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中国英语”国际传播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23 02:15:39

新媒体视角下“中国英语”国际传播的策略研究

摘 要:“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国际化、本土化的产物和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它的存在,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搭建“中国英语”话语权平台的必然趋势和战略举措。以数字和新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新媒体,使得信息传播广泛、快捷而又便利。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出在中国悠久文化背景下衍生的“中国英语”,增进海外对中国的了解,对扩大中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和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英语;传播;助推

中图分类号:H3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73-0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7月在京出版。该报告指出:2011年以来,中国新媒体的成长进入到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强劲,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量持续增长,新的应用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新媒体不仅进一步变革着大众传播格局,而且快速向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渗透,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媒介。具备强大传播功能的新媒体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其“双刃剑”效应进一步凸显[1]。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是借助于互联网和无线通讯设施,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这种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又被称作为“第五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广泛性、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和不受时空限制性等特点。

新媒体技术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递离不开数字和语言。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英语和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在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英语国际化和本土化产物的“中国英语”,具有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宏大战略价值。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文化弱势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语言文化交流存在着严重的失衡,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文化传播的态势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坚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才能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并自觉维护文化安全。倘若丧失文化安全意识,一国文化只会为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所同化,沦为西方语言文化的奴隶。作为中国文化的身份标识,“中国英语”承载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色,是抵御西方强势文化入侵的重要武器[2]。以新媒体为途径和传播工具,全面输出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搭建“中国英语”话语权平台,不仅能够抵制西方文化入侵所致的和平演变,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是促进世界经贸和国际交流的战略举措。

一、“中国英语”的发展及其国际传播现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对外交流语言工具之一的英语,也逐渐国际化和全球化,几乎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但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传播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不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获得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方面的再生,部分是文化方面的再生[3],这个再生过程就是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过程。“中国英语”便是英语本土化的重要例证,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葛传教授在其论著《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就提出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观点。之后经历争鸣、发展等阶段,这一概念逐渐为中国学者所重视,他们意识到“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并开展了相关研究。汪榕培、李文忠、贾冠杰等学者相继为“中国英语”的必要性进行了辩论和正名,意即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这就使得“中国英语”和传统概念的中式英语(Chinglish)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英语国家常用的英语词汇,遵循英语的普遍语法规则和系统,以国际规范英语为核心,适量地融入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思维的元素,具有国际英语的主要特征,能被英语本族语者理解;后者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母语和本地文化的干扰和影响而出现的英语语用失误,无法被英语本族语者所理解。“中国英语”在表达过程中受其思维方式的影响,留下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痕迹,是汉化了的国际规范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在其传播过程中携带了强势的西方文化和价值取向,削弱了所到之处的母语文化和民族认同。中国民族文化在这场冲击中也不例外,汉语文化面临巨大挑战,这正如美国一本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权威杂志载文所说:“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core crisis)是自性危机(identity crisis),中国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Chineseness)。”[4]也就是说,中国正面临民族认同和文化危机。“中国英语”的存在无疑捍卫了母语文化的缺失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

由此可见,“中国英语”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美国英语是从不列颠英语中分离出的第一个独立的变体,其艰难、曲折而最终取得胜利的发展史也可用来证明中国英语的独立存在是可能的,也是必然趋势[5]。近年来随着国际商务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所提高,中国文化及其语言输出的意识亦在增强,但由于长期受到西方列强的压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和平演变的影响,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的输出仍然步履艰难,“中国英语”的国际传播进程还比较缓慢。为了文化安全的维护和民族地位的提升,需要以“中国英语”为媒介,输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确保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中国英语”的国际传播,必要而又迫切。

二、新媒体视角下“中国英语”的国际传播策略

(一)通过数字媒体传播“中国英语”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让世界人民通过诸如数字报刊杂志、数字电影电视等媒体足不出户地及时了解全球信息成为可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央视英语新闻频道、China Daily等数字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应有意识地输出“中国英语”,以词汇为例,如gongfu(功夫),yangko(秧歌),putonghua(普通话),jiaozi(饺子),ungelivable(不给力)、Naked Phenomenon(裸现象,如“裸婚”、“裸考”、“裸辞”等),bu zheteng(不折腾),mahjong(麻将),Shaolin(少林),Tai Chi(太极),Taoism(道教),Wuliangye(五粮液),maotai(茅台酒),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Eight Honors & Eight Disgraces(八荣八耻),spiritual civilization(精神文明),to 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画蛇添足)等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烙印。通过这些数字媒体,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让世人了解中国,使中国走向世界,在“中国英语”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日新月异的成就,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二)通过网络互动交际输出“中国英语”

网络互动交际(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简称为CMC),是一种全新的交际方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运用。随着网络购物和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以及网络交友或者通过网络社交活动进行网上英语学习等方式的出现,网络互动交际成为语言文化、国际商务和经贸往来的重要媒介。在网络交易和网络交友的互动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网络互动工具,“中国英语”的传播成为可能。网络社交过程促使通过“中国英语”表达推出中国文化,也让中国人获取海外各种信息,加快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播。以网络互动交际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中国英语”的国际传播搭建了平台。

(三)通过文化交流平台助推“中国英语”

据广州日报报道,一家由荷兰Chinglish BV公司在2006年10月31日正式推出的Chinglish. com网站已经开始正式运营。该公司创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利厄斯・伯根表示:“汉语和英语是人类未来的两门重要语言,Chinglish网站的使命在于建立一个汉语和英语共存和互相补充的网络社区,从而促进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交流。”[6]荷兰的这家公司虽然没有严格把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和Chinglish(中式英语)区分开来,但其建立相关网站的出发点是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汇通和融合。这也给中国一些启示,建立更多的专门网站,输出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中国日益增强的实力和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迫使海外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依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吸引了海外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了解。通过“中国英语”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儒家思想和莫言文学作品,实现“中国英语”国际传播的目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中。英语在不同国家的传播和运用,必然要受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当英语发展成为一种国际语言的时候,在全球范围内坚持标准英语必须是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即“唯一标准”是不大可能的[7]。因此,英语的国际化,促成了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世界各地的英语变体因此应运而生。近年来,由于中国和世界各国更加频繁的贸易和商务合作,越来越多的中国式表达被译成英语,输出到海外,这些词汇在丰富英语语言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英语的发展和传播。由于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捷和广泛的特点,以新媒体为工具,传播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英语”,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应对母语文化危机,提升中华民族国际地位,增进世界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商务和经贸合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新媒体对“中国英语”的国际传播,不断扩大对外交往和影响力,也许有朝一日“中国英语”和新加坡英语、南非英语、印度英语一样,成为世界上通用的英语变体。

参考文献:

〔1〕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新媒体蓝皮书[R].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卞月芳.传媒翻译视阈中的“中国英语”解析[J].中国报业,2011,(10):115-116.

〔3〕Kachru, B. 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m: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 [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李慎之,何家栋.中国的道路[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孔莎.从中国英语音译词论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3):73-76.

〔5〕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11-12.

〔6〕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28-32.

〔7〕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37-41.

上一篇:突破我国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困境 下一篇:高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