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研究综述与政策建议

时间:2022-08-23 02:39:10

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研究综述与政策建议

内容提要 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中国经济市场化转型是从分权改革开始的,本文从发展战略和财政分权理论两个视角对以往经济转型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形成对当前经济转型中内需启动、产业升级与贸易调整三大热点问题的基本观点,提出中国经济进一步转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经济转型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5-0182-05

一、引言

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经济市场化转型是从分权改革开始的,①包括中央 (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权和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转轨与转型的核心在于放松或者取消政府对私人经济的管制,促进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②这种经济转型是财政压力下财政制度变迁及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③实践中,分权改革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带来粗放式增长、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土地财政等,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难点问题。事实上,自2003年步入新的转型期后,中央与地方在财权、事权、责任划分等多方面的关系是解决以上诸多矛盾的关键,④而大多数研究却忽视了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的财政分权改革。

按照邹至庄的划分,Reform是“改革”的意思,Transition是“转轨”的意思,Transformation则是“转型”的意思,可以按照制度变迁过程把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经济改革分为改革、转轨和转型三个阶段:从1978-1992年,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阶段;1992-2003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轨阶段;2003年以后,是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的体制完善阶段,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就指这个阶段。洪银兴将以往经济转型归结最为突出的是“三化”,即市场化转型、现代化转型、全球化转型,⑤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就是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⑥

如何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有效破解生产力的发展面临的诸多障碍?下一阶段经济转型的重点在哪里?严谨而仔细的回答问题需要理解经济转型深层次的推动与制约因素。本文指出中国经济改革起始于政府财政分权,政府在改革中始终承担主导者的角色,沿着这一思路,从经济组织结构与经济发展战略两个视角对以往经济转型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基于财政分权理论对经济转型成本与绩效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最后形成中国经济进一步转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及政策建议。

二、发展战略、财政分权与经济转型

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再到“北京共识”,学术界对经济转型的认识不断深入。抛开改革和计划经济信息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下,国内研究分别从新古典的资源配置与制度经济学成本效益对中国经济转型本质进行探讨。

1.发展战略、财政分权视角的中国经济转型本质理解

一是从经济政策或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解释经济转型。林毅夫等认为转型的核心是经济发展战略的转轨。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改革以前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 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是发展战略变革后促使国家比较优势能发挥出来。因此,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加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战略:如果政府的政策诱导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都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而这个比较优势又是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话,后发优势就能够充分发挥, 要素禀赋结构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进而使经济取得持续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要素禀赋结构提升,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变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上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采取的是比较优势战略,而不是脱离比较优势强行进行“赶超”。

改革就是要使企业基于资源禀赋而获得自我发展能力(自生能力),而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缺乏激励,指令性地发展相当多的不符合比较优势、没有自生能力的重工业企业。加上政府的赶超愿望,重工业企业进入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因而不具备自生能力。在政府的垄断保护和扶持下建立的企业缺乏竞争力,从而面临着严重的亏损问题。如果大量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向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痛苦和高额的转型成本,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成功,有赖于消除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妨碍企业正常经营管理产权、公司治理和政府干预问题,让企业能够有正常的管理。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二是从国家的经济组织结构角度来分析经济转型。以经济学家钱颖一等为代表,把中国转型的成功总结为一种以区域原则为基础,多层次、多地区的“块块”结构(即“M型”经济),财政与金融的分权使各级地方政府拥有更大的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地方政府拥有辖区内公共产品的信息优势,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模式并进行各种创新性实验,中央政府鼓励解放思想并大力发展本地区经济,各级地方政府会相互竞争和相互模仿,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M型组织中,基层政府有较大的自,而且地区之间的市场联系削弱了行政控制,强化了市场活动,刺激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钱颖一、许成钢:《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与众不同》,《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1993年第10期。向地方政府的分权刺激了、加速了民营化的进程,使中国走上了自发的市场化之路,也使得中国“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呈现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特征。

对于财政分权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已有的文献没有取得一致意见。高鹤:《财政分权、经济结构与地方政府行为:一个中国经济转型的理论框架》,《世界经济》2006年第10期。一方面,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财政分权导致了一个来自地方和基层的改革支持机制,创造了允许不同地区进行改革试点的改革环境,引入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机制,硬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约束,同时也使得中央政府可以利用锦标竞争(yardstick competition)机制对地方政府进行有效激励;朱恒鹏:《地区间竞争、财政自给率和公有制企业民营化》,《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财政分权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比如认为财政分权导致了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和某些领域的无序、恶性竞争等消极后果,也造成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投资波动和投资膨胀,政府非正式财政收入规模的膨胀,使地方政府热衷于土地财政,也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姚洋、杨雷:《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显著,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作用不明显,导致了经济差距拉大、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

上一篇:排版知识问答(二) 下一篇:调适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回族民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