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家庭的育儿主角们

时间:2022-08-23 12:27:26

跨国家庭的育儿主角们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婚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一些天使般面孔的混血宝贝。我们不禁疑惑,这些天使宝贝都是如何养育的?

Case A

冰火两重天的兄与弟

妈妈:Lily凌莉(香港)爸爸:Robert(美国)大儿子:Michael小儿子:Ben

作为《成长的烦恼》的超级粉丝,凌莉给自己的儿子分别起名:哥哥Michael,弟弟Ben。虽然她能够在儿子名字上作主,但是却无法动摇先生Robert的育儿观念。第一桩让凌莉无法释怀的事便是,两个儿子出生后,强行被犹太裔的美国先生按照种族传统,送去实施了“割礼”。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分别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性格。哥哥严肃、谨慎,恪守规则,不越雷池一步;弟弟自由、奔放,总分不清规则的边缘。为此,凌莉不是嗦哥哥应该这样,就是让弟弟不要那样,效果不理想。她常常发愁,如果孩子们能互相“中和”一下该多好。

一次,学校组织大家去野生森林公园,要求孩子不能随意攀爬树木。于是,去公园的前一天,Robert拿出两只装有忍者神龟的盒子。他对Michael说,如果你明天可以趁老师不备爬上树木并顺利下来,我就送给你这只盒子。而对Ben却说,如果你明天能认真听老师的话,克制自己不去爬树,那么我就送给你这只盒子。凌莉惊讶地发现,第二天孩子们竟然都做到了爸爸的要求,回到家后,顺利拿到心仪的忍者神龟。

专家看点:育儿之路谁作主

本案中,爸爸妈妈分别来自东西方不同的国家,彼此从小生活的环境和社会认知,形成了他们在教养观点上的差异。

妈妈很烦恼,觉得他们的性格差异太大。这主要来源于妈妈先入为主的印象,按照社会普遍赞同的观点要求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特点和其具有的个性优势。从兄弟俩的生活细节来看,性格中不存在绝对的优劣,每个孩子的特点都很鲜明,各有风格。也许只是妈妈有些“贪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所有的优点。

外国爸爸Robert在育儿管理上有些“抓大放小”,没有事无巨细的琐碎管理,却能够细心观察,在看来不经意的时候,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来对儿子们进行教育,这种巧妙的方法值得其他爸爸学习和借鉴。

应对「小处方

1.换个角度看问题。妈妈应该对超出自身观念以外的现象、观点和做法有包容的态度,要对不同“政见”采取开放的心态,这样才能接受爸爸的育儿方法。比如犹太裔传统的“割礼”做法是一种安全和卫生的方法,虽然心里有些担心,但还是能够接受的。

2.看到差异,善于学习。妈妈要善于观察,发现爸爸在育儿问题上好的处理方法,从差异中主动学习。从爸爸对待个性差异的儿子们,采取同样的奖品,不同的引导来看,不难发现爸爸对孩子们有观察、有思考,而且还有应对方法。这些都是值得妈妈学习和思考的。

3.实际行动最重要。与妈妈单纯的担忧相比,爸爸的实际行动和有效方法显然更加能够推进孩子的发展。妈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文化的差异,而把夫妻以及孩子彼此间的差异扩大,甚至对立。可以说,没有绝对正确的教养方法,只有适合孩子发展的适宜方法。

Case B

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

妈妈:Elsbeth(瑞士)爸爸:汤俊(上海)宝贝:Lissi (女孩)

Lissi出生在中国,是个人见人爱的混血宝贝,奶奶自然也是爱不释手。按照中国的传统,先要侍候月子,可妈妈Elsbeth生产后一个周,就按照健身教练的计划,开始健身了。接下来更加让人不解的是,奶奶原本一切都准备妥当,要来带孩子的事,也被Elsbeth一个轻轻松松的“NO”否定了。后来还是在爸爸的“斡旋”下,采取了折中方案,就是奶奶负责照顾孩子的生活,妈妈负责孩子的教育。

Elsbeth主张通过实践得真知,孩子应该自己去认识世界。当奶奶对Lissi说“不准动”、“不准碰”时,妈妈就会提醒奶奶,不要强制对孩子说不允许,小孩子也该有自己的意愿和主见。

Lissi喜欢随便乱爬。在小区的时候,奶奶觉得孩子在外面爬来爬去很容易被细菌污染,就自作主张买了个学步车让孩子学走路。可没想到Elsbeth竟说:“要不要走路,是孩子自己的意愿,我们不能强迫。”为此,奶奶很有想法,但就在一个偶然的下午,Lissi借着沙发的力量自己站立起来,并颤抖着走了好几步。这下奶奶对妈妈的育儿方法刮目相看了。

专家看点:爸爸要做最好的“外交家”

在混血家庭中,除了中外教养的差异外,还有婆媳之间的相处问题。从“坐月子”到带孩子,遭遇到外国妈妈的本土奶奶,开始并不服气这洋媳妇的洋方法,如果撇开中外之间的差异,那么即使在本土的婆媳关系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形。

宝贝Lissi的独立行走,用肯定的事实证明了妈妈的洋方法也是有效的。我们常说,“条条马路通罗马”,它同样可以套用在育儿这件事情上。虽然妈妈和奶奶各有各的观点与方法,可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却是相同的。

在家庭内部意见不统一情况下,要取得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上的和谐,爸爸的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做得好,便像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使不同的声音化解成统一的力量。而做得不好,不仅自己要受夹板气,媳妇和妈妈也会彼此心生不满。

应对「小处方

1.区别待人。爸爸要学会如何分别向妈妈和奶奶转达对方的育儿观点。寻找机会,分别帮助她们理解对方的价值观以及教养理念,认识到彼此的优势所在。以“学步车”为例,爸爸需要告诉奶奶,西方儿童是否还在使用学步车,除了心理上的依赖性,它的弊端还有可能是生理性的。而在奶奶尊重了自己媳妇的观点以后,爸爸也要让妈妈知道,奶奶购买学步车给孙女也是自己的一份苦心。

2.纠正错误的育儿方法。在奶奶包办宝贝Lissi的问题上,爸爸需要用合适的方式,解释错误育儿方法的弊端,并且叮嘱奶奶什么是正确的方法。毕竟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教养任务的主角是父母,祖辈是从旁辅助的配角。

3.提供家人交流的平台。爸爸寻求机会,使自己同样深爱的两个人坐下来,沟通和交流教养的做法。“硬币都有两面”,所以无论是奶奶还是妈妈,都不要轻易对一个具体的方法说“NO”或“YES”,应该看到彼此背后自身的优点,在适当的机会彼此交流。相信只要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观点和意见,大家都能够达成一致。

异国婚姻的家庭往往能体验到不同的文化,同样在教养孩子上必然也会存在差异。父母双方出现不同的观念与做法,正好可以进行对比,在有效地进行沟通后,采取适当的方式与做法,相信这会是一个父母彼此成长的过程,对孩子的发展有深刻的意义。

上一篇:孩子情绪的培养 下一篇:7个基本音级和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