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及其引导

时间:2022-08-23 03:34:40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及其引导

摘 要: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群体)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调控等过程,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涉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等方面的内容。以往,我国关于大学生自我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探讨传统因素,譬如家庭、学校、社会对教育者自身的影响等方面。现今,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面对的社会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本文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网络的影响、引导自我教育的原则及自我教育的实现途径三方面进行了探讨,试图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络,提高主动学习能力,使其在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将自己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人才。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生自我教育 影响 引导原则 实现途径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

在现代传媒中,发展最快的当属计算机网络,以因特网为主要标志的全球信息化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一)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1.有利于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

教育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自我教育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人的惰性往往使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不够。作为肩负家庭和社会希望的较高素质的群体,大学生理应具有主动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网络参与的自主性、交互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通过电子邮件系统、QQ、MSN、聊天室、BBS等互联网所具备的强大的通信功能,大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了,来自五湖四海,原本不可能有交流机会的人在网上相遇、交谈、讨论,同时阅读新闻后留言、发表评论、撰写博文等。这些都能促使大学生学会理性思考,还会因为在交流时感到知识不足而加倍努力地学习,接受正确有益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2.有利于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形成广泛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开展自我教育,需要培养大学生广泛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无限的网络资源、海量的信息,促使大家更加广泛地学习、思考。借助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多听、多看、多思考、多比较,辨别自我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反复比较、全面了解,还能对人和事形成正确的看法,使思想加快成熟。对人和事有了正确的看法,才会充分体会到民族发展、国家进步的艰巨性、长期性,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3.有利于大学生在自我教育时获取极大的便利。

大学生自我教育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开放、共享的网络世界为此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高速、实时、交互、易检索的工具。网络课程的开设和多媒体的应用补充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中外文数据库为大学生自觉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储备了丰富的资源;网络影视、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选择面;各类论坛、博客、电子邮箱和聊天工具的兴起,为大学生发表自己的认知与见解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通过互联网,青年学生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充实自己,省去查阅图书带来的繁琐与局限,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4.有利于大学生在平等的交往中提高认知能力。

网络的交互性,增加了大学生与外界交流接触的机会,在反映自己思想、展示自己才能的过程中,被欣赏还是被批评,很快能够得到反馈。在欣赏与批评中强化对自我的认知、对自己与他人差距的认知逐渐清晰,从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达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层次。

(二)网络对大学生有效开展自我教育的负面作用。

1.网络传播的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自我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

网络的参与者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社会阶层,受不同国家主流思想、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生活体验的影响,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的开放性为各种观念的传播提供了同等的条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对我国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网络传播的非主流信息对大学生自我教育产生误导作用。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的行为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社会舆论的监督和自律意识的控制。目前有关互联网信息和传播规范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信息监管力量还不足。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心理素质还不成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阶段,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思想体系。长时间处在虚拟世界里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辨别能力模糊,自我约束能力下降,道德责任感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等等现象便不可避免。

3.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和不良使用习惯带来虚拟与现实的矛盾。

网络的传播对象往往带有偶然性,同时也具有匿名性、跨区域性,网络参与者可以用虚假的身份发表虚假言论。这种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责任意识逐渐下降。这种网上的信任危机迁移到现实人际交往中,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交往还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的有攻击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还会使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患上“上网综合征”,轻者影响学业、影响身体健康,重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网络环境下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

(一)自我教育与引导培养相结合。

教育的过程是被教育者接受主流思想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因此,必须得到被教育者的高度认同,使其主动参与。离开了被教育者的主动配合,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追随时代潮流,积极参与竞争,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都是开展自我教育的良好基础。在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高校还必须及时占领网络阵地,坚持用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论加强引,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

(二)自我教育与群体教育相融合。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积极鼓励大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支配好自己的学习时间、空间、内容及进程,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特点相结合,挖掘自身潜力,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另外,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富有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具有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建设者,这就要求在加强自主教育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开展群体教育。通过群体教育,在与同龄人的接触交流中,他们能获得认同感与内心的满足,有利于培养交际能力。当前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组织团体性活动,布置由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作业,使两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表现,与平时接受的常规教育存在内在的联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坚定立场,减少盲从。良好的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矛盾,提高自我鉴别能力。在理论教育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研究,让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面对网络时代的巨量信息时,不会乱了方寸。应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有助于充分认识事物联系的广泛性,从而克服思想上的简单化倾向和认识事物的片面性。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在处理学习、生活和社会问题时,能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马克思理论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利用现有传媒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当代大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因此我们必须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传统的信息传递速度太慢而失去吸收力,我们应发展网络媒体补充教育途径,满足我国青年的精神需求。首先要强化网络安全。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强自主研发和不断创新,广泛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建设出内容丰富、版式新颖且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具有吸引力的网络平台,加大网络上特别是主流媒体网站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在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落实青年的分类引导。当前的网络信息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家制作和的,充斥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观点。我国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地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对现行的网站,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网站,一方面从软硬件上给予更多投入,另一方面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加强主流思想内容的创作,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建好办好校园网络,搭起自我教育新平台。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冲击着现行的高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必须冷静地对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教育已不再是简单的“灌输”与被动接受,在网络教育中,每个人都具备教师和学生双重身份。目前,各地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内部网,但是总的来说多数高校网站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模式雷同、缺乏吸引力。高校网站不仅是高校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而且是学校向大学生传播校园文化的媒介,更是大学生上网获取知识的主要信息集散地。因此必须健全网络教育机制,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在网站中设立师生互动专栏、网络课程、在线解答、信息查询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学习、娱乐相贴近的信息,把高校网站建设成为一座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自由沟通的桥梁。

(三)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好办好校园网络,能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外部条件,但这并不保证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关键还是大学生自身建设,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改变思维,变革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为目标地进行自主学习;其次,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参考文献:

[1]曹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衡与“慎独”教育[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7,(1).

[2]林伟雄.网络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新特点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宋蕾.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4]载黍.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

[5]王振华.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对策[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上一篇:高校学生工作引入ISO9000管理理念的理论探析 下一篇:关于改善大学生学习风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