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读”什么

时间:2022-08-23 04:20:02

语文课上“读”什么

摘要: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本文通过语文课上什么怎么读展开讨论。

关键词:语文能力;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那么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应该怎样培养让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品味语文的能力?下面仅从以下三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读什么——字字入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必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当然更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习语文课文,不可避免的就是读书!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方法提出了各种各样要求,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很多老师只是让学生去读书,并没有对读书提出具体的要求,那么,在安排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又有什么价值呢?学生在这样读,那样读的过程中,又是否有收获呢?

我们课上究竟让学生读什么?读通文本,读准字音,弄懂词语的意思,掌握字词——字字入目。教师安排的每一次读书任务,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或是读准每个字的音,或是弄懂生词的义,或是弄清了生字的写,或是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地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二、读懂什么——句句入心

扫除了文中字词的障碍,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就可以进行品读赏析。这个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品读,分析后能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尽量多让学生说,这样老师就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让老师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每次课文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也逐渐有所提高。

文章应该一句一句地读——句句入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每句话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注。有的句子如文章的骨架,它支撑起文章的全部血肉;有的句子如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情致和理趣的窗户;有的句子如文章的血脉,由于它的牵连,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一条发展变化的线。对于这样的句子,更是要让学生读懂作者的内涵,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反复揣摩,在于搜寻语言的意趣,咀嚼语言的蕴涵,品味语言的妙处;反复体会,在于以心契心,以情悟情,虚心涵咏,切己体察。例如在教学人物描写《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我出示了文中的句子

1、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2、他把两眼睁的,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3、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4、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我首先引导学生不断读这几句话,反复从语言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他为什么把头摇了两三摇?”(没人猜对他心思)为什么把两眼睁的滴溜圆,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他很失望,很焦急,没人猜对他的心思)到后来为什么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还是没人猜对他的心思,极度绝望)。其次,引导学生从严监生的动作中发现人物的特点,学生体会严监生从失望到绝望的心情。“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最后,让学生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读第四句话)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吝啬,真所谓“一茎灯草不挑,两根手指不倒。”

三、读懂后干什么——生生运用

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犹如一面三棱镜,向学生投射出真、善、美之异彩。因此,不但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句子的结构、词语的特点,语言的修辞手法,写作特点等诸多方面去理解,而且能达到品析——积累——内化——运用的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是说,我们采用的各种读书的手段,最终的目的在于让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表达方式等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的价值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潜力,增强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是高度密集型的智能活动。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我出示了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先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孩子们基本都能根据文本,谈出自己的想法,(小艇长、窄、深、翘)但我紧接着又问“在这作者为什么写小艇像独木舟,像新月,像田沟里的水蛇呢?”学生们有的便哑口无言了。我又问:“什么是独木舟啊?(用一根木头做成的小船,很窄,很长,很深)新月什么样?(初一时天空月亮的形态,很翘,很窄)为什么把小艇比作田沟里的水蛇?比成鱼行吗?”(田沟里的水蛇行动快,与小艇形似很长,很窄)一连串文字,一连串的问题,一连串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层层深入,不断挖掘文本,形成自己的认识,能分析出,这是为了让没见过小艇的人,能从可视过的物品中找出特点,十分形象,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像作者一样“抓住特点具体描写”。

接着,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的环节: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学生马上能从课文的中受到启示,加上对七里海或是河蟹的了解,写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能注意遣词酌句,收到的预期的效果。

在最后学生交流,评议的环节中,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学好要想学好一篇课文入手,不但要推敲词句的使用,更要体味作者的用心,也就是说如果想写好一篇文章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只有你对文章的内容能够真正理解,才能有自己的认识,也就能谈自己的感受,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你能够把自己对文章中情感的把握表达出来的时候,也就真正地学会了这篇文章。当你能把从文章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你也就真正学会了写作!

是啊,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读书中教学中要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更高的境界是收获!

参考文献

1 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上一篇:并非生态乌托邦? 下一篇:高三物理复习课有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