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指挥生长军官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表达技巧

时间:2022-08-23 01:45:56

初级指挥生长军官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表达技巧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同类问卷调查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厘清了调查问卷的结构和设计程序,论证了题器设计中的表达技巧特别是敏感问题的处理方法。在科学设计研究对象的指标体系、增强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以及有效处理调查数据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为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思路、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初级指挥生长军官;思想政治素质;调查问卷设计表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59-02

问卷调查是社会调查的一种数据收集手段,具有探寻式互动、内容结构化和问题标准化等特点。

一、同类问卷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关于军人“思想政治素质”结构要素的研究现状

研究对象结构要素的确定,是确定调查问卷测量指标的前提。目前,学界对军人和军校青年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结构要素的相关研究,大致存在“二要素”论、“三要素”两种不同观点主张。

如陆春炎等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中坚持“二要素”论,他们认为,军人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坚定性(包括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的政治信仰、自觉的政治纪律)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包括个人追求体现正当合法性、价值取向体现我军宗旨和使命、道德继承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要素”论又分为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之一,张勇斌《军人政治素质结构及其培养的思考》认为,军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构成应包括:价值要素、政治能力要素和心理素质要素;观点之二,陈岸然《军事人才品德培育论》一书则从军事人才培育的特定视角,提出了军事人才品德的“三要素”,即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处于军事人才品德“三要素”的最低层次,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道德品质处于中间层次,是政治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政治品质处于最高层次,制约着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的型塑和提升。

我们可以看到,从“二要素”论到“三要素”论,学术界对军人思想政治素质内在结构的认识不断丰富、发展,反映出鲜明的时代性与系统性特点:其一,更加强调军人所特有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将其具体化;其二,更加注重军人思想政治素质构成的整体性,把政治、道德以及个性特征视为一个相互关联、互相制约的有机整合系统。

(二)同类问卷中存在的表达问题

从当前与该主题相关的同类问卷来看,问题语(设问)的设计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1.笼统含混。设问要简明、准确,不能使用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比如,“你对暑期强化训练的评价如何?”被调查对象可能会从主观感受方面理解,也可能从组织保障方面理解,还可能从最终成绩评价方面理解,问题辐射面过于宽泛,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内容抽象。问题语的设计未考虑被调查对象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或其他生僻语言,造成因设问过于抽象而不被正确理解。比如,“你对模拟连骨干的非权力影响力评价如何?”其中的“非权力影响力”是一个专有名词,对于低年级学员来说还不能做到完全正确理解,因此会带来错误的选择或判断,影响填答效果。

3.语境错位。如果把设问看作是调查者的语言环境,那么对于被调查者而言,可能会因为不理解“语境”而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要纠正语境错位现象,首先要保持设问的纯粹性,即不随意杂糅,一个问题只包含一种意向。

4.偏倾诱导。设问态度不客观,使用倾向性或诱导性的语句。比如在写小导语的过程中,有人使用了如下语句:“今天,您和在场的战友就是反映我们军校学员思想道德丰貌的代表,希望您能同自己的战友一样,给予我们真诚的支持与配合。”这句话看似含蓄客气,实际上有一种既定的倾向性在里面,即“如果你答的不合主流意向,那你就代表不了‘我们军校学员’”,这样无形中会给被调查者施以诱导,影响其答题心态。

二、“初级指挥生长军官思想政治素质”调查问卷的结构和设计程序

下面根据实践经验,以该调查问卷为例,对问卷设计的一般程序及相关注意事项做以深入探讨。

(一)调查问卷的结构

1.标题。标题是对调查内容的概括表述,拟定标题时要力求简练、精确、醒目,如《初级指挥生长军官书面访谈》。有的调查问卷带有副标题,目的是把区域、范围、目的等要素表达的更清晰、全面。如以上问卷也可以添加副标题――“理工大学政治育人专题调研问卷”。

2.导语。导语又分大导语和小导语。大导语置于调查问卷之前,通常包括问候语、填表说明和落款三个部分;小导语置于正文中的调查模块之前,起到指导答题、舒缓心理的作用。问候语主要包括:介绍调查目的、调查者身份、保密措施、表示感谢等。撰写问候语,态度要亲切、诚恳,防止拖沓冗长、意思表达隐晦不清。

3.正文。问卷正文是问卷的主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关于调查对象的背景信息,如年龄、性别、身份、政治面貌、文化程度等;二是调查的主体项目,即为了收集调查对象的态度、行为等方面数据所设计的问题及备选答案。这部分由题器组成,是问卷设计的重点所在。

