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预科学院新疆学生汉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探索

时间:2022-08-22 11:43:50

民族预科学院新疆学生汉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探索

摘要:本文是在对民族预科学院新疆学生长期教学实践与科学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族预科新疆学生汉语写作教学在现阶段的特殊性,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并对民族预科学生汉语写作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写作;特殊性;培养模式改革

中国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形成的民族文化的风格和内涵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由此产生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新疆学生学习汉语写作的最大障碍。这种差异首先反映在语言学习上,就是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会产生某种偏差。如民族预科学院新疆班学生在学习汉语写作时就会对汉语言内涵的理解产生许多问题,写作中常常会遇到一句内容简单、语法上丝毫没错的话,说出来也会产生歧义,如“您还要饭吗?”既可理解成主人询问就餐者否还需要添饭,也可理解成“你在当乞丐吗?”“你吃醋吗?”吃饺子时间对方是否要醋,也可理解为在男女关系是“争风吃醋”。所以尽管这两句话没有语法错误,但由于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读者所获得的信息出现了不一致,就会引起读者的误会。这就是不同的文化环境,塑造的不同文化心理对学习汉语写作的干扰。

写作的基础是大量的阅读。新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差,对诗歌深感头痛,尤其是古文,因而产生畏惧情绪,他们觉得能把现代汉语学好就不错了,古文学没用。对学古文没兴趣,讨厌、害怕学古文。其实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在当今社会中虽已不复存在,但原来的一些说法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如汉语中有大量的成语典故,多有出处,有的来自寓言、神话;有的来自历史故事;还有的出自一些诗赋, 如“望梅止渴”出自三国时代的历史故事;“叶公好龙”来自于神话故事;“同心同德”来源于诗文语句。这些成语既然是有出处的,那么要理解它的内涵,就必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如“望子成龙”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前程无量的意思,汉族人把龙看成吉祥的神物,它吐阵风云,是前程无量的象征。而龙在哈萨克人的眼里只是一种能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由于两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同,所以哈萨克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汉族人的父母希望子女成“龙”。

在实际写作时,很多新疆学生用汉语写作时没有点题扣题意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时标点、段落不清,层次混乱,错字病句颇多,缺乏描写,不少同学还做不到文从字顺、表意清晰。由此可见,汉语写作绝不仅仅局限于词语方面,它反映在语言的语构、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中,属于沟通文化信息的范畴。离开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准确地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很困难的。

因此,教师在汉语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导学导练。对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预科班学生,我们主张设置特定的汉语写作情景,在真实可感的环境中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并且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由于预科班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开学之后对环境的适应情况不一,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一,经过一个学期的汉语写作学习,分化比较明显,成绩相差也比较悬殊。无论对哪一个层次的学生,开展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发展特长都显得非常重要。而汉语写作是一个长期学习过程,尤其是对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可谓是用进废退。所以我们要把汉语写作教学作为一个长期任务来抓。同时,针对教学对象不同、生源水平不一的实际状况,教师应进行分类指导。学校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的教学实验和改革,闯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路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对内地新疆班学生进行汉语写作教学时,应采取“高目标,多台阶,缓坡式前进”的方式进行引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多设计一些题,分解难点,解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有攀登的扶手;缓坡式即放慢速度,循序渐进,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

第一,注重汉文化的熏陶,优化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形成文化、知识、训练的循环融合,为学生开辟出一片自由快乐的学习天地。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汉语写作训练,使学生渐渐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技巧等能力。

第二,针对学生的弱项,在汉语写作教材之外大量补充浅显易懂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寓言、历史故事)材料,并落实复习检查和个别辅导,培优扶差,促进中层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第三,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引领学生在最好的年龄段多读到影响他们一生的好作品。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并撰写相关的书评,从经典中汲取养分。

上一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幼儿教育中的误区探析 下一篇:明确各主体的责任义务,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