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心灵学会攀登

时间:2022-08-23 12:45:48

摘 要: 如今,素质教育还远没有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的智育要求远高于德育,青少年的心灵要么虚无空洞,要么心浮气躁,或者脆弱不堪。学生的心灵美只是看上去很美。如何使孩子的心灵变得纯洁,学会攀登?我们教师应当采取必要而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心灵;素质教育;趋向;攀登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13-2

一、心灵的虚无趋向

1.“忠”的缺失,不懂得爱国。

“苏武牧羊”、“岳母刺字”、“闻鸡起舞”等许多故事体现了爱国主义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核心地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爱国者的情怀。而今天却常常尴尬地看到,部分学生在参观南京大屠杀那么惨烈的画面时仍嘻嘻哈哈,边吃零食边开玩笑;学生在国歌声中追逐嬉闹;学生清明祭扫烈士墓,看上去更像是一次春游。在“假”、“大”、“空”的爱国主义教育下,学生的爱国开始趋向“口号化”、“表面化”“程式化”,“忠”的情感缺失也在所难免。

2.“孝”的缺失,不懂得感恩。

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然而,现在有很多中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崇尚金钱地位,对父母不懂得尊重,不能理解他们的艰辛,更不理解父母对他们付出的爱。

3.“仁”的缺失,不懂得协作。

孔子曰:“仁者,爱人。”当一个人,懂得去关爱别人,别人自然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具备这样的思想观念,群体相处就会融洽,关系就会和谐,团体就能协作。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里他们受到家人的溺爱和娇宠,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同学间缺乏友情、帮助。独身子女竞争激烈的现状使的一些学生心胸狭隘,性格孤僻,群体意识差,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产生猜疑、妒忌和仇视他人的心理,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然,学生心灵美的缺失不仅仅表现在这几个方面,还包括诚信、勤劳等。

二、心灵的受污趋向

其一,青少年受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西方获得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也被裹挟而来,并在社会上逐渐滋生、泛滥。美国一项针对23个国家的调查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拜金国家。这项涉及2.4万人的调查显示,中国有近半数的35岁以下受访者都认为“金钱代表成功”。社会大环境如此,在象牙塔中的孩子们也未能幸免,慢慢被这种不良思潮所侵蚀和毒害。

其二,青少年受“很黄很暴力”思想的侵蚀。 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项针对“青少年网络伤害问题研究”课题的调查,调查显示: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教唆、引诱等内容的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14.49%的青少年因为相信了网上的虚假信息造成了财物或身心的伤害。色情信息和暴力信息是青少年遭受网络伤害的两大因素。

三、心灵的浮躁趋向

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急剧增长,“微博”、“QQ”等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浮躁”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社会病,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青少年的浮躁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充满“天上掉馅饼”的幻想,不脚踏实地去奋斗,却存在着侥幸成功的奢望。

四、心灵的脆弱趋向

我国频繁发生青少年学生自残自杀事件,特别是高考和中考过后,是青少年自杀的高峰期。北京大学搞过一次调研,研究结果显示,在10-24岁的14万学生中,有20%曾经想过轻生,有6.5%承认曾经有自杀打算;15至24岁青少年死亡的主要途径是自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娇艳的花朵过早凋谢,是什么纵容死亡的阴影轻易地吞噬这么稚嫩的心灵,使他们轻率地结束自己如花般的生命?

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些学生在美化心灵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没有了心灵美的渴望和追求,丧失心灵攀登的动力和能力。究其原因,有社会的因素,有家庭的因素,当然也有学校的因素。我们作为德育工作者,面对青少年的种种问题、现象我们不能回避,而应积极面对,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让学生的心灵美丽而不再荒芜,让他们的心灵学会攀登。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提供帮助。

一、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心灵攀登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

首先学校要真正落实中央政策,切实把学校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改变以往重智力,轻德育的错误倾向。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把道德品质等学生素质作为中招录取的依据。如无锡市在中招政策中就有严格规定,如学生品德与修养等综合素质评定为合格,学生可报考重点学校;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为不合格,则不得报考普通高中。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打破了“唯分数论”的一贯标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

其次,学校要积极创新德育理念、内涵和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摈弃呆板的说教、“家长式的作风”,唯有怀着一腔热情,一颗爱心,一份真心,老师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田,才能培育出健康、美好的心灵。

二、加强正确引导,为心灵攀登提供“智力支持”

所谓“智力支持”就是学校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增强他们明辨善恶、是非、美丑的能力,提高自身免疫力,减轻不良思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比如调查周围富裕人群的富裕过程,使他们在调查中了解创造财富所要付出的艰辛,使他们认识到一夜暴富仅仅是万分之一的特例而已。 或者让他们去调查迷恋网络的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状况,使孩子们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幸和灾难。通过调查,引导孩子们辩证、科学地看待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清主流,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在对学生的引导方面我们尤其要向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学习。十多年来,他在全国各地反复劝说青年班主任,一定要具备挑动学生自己斗自己的本领。当教师挑动学生内心深处真善美与假恶丑开始斗争抗争的时候,教师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了自己的助手。凭着这些助手的力量,就能管住学生内心深处的假恶丑。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心灵攀登打下“物质基础”

要让学生的心灵变得坚强,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另外我们还要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学生军训,就是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较好形式。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学校经常安排学生到户外上课,体验生活,定期向学生供应清汤萝卜、粟米粒煮成的“饥馑午餐”,目的是了解父辈的艰苦生活。学校还规定穿短裤短裙的日子和穿长衣长裤的日子。在规定的日子里,无论天气怎么冷,都要穿短衣短裤,无论怎么热,都得穿长衣长裤。所以日本孩子身上有一种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韧劲,耐受力极强。

四、充分给予自由,为心灵攀登提供必要的成长空间

现如今,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被课堂、作业所占领,平时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课余还要上兴趣班,根本就没有时间用来思考过去,想象未来。我们老师和家长不要认为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就觉得尽到了责任,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呼吁为学生减负,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孩子的心灵才能得以健康成长,孩子的心灵攀登才能持续以至永恒。

五、多读书,读好书,为孩子的心灵攀登提供“心灵鸡汤”

人的心灵就像土地一样,也需要不断地施肥、灌溉,以增加营养,否则就会干涸、贫瘠。当然,给心灵增加营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读书则是最便捷、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好的书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凝聚了人类世世代代的智慧和思想文化成果,展现了广阔而新奇的领域。它像高级营养品一样,能滋补人们的头脑,启动我们的心智,颐养我们的品性,它是哺育心灵的母乳,是铸造灵魂的工具,如若把实现自身价值比作美好的天堂,那么爱读书、会读书,就是心灵攀登的阶梯。我们真正把读书当作自身工作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像呼吸一样自然,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永不干涸。

近年来,许多地方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这项活动为师生创建一个优雅的阅读环境,让校园弥漫出书香气息,从而增强师生文化底蕴,荡涤心灵,提升素养,为心灵成长奠基,使孩子们的心灵从美化以至崇高。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8(04).

[2]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7).

上一篇:“后妈”小智慧,班级大进步 下一篇:叶小纲:一个音乐人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