4.结尾。在结束所有数据收集之后,置于问卷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即向调查对象表示感谢的简短表述,比如“再次感谢您对立项科研课题的积极支持”等。另外,结尾部分也可对本次问卷调查的答题质量做一次简要调查,可设计类似题器:如“这次谈了不少问题,面很广,您的回答是不是认真的?”“您觉得这份问卷能不能反映学员的心声?”等等。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程序

在实际操作中,问卷设计的程序最容易被忽略,这是导致一些问卷不合理、缺乏较高信度和效度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问卷的设计程序,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解读调查主题,确定测量指标。解读的过程就是将要测量的主要概念具体化为可以度量的指标,并对与测量有关的概念进行明确说明。通过文献检索、资料分析和课题研讨可以得到调研主题词的概念及各级指标。得到指标后,通常根据最后一级指标来编制问卷。

2.设计调查模块及题器。调查模块是根据末端指标产生的。一般而言,有几个末端指标,就需要设计几个调查模块。当然,根据被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的具体情况(如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思维方式、调查内容的内在关联性等),也可以调整模块的组合和顺序。题器是一种获取社会事物变量信息的标准化程序,是现代问卷技术内核的书面形态,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调查题目。

3.设计问卷版面。在实践中,调查常常会因问卷版式安排不合理而受到影响。问卷版面要清晰,问题之间、问题与答案之间、开放式问题的回答部分要留足空间;模块转换要加以强调,为了使话题转换清晰明了,最好使用标记标明,比如下划线、黑体等。另外,纸张和印刷要保证质量精良,否则会影响被调查者的填答心态。

4.调试与定稿。问卷设计好后,要进行检查核对,主要包括:问题表述、问题排序、测量标度项是否全面以及其他细部差错,如错别字、语病等。初步检查合格后,可以进行试调查。试调查时,要选择与样本特征相近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经过试调查,进一步发现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而后定稿。

三、题器设计中的表达技巧

下面,从测量标度项(答案)的设计及敏感问题的处理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测量标度项(即答案)的设计

选项要完备。所列选项要包括所有可能的情形,不使调查对象因为没有合适的选项而放弃回答。例如,问题语(对青年学员)“毕业了,面临着工作分配,您愿意到哪里去?”选项包括:①基层②机关③科研院所测量标度项的设置显然不够完备,是边疆海岛基层还是野战部队基层?是总部机关还是大军区机关?是研究所还是一般院校?对那些不能列出所有可能情形的问题,可以增列“其他”作为补充。

选项对称无交叉。对于有比对性的答案,选项之间既要力求对称,又不能重叠和交叉。比如:

问题语:有人说:“如果现在宣布台湾“独立”,立足现有装备,也能打赢这场战争。”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选项:①完全同意②基本同意③说不准

④不太同意⑤很不同意

选项对称是为了防止出现“倾向性暗示”,不给被调查者造成诱导,以免影响其填答心态。

选项要实际。对于带有量化性质的选项,答案设置务必从实际出发。比如:

问题语:您今年读的课外书籍数目是?

选项:①1-5本②5-10本③10-15本④15本以上⑤0本

该题器所设选项跨度过大,不符合学员实际情况。如果修改成以下选项,则较为合理。

选项(修改)①1-2本②3-5本③5-7本④8本以上⑤0本

选题要注意政治性。有的问卷充斥着“独到”、“新颖”的“个人见解”,实则是调查者的一种情绪发泄,会给被调查对象带来严重的认知误导。一份质量高的调查问卷,能够教育、引导(并非诱导)学员澄清部分错误思想认识,使其答完后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敏感问题的处理

对敏感问题的调查更要注意问题语设问的角度和技巧。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仅举例说明):

1.从众切入式。问题语:目前,很多人喜欢看美国大片,您对此的态度是?

2.解脱式切入。问题语:现在,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精彩。有些新鲜事,常常让我们糊涂又明白。咱们不妨来关注一些这样的“新鲜事”。您看过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吗?您对马诺的这句话是怎么看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

3.评判式切入。问题语:战争年代,我们的、朱总司令看到从前线回来的高级将领总要问:“战士的情绪怎么样?”可见,我们的情绪好不好、顺不顺、高不高是件很重要的事。那么,您这一段心情怎样?工作的劲头怎样?请您客观谈一谈。

4.婉辞式切入。问题语: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军人的婚恋往往会别有一番“酸甜苦辣”。您是新世纪的青年,希望您能以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共有的大方态度,谈谈自己对婚恋问题的见解,可以吗?

5.存在式切入。问题语:我们都知道,不论上级怎样批评,总有些同志觉得“赏几拳,踢几脚,革命路上快快跑”“拳头一闷,感情更深”一类说法和做法有道理。您怎样看这种动手动脚的所谓“拳脚教育”?

参考文献:

[1]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上一篇:回归语言纯粹 重视经典阅读 下一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的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