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8-23 03:39:55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各方面对高职教育如何不断地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如何创新和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以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不断深化产学合作的实践过程。

目前在全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大型国有企业或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支持,而在丹东地区主要以独资、民营的中小型企业为主,高职院校如何为他们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校企合作教育的背景与起步

在近几年,随着丹东经济的发展为该地区的产业基础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目前丹东很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弱,引进的技术和设备由于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企业缺乏合格技术工人。解决技工短缺问题已成为解燃眉之急。高职教育应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企业、与区域经济融为一体,抓住发展机遇,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怎样与这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笔者就我院机制专业与丹东手表公司合作定向培养模式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二、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过程

2010年我院与丹东手表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的协议,开办了“手表计时班”作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个专门方向,对学生“量身打造”,根据公司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进行特色培养,与丹东手表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学生,从产学研合作开始切入,并逐步深入。

课程体系共定。由企业提供必要的课程与知识技能要求,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让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专业课程和教材的审定、开发,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

教学过程共管。学校在前两年提供生源、校舍、师资等教育教学资源,并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教学;第三年由企业提供学生宿舍和教学环境,由企业一线工程师讲专业课,同时,聘请退休老教师、企业的老专家,作为专职教学督导员,对联办专业的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监控。

“2+1”的培养模式。“2+1”模式并不是学生一开始就针对某一企业,而是以机械制造业企业工作岗位性质相近的若干个职业集合为一个职群,分析该职群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职业的入门技术,加以系统组合。在教学的前两年进行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企业会有专门的团队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训体系等制定以及学生的实训教学与管理等工作),使学生具有机械制造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岗位群职业能力,第5学期在企业订单的基础上定向培养;建立“厂中校”模式,将学生的课程移植到企业完成,并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学习,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建立工学交替的“工作课堂”。第6学期,学生在订单企业“真实岗位”上进行手表装配、机床操作与维护的顶岗实习,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教师辅助管理,通过该模式运行,能很好的解决因企业订单数量过少而无法组班、学生入校时对企业了解不深造成的就业去向不稳定等问题。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领域,增强了就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2010年我院的“手表计时”班级学生毕业全部进入丹东手表厂,受到企业的好评。

后置式“厂中校”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一个专业课程单元后,到生产车间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课堂上遇到难理解的问题到车间去解决,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能以专业理论解决或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理论与实践课渗透式教学能够强化高职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身临企业实境在做中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做到教室与车间一体,学生与学徒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作品与产品一体。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企业的人才要求。

另外,后置式“厂中校”的教学模式中,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要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桥梁,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学生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一员,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及时掌握企业当前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工作作风、工作规范。

为加强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室,为产学研合作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有计划、有制度、有考核地将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落到实处。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该面向中小型企业,承担起推广新技术的,新工艺任务,从而锻炼科研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考核方式。建立了校企双重管理制度。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企业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考核学生,学校委派专职教师管理教育学生,实施校企双重管理。学生以员工身份承担具体岗位工作,企业为考核主体。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考试和淘汰,成绩记入毕业成绩。实习指导老师和部门领导或者领班在短期内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把阶段性考核作为实习期总考核的基础,这样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及时的负责,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力,也给校企双方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得到了全校和企业的好评。

三、校企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1、订单培养的主要问题

(1)“手表计时”班属于精密仪器制造方向,与机械制造专业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学生的专业面稍窄,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技术和技能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该合作模式的规模不会很大,因为单一企业不会全年从一个学校招大批学生。

2、校企合作的体会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就是要看其“产品”——学生是否受企业的欢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相结合,依托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优势,后置式“厂中校”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利于企业更快更好的培养所需人才;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得学生能够在工作现场环境把企业的实战经验、习惯和职业素质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也有利于学生就业,使得就业率得到提高;有利于教学改革,通过合作了解企业需求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才能使专业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使学院办学出特色、学生有特长,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要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节奏合拍、与行业技术提升步伐一致、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融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市场出发,才能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共赢,才能拓宽运作思路,提高办学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玲.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3).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 4(A).

[3]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 5(B).

[4]李让恒,陈全文.创新,成就品牌专业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高职图书馆面向行业的信息服务研究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