调发展[10]。学校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差异”发展理念,以服务城乡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主旨,强化传统学科,注重“特色”建设,努力打造“城建”品牌。

2.3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建设的互动机制 2012年1月在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河南教育发展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袁贵仁部长强调,加快河南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河南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对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11]。

河南省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区域经济建设的适应性问题也就凸显了它的必要性。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可以说将会影响全国整体的稳定态势。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将会制约总体发展目标,制约着区域经济建设和中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办出自身特色

作为一个经济区,产业是区域的支撑。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有产业作为支撑[12]。培养区域性对应产业方向的高级人才,以促进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后要通过不断加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之间的联系、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等三个环节来完善大学生区域性就业机制,从而为区域性就业提供智力、能力和制度等方面的保障[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4]。河南省地方高校一方面要认真评价和跟踪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不断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实现双向匹配,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分析自身优劣势,实现区域资源统筹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N].人民日报,2011-10-08(1).

[2]谢建晓,冯芸.变人力资源为人才高地[N].河南日报,2010-11-23(15).

[3]郑松波.十大体系撑起中原经济区[Z].2010.

[4]王霆,曾湘泉.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09,(01):1-4.

[5]麦可思研究院.2009年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R]. 2009:69-72.

[6]李岷.构建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N].中国企业报, 2010-06-21(5).

[7]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范恒山.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N].经济日报,2009-12-25.

[8]描绘美好大中原.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解读[Z].2010.

[9]娄源功,关爱和.精心打造四个高地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N].河南日报,2012-01-22(1).

[10]发挥城建特色大学优势 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N].河南日报,2011-12-28(13).

[11]杨晨光,陈强.教育部河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N].中国教育报,2012-01-16(1).

[12]白全贵.建设中原经济区需要培育核心竞争力[N].河南日报,2010-09-08(12).

[13]黄勇荣.区域性就业: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新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4):87-89.

[14]编辑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评价与管理,2010,(03):1-17.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地方高职校园文化建... 下一篇:VM视域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